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泗水的历史——泗水渊源

 渐华 2021-05-08

泗水渊源

(网上看到此篇无名氏的大作很好,推荐给大家)

泗水县是泗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是华夏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三皇五帝”点燃文明火种,开启中华文化新纪元的沃土;这里是儒家文化的渊源,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文人在这里创造了照耀千古的儒学文化。泗河还是供给京杭大运河漕运的主要水源,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明朝以后,朝廷在此设置公署,派员驻节,兴修设施,护河固源。清朝初始,康熙、乾隆二帝十次驻跸,于浏览泉源风光中督导整治。皇帝作记,官员留题,文人赋诗,为泗河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增加了亮点。

一 人文肇始

伏羲亦称宓羲、庖牺、牺皇、皇羲及太昊,上古三皇之一,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百王之先。因其具有龙身人首的特征,又被后人奉为龙祖。

历史学家王献唐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了《炎黄氏族文化考》。他从考古学、音韵学、文字学、地理学以及民俗学等多个角度,运用大量史料,通过翔实考证,最终论定:伏羲故里即今地处泰、沂、宁三市交汇,泗水县东北部的华胥山、华胥湖和雷泽湖一带。

伏羲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贡献巨大。创网罟,兴渔猎,驯牲畜,开创了人类的畜牧时代,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正姓氏,制嫁娶,别血缘,结束了群婚、乱婚生育现象,提高了人类自身的质量;演八卦,成就了中国文字的形成,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还赋予中华民族以龙为总徽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一文认同龙的基调是蛇。龙即大蛇,蛇即小龙。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太昊伏羲因此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二 上古龙脉

华夏民族古来同宗,华夏之民素称“龙的传人”。上古时代,祖先们或依亲族关系为纽带,或靠美德善举固结人心,或用武力征服四方,将各部族融为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大家庭。

黄帝,传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华夏及周边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名轩辕,生于寿丘(今曲阜东、泗水西交界处),长于姬水,居于轩辕。轩辕之时,蚩尤暴虐,炎帝横行;轩辕修德振兵,征战炎帝,讨伐蚩尤,诸侯宾从,天下一统。

唐尧,黄帝玄孙,名放勋,号陶唐。尧之时,制定历法,推行刑法,敬授民时,征伐苗民,万邦和睦,百姓乐业。尧选舜继承帝位,史称“禅让”制。

虞舜,黄帝第八代孙,名重华,史称虞舜。孟子称舜是东夷人(泗水泉林东一带)。舜在历山脚下耕作,在雷泽湖畔渔猎,在泗河岸边制作陶器,承尧命摄政。舜宽厚仁慈,以孝闻名;除鲧、共工、驩兜和三苗“四害”;择禹为继承人。

大禹,黄帝玄孙,史称大禹、帝禹。禹是夏朝首位天子,亦被称作夏禹。禹与尧、舜齐名,功在治水,划中国版图为九州。禹死后,子启袭帝位,自此“禅让”制终结,家天下始行。

三 东夷之墟

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上自北辛文化,下至岳石文化绵延五千年之久。东夷是对生活在东方各个部族的统称,他们各有自己的文化、习俗、语言、传统和起源。

大量的历史遗迹证明,泗河流域是东夷部族生活的重要地区。近代学者王献唐说:“泗水两岸,自唐虞以来,其经济文化就领先于其他各族。”考古发掘表明,泗河流域的演马坡遗址、寺台遗址、星村遗址均为大汶口文化;尹家城遗址、天齐庙遗址皆系典型的龙山文化。尹家城遗址出土的黑陶蛋壳杯、白陶鬶等,是龙山文化的精品之作。

少昊,传为黄帝之子,东夷部族首领。建都穷桑,后迁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帝王本纪》云:“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曲阜,崩葬云阳。”现今曲阜城东的少昊陵,故称云阳山,相传是少昊墓地,中国著名古陵之一,有“中国金字塔”之称。

从太昊伏羲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再到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泗水流域一直在为它的繁衍、发展提供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四 商奄故地

商奄,又称奄国,其都在奄(今曲阜、泗水一带)。夏朝时奄已属大国,“奄有龟蒙”可知其实。周朝初立,奄国因参与三监之乱,为周公所灭。其民流落四方,其地成为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即后世所谓鲁国。禽簋铭文曰:“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锊,禽用作宝彝”。

《竹书纪年》载:商朝多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隞;河亶甲自隞迁于相;祖乙自居迁于庇;南庚自庇迁于奄。南庚所迁之地——奄,即夏朝时的商奄故地。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阳甲居奄,在位七年。阳甲崩,盘庚立,居奄。十四年,自奄迁北蒙,号曰殷。奄国故都位在何处,今已难以寻觅,但奄国前后两朝均都于泗河之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泗水县城东南三十里处的老寨山,古名“商山”,传为商王南庚崩驾安葬之地。山有东、西两峰:东峰横列如屏,伏卧如牛;西峰四面悬崖,顶部宛平。山上建有石寨,百姓遂称以“老寨山”。明代嘉靖年间,淮南定远人张祚任泗水县令,曾凭吊于此,赋诗《商寨晴岚》。其诗云:“石横山寨秀玲珑,一带晴岚湛碧空。昨向峰头望京国,五云光射海天东。”

五 洙泗渊源

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泗水县东部的泉林泉群。因珍珠、趵突、黑虎、红石四大泉汇流而成,故称泗河。泗河上游因洙水汇入,人们又把洙水与泗水合称为“洙泗”;泗河下游入淮,历史上常把泗河与淮河并称为“淮泗”。

泗河流域是儒家文化的渊源。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以及墨子、仲子等众多先贤圣哲都生长或生活在泗河流域,与泗河结下不解之缘。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曲阜、泗水边界的尼山。他勤奋博学,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在洛邑阅读了大量周朝典籍;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周游列国,聚徒讲学,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经孟子等儒学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仲子(前542年——前480年),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邑(今泗水县卞桥村)人。他一生追随孔子布道、立教,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思想的得力践行者和忠诚捍卫者;他为子至孝,为政善治,忠义仁勇,诚实守信,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他柔肠侠胆,知恩必报,结缨赴难,义无反顾,孝感天地,名垂青史,被仲氏尊为始祖,仰为旗帜。

六 泗出陪尾

泗水泉林以泉多如林被誉为天下奇观。这里名泉荟萃,珠联星列,喷雪涌玉,“波涛潆洄如流烟之作阵,涌腾怒吼如翻云之成堆”,源泉滚滚,奔流不息,是为泗河之源。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载,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泗水县泉林陪尾山)。”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因公历经山东,沿泗河溯流而上探寻了源头,认定泗水源出“卞县(治所在泗水县泉林镇)故城东南桃墟西北”之陪尾山。北魏、北齐时,陪尾山西侧建有“源泉祠”,唐代重修,更名为“泉林寺”,宋代陪尾山上建有专祀泗河水神的神庙,水神被尊为“仁济侯”。

明清时代,朝廷均派员驻节泉林。更有负命前来的显官要员,履职之余,往往作诗留记。明代兰溪人,官至工部尚书的章拯,其《观泗泉》诗云:“意行至陪尾,道体识源头。漏泽有时尽,泉源无日休”。明代常熟人,官工部主事的陆化淳,其《泗水源》诗曰:“灵泉陪尾殆天成,入肘勾连百道洄。波面吐吞惊澥渤,地中倾动自风雷。”

七 引泗济运

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隋代统一中国后,历经20余年,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江南运河,最终凿成和疏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宋代开凿了以开封(汴梁)为中心的大运河。元朝除开凿涿郡至北京的航道,还开通了横贯山东——途经聊城、济宁、枣庄的新航道,历经明清,沿用至今。

泗河流域正处在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航道上,泗河自然成为供给运河的重要水源。《泗水县志》载:“泗水西流,会与洙泗,达于济汶,历代漕运,无不赖之。”

明朝十分重视运河航运。在泉林建有水部公署,派驻官员,负责泉源管理及河流布防。朝廷命官亦时来督导视察,且作记留题。洪武五年,时任尚书的黄素驻节泉林,赋《观泉林》二首,有“滔滔不断归何处,长负千艏送帝州”的诗句。明初,官至提学湖广、山东副使的沈钟来泗水视察水情,作《观泉》二首,有“欲疏淤塞令奔放,于济于淮济巨川”的诗句。正统年间,参将汤节来泉林疏浚泉河,著有《疏凿泉林泉源记》一文。其文曰:“兹惟泉林,乃众山之精脉,合细流以利长洪漕运,国家以之疏馈饷而充仓廪,事之所关莫重焉。”

八 移民垦荒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导致中原地区死伤遍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人口十亡七八。“老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灾害与战争如影相随,黄河决口,淮河决口,中原大地一时陷入水乡泽国。庐舍不存,人畜难觅,昔日耕桑地,今朝草莽野。

洪武二年(1369年)底,明太祖朱元璋诏示天下:徙山西、浙江及苏南地区无田或丁多田少之民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苏北地区安家落户。史书记载,山西省平阳等二府五州六十八县移民五十余万户,其中平阳府洪洞县一万余户移民大都入籍山东。洪武三年(1370年),首批移民500户入籍泗水。

元末明初的泗水,苦于战争、自然灾害之祸,田园荒芜,民生凋敝。外来移民的加入,改变了泗水的人口结构,增强了泗水的垦荒活力,丰富了泗水的原有文化。凭借着泗水人的包容接纳、乐施好善,凭借着自身的吃苦耐劳、智慧勤奋,移民们很快适应并融入到泗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繁衍生息。

当年的移民,世代相传,为泗水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今天,移民的后裔或继续为泗水的建设添砖加瓦,或寻梦异地他乡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

九 康乾驻跸

康熙、乾隆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两代明君圣主。康、乾二帝,崇儒重道,勤政爱民,内平反叛,外拒强夷。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华大地寰宇一统,风正俗纯,国泰民安,天下和乐,史称“康乾盛世”。

在康、乾二帝的治国生涯中,巡幸四方是其理政的一部分。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五十五年,共十次临幸泗水,驻跸泉林。

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三月,康熙纳群臣建议决定东巡。九月二十八日启行,于十一月冬至,“经泗水东境,幸泉林寺。上瞻眺久之,指示侍臣曰:此相传子在川上处。是日,驻跸泗水县大卞桥。”(《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这次东巡路经泉林,是在回銮途中,前往曲阜祭孔之前。在观览了泉林的胜景之后,写下《泉林记》。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东巡,旨在祭孔。三月初一日抵达曲阜,谒先师孔子庙,行祭孔典礼,谒孔林、少昊陵、元圣周公庙。初三日至泉林,驻跸新建成的泉林行宫。这次驻跸乾隆皇帝写下《泉林二首并记》,敬镌于刻有祖康熙撰写的《泉林记》一碑背面。此后乾隆先后八次临幸泉林,共留下180余首诗作。

十 生态新城

泗水生态新城以泗河为中心,北至星吴公路,南至泉通路,东至育才路,西至圣昭路,总体面积18.3平方公里。新城功能定位为养心休闲区,品质生活城,活力新水岸。

新城布局为:“一带、两轴、三区、四心”。“一带”为泗河景观带;“两轴”为沿圣安路的城市服务主轴及沿中册中路的生态新城发展次轴;“三区”为泗河以南的城市服务区,泗河以北的城市养生区,中册河以西的运动休闲区;“四心”为城市服务主轴上的文化商务中心,休闲展示中心,办公管理中心,发展次轴上的旅游服务中心。

道路交通上建成“五横四纵”的主干道路网,打通五大跨河通道。滨河道路布设旅游公交线路,缓行系统布设绿道网络,泗河、济河交叉口、环岛、内湖等核心滨水景观区布设环状蓝道。

城市设计上,泗河以南的建筑延续现存主城区的风格特征,公共建筑展现简洁大气,居住建筑彰显现代元素。泗河以北建筑以古典建筑和中式建筑为主。泗河景观带,通过建筑、雕塑、园林点缀等多种形式尽展恢弘、厚重、明丽、多彩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