分享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

 网洛书城 2021-05-07

朱元璋并没有看走眼,李景隆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大有“内奸”的嫌疑。笔者打算从李景隆的出身,他和朱棣的关系,以及靖难中的实际表现这三个方面着手,来聊一聊他究竟是不是内奸。

根正苗红的二代勋贵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追封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不仅仅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身份: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之母是朱元璋的二姐,而且姐弟关系非常好。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李文忠之母去世,随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李文忠和老爹李贞浪迹天涯,四处逃难。直到四年后打听到了朱元璋的消息,父子二人才算安定下来。念着姐姐、姐夫当年照顾自己的恩情,朱元璋把外甥当亲儿子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把李文忠的名字改为朱文忠。

李文忠“沉毅有智勇”,为明朝的建立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李文忠在公爵之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和郑国公常茂。其中常茂是靠着他老爹常遇春的功劳,李善长是文官,大明军中实际的二号人物就是李文忠。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李景隆画像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两年之后,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有野史说李文忠其实是被老朱所杀,这是得多恶毒才能说出这话?朱元璋是什么人?是敢做不敢认的人么?如果李文忠真是被舅舅赐死,那绝不会死后追封岐阳王。朱元璋对外甥过早去世十分伤心,再加上李景隆帅气儒雅,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出于种种原因,后世之人将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的能力捧到了天上,认为建文帝正是没有重用他,才导致了靖难战争的失败。李文忠死于洪武十七年,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李景隆和徐辉祖二人的起点差不多,一开始都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二代勋贵。

但是通过几年的历练,两人在老朱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李景隆是太子太傅,徐辉祖却没有被列入东宫班底。

蓝玉案之后,李景隆挂平羗将军印,出任甘肃总兵官。甘肃一带是西北防御的重中之重,朱元璋选择让李景隆出镇,无疑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认可。李景隆在甘肃一待就是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匆匆回京。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召李景隆回京,显然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

李景隆从洪武二十年跟着宋国公冯胜一起北伐辽东开始,到洪武二十六年独立坐镇甘肃,朱元璋对他的考察时间是充分的,对他的能力也是信任的。老朱作为白手起家的典范,笔者以为不需要质疑他的眼光,李景隆必然是有能力的。

朱棣剧照

燕王和曹国公的关系

李文忠虽然和朱棣辈分相当,但二人之间差了22岁,理论上燕王和李景隆的年龄应该相差无几。事实上二人确实可能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这从朱棣喜欢称呼李景隆的小名“九江”就可以看得出来。

靖难战争开始后,朝廷首选的统兵大将并非李景隆,而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但是在真定的一场偷袭战中,耿炳文不幸战死(据当代考证结论)。消息传回南京,引发了朝野震动。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不顾忌李景隆和朱棣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他挂帅出征。耐人寻味的是,朱棣听到李景隆挂帅的消息乐坏了,在他口中,这位曹国公是一个就是一个赵括一般的无能之辈。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輙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明太宗实录卷四上》

通过上文的简单梳理,李景隆跟着宋国公北伐的时候,朱棣还没跟蒙古人干过仗呢。后期你燕王坐镇北平,可人家李景隆戍守甘肃也不是吃素的。其实二人除了李文忠的纽带外,还有一层姻亲关系。

李景隆的正妻袁氏,是正一品高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袁洪的女儿。袁氏有一个兄弟叫袁容,娶了朱元璋的孙女永安郡主为妻。永安郡主又是谁呢?燕王朱棣的嫡长女。

靖难之后论功行赏,一开始没轮上朱棣的女婿袁容,又是李景隆跳出来说袁容当年有固守北平,“驱逐敌旅”的功劳。问题是这所谓的“敌旅”,不就是你自己么?为了小舅子封爵也是拼了。

丽正门

靖难战争中的诡异表现

在靖难战争中,李景隆和朱棣有两次正面对抗,分别在郑村坝和白沟河。

  • 郑村坝之战

先说郑村坝一战,当时朱棣率精锐北上偷袭大宁,打算收编弟弟宁王朱权的精锐护卫。李景隆得到消息后大举北上,先是分兵包围通州,切断外围燕军与北平城的联系。随即又在北平九门每个城门之外筑起营垒,对其完成全面封锁。最后在北平以东的郑村坝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准备和南下救援的朱棣决战。

从战略角度出发,李景隆的布置没有问题。但是在攻打丽正门(今前门)的时候,明明大将瞿能快要得手,李景隆却不发援兵。表面上是嫉妒瞿能摘得头功,实际上呢?此后朱棣果然率军南下,靠着神奇的天象渡过白河之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这一场历时7个小时的激战(自午至酉),《太宗实录》记载朱棣一方斩首数万级,俘虏亦数万人,但却并未击溃李景隆。双方各自回营,准备次日继续。

结果当天晚上李景隆丢下辎重,一溜烟退回了德州。关键是你自己跑也就算了,至少派人给包围北平的部队捎个信吧。李景隆只顾着自己,就把那些官军给扔在了北平。胜负未分你就跑,还死道友不死贫道,怎能让人不怀疑?

是夜,景隆尽弃其辎重,拔众南遁,遂获马二万余匹。诸将请追之。上叹曰:“杀伤多矣。降皆释之,遁者不须追也。况天气冱寒,饥冻而死者亦不少。宜抑止锋锐,勿过伤生。”诸将乃止。时敌兵违九门者尚未知景隆遁,犹固守不退。—《明太宗实录卷五》

靖难战争剧照

  • 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兵出德州,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兵出真定,两路大军缓缓北上,再次向北平杀来。接到消息的朱棣调集精锐南下,双方在白沟河一线展开对峙。

这一次官军改变战法,既有熟悉朱棣打法的大将平安率骑兵突击,又准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地雷”。结果在第一天的遭遇战中,燕军遭到惨败,整个建制都被打散,朱棣本人身边甚至只剩下三人,好不容易才逃回大营。

景隆、英、杰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四月二十五日,朱棣指挥全军渡过白沟河,再次和官军展开决战。当时朝廷方面的大将平安和瞿能已经在对决中占据了上风,甚至朱棣本人都差点为瞿能所杀。当时朱棣已经把所有的牌都打了出来,而朝廷一方李景隆的中军还没有出动。一旦这支生力军压下,燕王一方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突然倒了。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开始松动,最终遭遇了崩盘。史书上记载是战场上刮了一股妖风,但是这面帅旗究竟是被刮断的,还是被人砍断的?大概只有李景隆自己知道。

结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仰仗的基本盘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批人仇视朱元璋,要改革洪武朝的一切。除了削藩以外,武勋贵族也是打压对象。从李景隆的出身,和燕王的关系,以及实战经验来看,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是不合常理的,他的“内奸”身份是值得怀疑的。至于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的举动,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前期那么多的铺垫,难道是准备跟朱允炆一起陪葬么?当然不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