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长安一呆 2021-05-07

我们以前介绍过年、月、日。一个回归年是365.25天,一个朔望月是29.53天,一个恒星月是27.32天也就是说,年、月、日之间都不是整数倍关系。无论十月历也好,十二月历也好,都要解决阴阳历调和的问题。而殷商时期,十九闰七之法尚未确立,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备,先贤想使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以便于调和阴阳,于是想到了木星。

先贤发现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将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称“十二次”,木星顺时针运转,每年都要行经一个等份的星空区域,即木星一年在一次。所以就根据木星所在位置来纪年——就是给年起个名字,以便于称呼。人们称木星为”岁星”,简称“岁”。先贤给每一等份的周天区域都起了个名字,共有十二个名字: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

某年,木星(岁星)运行到哪个区域,就叫做“岁在××”。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比如,《国语·周语》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但问题是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并不刚好是十二年,所以如果严格尾随着木星的步调走,八十六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和理想位置相差便超过一个星“次”,谓之“超辰”。亦称“ 超次 ”。

另外,由于岁星由西向东(逆时针)运行,和由东向西(顺时针)配以十二地支的“十二辰”顺序恰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实际运用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先贤诞生了一个天才的构想,假设了一个与十二辰同步的“太岁”,也给太岁起了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这些名字据说是楚地的大巫给起的,这名字乍一看有点像村里为了孩子好养给起的贱名狗剩狗蛋。用这些名字来命名,就是太岁纪年法

出场人物有点多,画个表格梳理一下: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这十二太岁和地支对应,叫做“岁阴”。为了纪年,又引入“岁阳”来对应天干,依次为: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也有人把岁阳岁阴纪年法称为大干支纪年,把干支纪年称为小干支纪年。

网上可以找到殷墟出土的契刻有六十甲子表的甲骨图片,见下图: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甲骨拓片

下图是拓片摹本: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拓片摹本

下面是对应的六十甲子表: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我们再把岁阳岁阴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的六十甲子做一比对: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3)

我们引用一段《资治通鉴》:

【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

秦伐蜀,取南郑。(一呆注:南郑是汉中属地,说明当时汉中属于四川管辖。)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其中的“【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说的就是:【周纪一】这一章所记载的事件,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共三十五年。这是太岁纪年法。

我们再回忆一下岁星纪年法,《国语·周语》:“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说实话,无论是岁星纪年法,还是太岁纪年法,看上去都像是一串乱码。所以由此过渡到干支纪年,就甚合我心了。也就是说,六十甲子的干支表,刚开始大概是用来纪日,这在前文已有叙述。但后来,岁星纪年法因岁星超辰而破产,先贤采用太岁纪年法补救,但其实质,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的干支纪年而已。


先说到这儿,咱们下次继续。

一呆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附:

《尔雅 释天》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往期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