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散曲(3)

 丘山居士馆 2021-05-08

/肖旭

张可久【醉太平·无题】 这支曲子讽刺了丑恶的社会风气。“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以反问说明“嫌命穷,见钱亲”是人皆如此的普遍现象,作者揭穿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和炎凉的世态。中间五句揭露财迷心窍者,为了攫取大量的金钱,不惜使用大量的卑劣手段和丑恶的嘴脸。“水晶环入面糊盒,才沾粘便滚”。这两句形象描绘了“见钱亲”。“水晶环”指精明的人,面粉盒比喻金钱,说一个个精明的人掉进了金钱眼里不能自拔,所以说金钱既是通神物,又是害人精,它可以使聪明的人变糊涂,善良的人变成狠毒。“文章糊了盛钱囤”是说,把读书做文章当作捞取金钱的一种工具。“门庭改做迷魂阵”是说为了捞钱把家庭改成妓院,让家里人当娼妓。“清廉贬入睡馄饨。”说为了金钱可以抛弃亲人,丧失骨气。这三句疯刺了见钱亲的人,为了获得金钱费尽心计,使用一切卑劣的手段。

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对金钱的态度,“胡芦提倒稳”。这意思说在金钱问题上糊涂一点要比贪爱财产可靠。

这首小令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完全用口语写成,多用比喻,寓意深刻,讽刺性强。郑振铎在评这首小令时说它是“用俗语入曲的漂亮之作。”评论的十分准确。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

1、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套曲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支曲子)写刘邦车驾到之前的情况。第二层(包括二、三、四三支曲子)描写刘邦车驾前仪仗队和卫队的阵势。第三层(五、六、七、八等四支曲子)写刘邦和乡民相见,乡民揭刘邦的老底。刘邦要还乡,在乡里引起了骚乱,社长们排门告示,唤大家出来迎驾,还要大家多拿粮草,还要当差服务。作者着重刻画并嘲弄了乡里势利小人,“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画出了奴才的嘴脸。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但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看起来,越发显得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乡民看来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个个神气呆板。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更尖锐无情的讽刺,是对照皇帝本人的,乡民用“那大汉”称呼刘邦,对皇帝表示了极大的不尊敬。等乡民认出了刘邦,“险气破我胸脯”,接着他以无比的愤怒对刘邦以前的所作所为一一抖落。刘邦是个酒鬼,是采人桑、借人粮、抢人麻、偷人豆的无赖、扒手、骗子。刘邦所做的这一切,“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那就是说记得明明白白的,是不容赖账的。乡民要刘邦立即还清欠债,这种毫不留情的揭老底,从根本上剥掉了刘邦的高贵神圣,使其威风扫地。这种面对面的算账,表明了农民和皇帝之间,有着不可谓和的矛盾。《高祖还乡》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对封建皇权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这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高祖还乡》在艺术上的特点:

1、强烈的讽刺性。构思的巧妙,描写角度的选取,决定了套曲嬉笑怒骂的基调。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个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高祖还乡的场面,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讽刺的矛头首先对准乡里势利小人,描绘了社会政治流氓,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大肆忙碌的丑态。他们穿戴打扮装起大户的模样,他们作威作福勒索乡民。我们从套曲的描写来看,真正欢迎汉高祖还乡的,只是这些人。而广大的乡民,他们是冷静的旁观者,作者对这一点描写的很清楚。把这些小人的忙碌与乡民的冷静考虑做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欢迎者的讽刺,就是对汉高祖本人的讽刺。作者将讽刺矛头还对准皇帝出驾的盛大场面的描写,把皇帝的仪仗队、卫队都写的非常滑稽可笑,使得皇帝的威风、尊严变成了大出丑态。作者讽刺矛头之尖锐,还在于把矛头对准了皇帝本人,以揭老底的手法,破除了套在皇帝头上尊严的光环,使皇帝在乡民的回忆中,露出了流氓的本相。

我们说套曲这三个层次,安排的很好,三个层次恰好是从外到内,从下到上,层层逼近,讽刺的力量也越来越加强,乡民们从旁观感到滑稽,到最后感到气愤,要和皇帝算账,这就使套曲的讽刺具有犀利性和嘲弄的意味,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2、语言泼辣、诙谐。作者用乡民的口吻来写,这就非常切合乡民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如对皇帝的旗帜、仪仗、器械的描写,作者是用农村常用的事物来作比喻的,让我们感觉到生活气息很浓,而且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了诙谐和嘲讽的意味。当套曲写到乡民很气愤和刘邦算账的时候,套曲言词非常尖锐,语气激烈,有一种寸步不让、不容反驳的咄咄逼人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