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泗河

 zqbxi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泗河,淮河流域南四湖(微山湖)支流,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古称泗水,为四渎八流之一。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经新泰、泗水 、曲阜、兖州、邹县、济宁、微山7县市,于济宁新闸南泄入南四湖,河长169公里, 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泗河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仅余从河源到鲁桥入湖的一段,建国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闸南入湖。

      泗水县是济宁辖区内的一个县,面积1118.11平方公里,仅次于微山县和邹城市,在济宁各县市区中面积排名第三位。泗水县历史悠久,其名称来自境内一条古老的河流——泗水。

泗水是古代“四渎八流”之一

       泗水河现在的名字叫泗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著名的河流。古代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条独立入海的河流称为“四渎”,将这四条河的八条主要支流渭水、洛水、汉水、泗水、沂水、颖水、汝水、沔水称为“八流”,泗水是古代的“八流”之一。

       根据资料记载,在元代之前,泗水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但在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后,济宁以南泗水河道被运河占用,泗水成为京杭运河的支流。清代同治十二年,泗水河又改为直接注入南四湖。(三改

泗水的源头

       关于泗水的源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发源于泗水泉林泉群,这一说法被古代水利著作《水经注》所认可。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发源于新泰县太平顶山西麓,一说是发源于东蒙山南麓。(大河流源头都不止一个具体山头、县,但在一个区域

       那么,泗水究竟发源于什么地方?这一点有资料表明,“泗水”之所以叫“泗水”,是因为“四源同发”,也就是古代的泗水有四个源头,如果是这样,对于古代泗水发源于何处就不必争论和疑惑了。

泗水在古文学中的地位

       泗水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鲁国属地,所以那时候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常带着弟子到泗水河边游玩。《论语》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其中的“川”就是指的泗水。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因为仰慕孔子游泗水教化弟子的故事,欣然写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著名诗句。对此有人质疑说,朱熹生活在长江以南,一生没有机会到泗水,不可能指的是济宁境内的这个“泗水”。(或许妄断

       对此文学界早有定论:朱熹属于继承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五经四书”中的“四书”就是朱熹指定的。朱熹因孔子的生平经历,所以产生了对泗水的向往和仰慕之心,“胜日寻芳泗水滨”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的一种“虚写”。

       另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曾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的著名诗句。其中的“泗水”,也正是指的济宁境内的古老河流泗水。


干流概况

      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县、济宁、微山7县市,于济宁新闸南泄入南四湖,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 泗河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仅余从河源到鲁桥入湖的一段,建国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闸南入湖。

       泗河由源地至泗水县苗馆为上游段,河长3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66/1000。泗河由源地西南流,经下峪、放城,至东石井,进入泗水县境,穿过贺庄水库,转而西流。至卞桥东,源于泉林泉群之水由左岸注入。泉林泉群是鲁中南山地区著名的泉群,最大涌水量856升/秒,涌泉大部集中在陪尾山两侧,《水经注》认为是泗水之源。泗河又西流,至小黄沟南,大黄沟河北来注入。大黄沟河源于新泰南官庄北,南流于西峰村南入泗水县境。又南流在右岸注入泗河。河长29.5公里,流域面积166.2平方公里。

      苗馆至曲阜书院为中游段,河长65.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5/1000。该河段基本自东往西流,在泗水石立门西,济河南来注入。泗河又西流,至曲阜孙家道口东,蓼河北来注入。

       书院以下为泗河的下游段,河长71.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3.8/1000。河道蛇形弯曲于冲积平原上,很不稳定,若遭遇较大洪水,易决堤泛滥,曲阜、兖州、济宁等地,常受其害。泗河自书院西流至兖州龙湾店东,转而南流,经兖州城东南金口坝南,小沂河东来注入。

       泗河又西南流,汇入南四湖。 泗河(古称泗水),是境内最大的一条古老山洪河道。发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的泉林。源头群泉喷涌、汇流成溪、集溪为河。 现代泗河全长159公里(境内146公里), 曲阜韩家铺以东的上游河段基本上为地下河,中下游有堤防138公里,兖州金口坝以上安全泄洪量2296~2520立方米/秒, 金口坝以下至张桥段2300~3470立方米/秒,张桥以下1000米立方米/秒。

       泗水县境内唯一大河,发源于泉林镇陪尾山,山下有趵突、响水、洗钵、红石4泉涌出,汇集成流,即为泗河源头。河道全长159公里,流经泗水、曲阜、兖州、邹县、济宁、微山等6县(市)。流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926平方公里,丘陵556平方公里,平原884平方公里。泗河干流总落差268.5米,平均比降为1.86%。 泗河在泗水县境内全长52公里,比降为1‰,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公里。干支流32条,总长360.4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黄沟河、济河、石漏河3条。另有新泰市3条支流在放城汇合后,从青龙山东入泗,在卞桥东北汇入泗河干流。《水经注》引《博物志》曰:"泗出陪尾,盖斯阜者也。"今名泗河。泗河源出新泰县太平顶山西,西南流,经曲阜、兖州、济宁市郊区,于马坡乡北苏庄村西入境,在鲁桥镇仲浅村北注入南阳湖。泗河全长159公里,境内流长12公里,为山洪季节性河流,含沙量大。 泗河古称泗水、洙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的陪尾山下,全长159公里。过境段全长40公里,东由防山乡徐家村入境,西至陵城镇粉店入兖州。河床宽150~300米,红旗闸上、下游比降1/1100,进入姚村、时庄至金口坝比降为1/1400。境内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占市境总面积的72.3%。河道曲折,在北陶洛、泗滨及坊上等河曲处有大面积河漫滩分布。河槽安全排泄量1900~2400立方米/秒。天然最大年径流量为10.2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15亿立方米。泗河最大洪峰流量为402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达37万吨之多。属较大的季节性山洪河道。

       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于泗水县东蒙山南麓。明朝中期以前,自泗水县西南流,历曲阜、兖州、济宁、邹县,过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经故胡陵城西,故沛县城东,故留城东,抵故茶城东,又屈东南,至徐州东北,东南行,至淮阴入淮河,全长850余公里。

       金 后,徐州以下段,为黄河所夺。入元后,鲁桥至徐州段,借用为运道,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黄河决溢,谷亭至留城段,几乎被淤成平陆。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凿成,泗水改行漕运新渠。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河通航,泗水随由新渠入 河。从此,泗水之称,只局限于鲁桥以上段,以下段故道虽存,而名称已变,入清以泗河称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泗河由张桥过程堂、泗河涯、麦仁店,至师庄入运(后称西泗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总河顾琮以泗河下游董家口段,河槽淤浅,漫水横流,改董家口坝为砌石滚水坝,导漫水经东程楼、寨子、马坡,至圈里村东入白马河,是为新泗河(后称东泗河),形成东、西两条泗河共泄上游之水的局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河督姚□□,因董家口坝坝脊过高,宣泄不及,拆除董家口石坝,展宽孟家桥旧石桥,疏浚马坡以下尾闾,使上游之水全流由东泗河下泄,西泗河逐渐淤塞。

       光绪二年(1876年),因东泗河淤积严重,无法宣泄,又重新疏挖西泗河。上游之水,由西泗河下泄,东泗河又逐渐淤塞。

      

  

  

  

  

  

  

  

  

  

  

  

  

  

  

  

主要支流

       泗河共有大小支流30条, 左岸11条,右岸19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 的一级支流5条:大黄沟、济河、石漏河、小沂河、蓼河

       泗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支流,而且其上游地段还分布着大量的山泉,其 中名泉14处,多位于泗水县泉林、城关、张庄、金庄、苗馆等乡镇,尤以陪尾山坡麓 地带的"泉林"最为著名。泉林泉群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东、南、北三面环山, 西部为河谷平原,其成因为:北、东面新泰境内的山峪、万家峪、峡峪三条客水在 放城汇合,经青龙山南麓渗入境内并大量入渗形成地下径流,至泉林处由于受第三系 粘土质砂岩、页岩等不透水沉积物的阻隔,在局部寒武、奥陶系石炭岩断裂破碎带导 水作用下, 地下水经集压夺罅而出, 上升成泉。 1981年5月测定, 泉林日涌量为 117072立方米,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其中,"石缝泉"日涌量38361.6立方米, 平均流量0.44立方米/秒。 另外较大的还有:黑虎泉、趵突泉、响水泉、淘米泉、红 石泉、珍珠泉、石岔泉等。

       泉林泉群,位于泗水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泗河发源处泉林村,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故称泉林。泉群地处泰沂低山丘陵边缘,龟蒙山纵列东北,弥山、毛山、鼓山分列西南。山麓盆地相接处,众泉会聚,形成泉群奇观。泉群属于石灰岩裂隙岩上升泉。泉群属于山东省36个日流量大于1万立方米的岩溶大泉之一。由于泉水来自地下深处,加之附近贺庄水库库区大面积为第四系透水层下部奥陶系灰岩出露,水渗下去为泉群增加了补给源,所以在枯水期,该泉流量并不减少。不稳定系数仅为1.49。1981年5月,山东省水文三队对泉林泉群进行测定,日流量为117072立方米,流量为1.355立方米/秒。石缝泉地势高亢,日流量为38361.6立方米,流量为0.444立方米/秒。

      小沂河。是泗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邹县城前庙子岭,流向西北,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47平方公里,经过泗水县泗张、圣水峪乡的南部,县内流经长13.2公里,流域面积76.25平方公里,注入尼山水库,至曲阜河头村汇入泗河。全河落差135米,比降平均2.3‰,大于干河比降。由于尼山水库尾水的顶托,泄沙能力下降,致使泗水县境内河床抬高,北野村已低于河床1米多,沿岸近5000亩田地被沙淹没。

  

  

  

  

  

  

  

  

  

  

  

  

  

  

  

  

  

  

      大黄沟河。是位于泗河上游较大的支流。发源于新泰县石莱、官庄北,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从新泰石莱纳入赵沟河谷,至刘保进入泗水县境,经华村水库、大黄沟,在小黄沟村西,以30°角汇入泗河。上游共有支沟29条。

      济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邹县尚河北的张庄南岭,流向西北,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77.5平方公里,在泗水境内流经石龙咀、张庄、牛庄、尚家庄、王家庄、汉舒、安德、龙湾套、彭家庄、五里庙、礼泉、泗水城,至西立石村,汇入泗河。

       石漏河。系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泗张乡柴禾山东侧,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59.5平方公里,全河落差133米,曲折率1.52,流经岔河、南陈村、天齐庙、太平庄、辛庄、石漏、李家庙,至苗馆黄阴集东,于泗河南岸汇入干流。

      泽沟河。为泗河上游东部左侧一级支流,位于泉林东南部,发源于马家庄乡泽沟南,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御驾道西、西泽沟东、马家庄、泽沟铺汇入贺庄水库。

        韩家村河。发源于泗水县东北部的青龙山西,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经韩家村,汇入泗河干流。

      王家林河。发源于泉林镇马泉北,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至泉林的张家庄于泗河北岸汇入干流。

      高峪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位于高峪乡的东部,发源于泗水北部尧山诸岭。上源分三支:一支源于王庄、北陈西与哈古山之间。二支发源于哈古山西,经上下峪至程林,与前支相汇而南流,在尧山东与来自莲花峪的一支相汇。三条支流汇流后,在尧山前与西头村干沟相汇,流经亮庄,经高峪至崔家庄西北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3.5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

       双泉河。发源于星村镇辛庄北岭,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于星村梁家庄西南汇入泗河。

       星村河。为泗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星村镇侯家庄北,流经星村,转向西南至星村镇南陈东,于泗河北岸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全河落差206.7米。

       苗馆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踅庄乡尚岩庄东,流向西北,经松山、峙山庄、黄家岭、故安,在苗馆西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39.5平方公里。

       林泉河。发源于星村镇李庄东,长7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在泉林西汇入泗河。

        鲍村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泗张乡东独角岭,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河道纵贯泗水镇中部,流向西北,经独角、王家庄、小鲍村,于徐家楼村北以63°角汇入泗河干流。

       北顶河。发源于星村镇王家庄北,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于寺台东汇入泗河。

  

  

  

  

  

  

  

  

  

  

  

  

  

  

  

  

  

  

       盛粮沟。发源于泗水镇长山庄东南,长4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至苗馆乡蒋家庄西,于泗河南岸汇入泗河干流。

        河西河。发源于星村镇后河西北山,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于赵家庄南汇入北顶河。

        李家庄河。发源于苗馆乡刘家南岭,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51.4平方公里,汇入石漏河。

        丁庄河。发源于中册乡蒋家岭,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于北岸汇入泗河干流。

        故县沟。发源于中册乡侯家庄东,长8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于故县水电站西汇入泗河。

       中册河。为泗河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北老寨山,汇集珂 埠山、寨山前之水,西南流经徐家庄、中册前后侯,顺势南下,在东杨庄、西杨庄之间汇入泗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

       音义河。是泗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尖山村南磨石山北麓,大致南北流向,经玄帝庙、何家庄、高家庄西、韩家庄东、泗城西,至西音义东北汇入泗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

      碧沟河。又名李白河,发源于中册乡王家岭北之将军帽子,会集坡水与中册河平行南流,经大李白、石桥、宋家庄于北临泗东入泗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柘沟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柘沟镇黄土崖北诸山。流向西南,流经黄土崖、陈家庄、岔河、杨家岭、马庄、老泉、琴柏,最后于杨柳乡仓上村南以70°角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65.5平方公里。

       芦城河。发源于金庄乡永兴庄东南,转山东北麓,经西峪、尹城、金庄,经官园西汇入泗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落差80米。

        西里仁沟。发源于杨柳村东北,长8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于三角湾村汇入泗河。

       三角湾河。发源于金庄乡大泉村南,长6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于三角湾村东汇入泗河。

        岳岭河。发源于柘沟镇圣府岭南小厂以西,长12.5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经西柳庄西,在夏李庄东汇入泗河。

       珠河。发源于新泰县石莱上峪东黑谷山,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148.7平方公里,于泉林镇卞桥东汇入泗河。

雷泗新河。发源于平邑县大殿王南峪,长20公里,在泉林镇卞桥东北汇入泗河干流。

        玉沟河。发源于金庄乡乔家洼南岭,经北玉沟在南临泗西入泗河,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

丑村河。发源于星村镇鲍家庄北,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在高峪乡寺台西入泗河。

       沂河,古称沂水,曾名庆源河、泗沂河,为别于临沂地区的沂河,亦称小沂河。发源于邹县城前镇凤凰山北麓,全长58公里。从尼山水库上游的曲、邹交界处入境,至曲、兖交界的金口坝入泗河。境内长39公里,河床宽50~200米,流域面积365.6平方公里。最大年径流量l.8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1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752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309立方米/秒。行洪能力鲁源坝一蒋沟河口段为360立方米/秒,蓼河入口处至金口坝为570.7立方米/秒。为季节性山洪河道。

      蓼河,亦称蓼沟,古为水。1959年前,蓼河由红庙南转向西南流,在陵城镇程家庄西过铁路入邹县而汇入白马河。1959年于陵城镇红庙南改道北入沂河。其主支发源于邹县葛炉山,全长30公里。在息陬乡刘家庄以南为近南北向,刘家庄至陵城镇古路套转为南东~北西流向。境内长21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为季节性山洪河道。

      崄河,古称崄水。其主支发源于宁阳县华丰镇的梧桐峪。西支源于境内吴村镇的九山东麓。全长28公里,境内长17.5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近南北流向,于王庄乡孙家道沟东汇入泗河。入王庄乡后河道比降变缓,但仍为1/500~1/800,汛期洪水流速高达2.5米/秒以上。源短流急,迅涨猛退,为典型的宽浅、多弯季节性排洪河道。

流域概况

       泗河流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丘陵区1482平方公里, 平原区884平方公里;流域:北到老寨、牛截、凤凰 山(曲阜)与大汶河流域为界,西到林家寺、姚村、津浦铁路与府河流域为界,东到 邓家沟、太平顶、长山与沂河流域为界,南到凤凰山(邹县)、西苇水库北首阳山与白 马河流域为界。

河道变迁

泗水流域的演变泗水流域的演变

       泗水名称的演变入泗水境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兖州县边境复折西南,于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京杭运河于任城区辛闸村入南阳湖,河长159公里,流域面积2357平方公里。古代的泗河为淮河的大支流,流经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河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流向东往西, 全国最大的倒流河。

        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陪尾山下的泗河是一条十分古老的河流,古称泗水,《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均有记载。从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到儒家文化,从三皇五帝到夏禹商汤等古代帝王,直至孔孟颜曾等圣哲贤人,莫不与泗水密切相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泗水的变迁其名称也曾发生过多次变化,搞得扑朔迷离,给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带来了种种困惑。因此,探讨一下泗水名称的来由及变迁,对于有关的历史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理由,曾赋予泗水多个名称,根据笔者的收集研究,至少有以下十称。

       桑水,因泗水上游两岸古代曾为产桑区而得名。《帝王世纪》曰:“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路史·高阳记》注:“帝立于穷桑,有穷桑之号。”空桑、穷桑分别位于泗水上游两岸。王子襄《泗志钩沉》云:“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循水北山南而东,数十里皆穷桑地。循水南而东,数十里皆空桑地。”穷桑、空桑皆以产桑得名。古代桑田多在鲁南曲阜、兖州一带,传为伏羲一族所发明,其后随其族裔辗转而流播他地。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曲阜一带既有穷桑,即为桑区,其附近水流,以穷桑之故,亦取桑名,号为桑水。”桑、泗同纽音近,日久讹变,桑水音转为今之 泗水。

      若水,因桑、若二字古文相似,桑误为若而得名。《史记·五帝本纪》云:“昌意降居若水。”《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若水实即桑水。桑字与若字,古文字形十分相近,秦汉以前便出现混淆不分的情况,许多古籍中将桑木误为若木。如《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同样原因,桑水也被误为若水。王献唐先生经过分析指出:“桑既为若,若亦为桑,两不划分,……反复推证,汉唐以来之字书音书,无不上下条贯,蒙覆俱显,而若桑二字之互讹,因以益明。若水之为桑水,从可知矣。”

        泗水,由桑水讹变而来。桑古读心纽唐韵,泗古读心纽脂韵。桑、泗双声。经过长期的语言演变,韵母也趋于简化,ang缩略为i,桑水讹变为泗水。又由泗字的声符“四”,衍生出源头有四故曰泗水的说法。《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元和郡县志》、《环宇记》并称四泉俱导。《汉语大字典》也说:“泗水,古水名。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 至于四泉的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1991年《泗水县志》记载为:“泗河:县境内唯一大河,发源于泉林镇陪尾山,山下有趵突、响水、洗鉢、红石四泉涌出,汇集成流,即为泗河源头。”清代乾隆皇帝在其咏泉林诗中,数次提到泗水名称的来由,如诗句“泉源有四分而合,泗水因之得以称”,“四泉因致水称泗,天一曽无分别情”,“四泉流作泗河源,乳窦灵根今古翻”。

       江水,因泗字与江字形近而讹为江水。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江泗形近,殆讹泗为江,本泗水也。”《帝王世纪》:“少昊帝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因穷桑位于泗水之阳,与泗水同处一地,故少昊帝所降居的江水当即泗水无疑。又考古代四渎为江、济、河、淮。《史记·殷本纪》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山海经·海内东经》:“泗水出鲁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可知东方的江在淮之北、济之南、黄河之东,所指显然不是长江,而只能是发源于陪尾山,直接注入东海的泗水了。

       食水,因与泗水发音相近而得名。《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之首空桑之山,北临食水。”王子襄《泗志钩沉》言空桑在泗水之南:“循(泗)水南而东,数十里皆空桑地。”则空桑北临之食水当即为泗水无疑。泗、食叠韵,且声母发音部位相同,二字发音相近。泗水流域方言至今多无翘舌音,普通话中的声母zh、ch、sh读为z、c、s,食与泗音不分,古文以泗水为食水或与此有关。

       洍水,因与泗形似音近而得名。洍,音si,与泗同音。《說文》:“洍,水也。《詩》曰江有洍。”洍从水声,泗从水四声,古文、四形近,泗水遂讹为洍水。王子襄《泗志钩沉》云:“洍……与泗古皆通用”,故洍水即泗水也。

       姬水,姬与洍形近,由洍水演变而来。因黄帝居于洍水,故以水名为姓,遂将洍字的水旁改为女旁,洍水变为姬水。《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史记》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姬水所在,史无明载。然黄帝既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其生、长之地必不相远。寿丘在曲阜城东4公里处。紧邻寿丘北面的泗水应该就是黄帝生长之地的姬水。王廷赞《泗志钩沉》云:“黄帝生于寿丘,育于姬水,姬即泗。”

        池水。发音相近假借为泗水。商代甲骨文中称泗水为池水。《汉书·地理志》载:“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池水。”显然也把泗水称为池水。光绪《泗水县志·卷十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杜注:曲池鲁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王子襄《泗志钩沉》云:”池与泗音近字通,即今城北六里之曲泗也。“今泗水县城北故县村东泗水河曲南岸有曲泗村,即春秋时曲池所在,曲池衍变为曲泗,可证池、泗音近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池字有时不发chi音,而发shi音。《礼·乐记》:“咸池备矣。”《注》:“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这里的“池之爲言施也”是声训,池字发施字的音,意为施行、布施。施音shi,池水读为shishui,泗水流域方言读shi为si,shishui变为sishui,于是,池水也就读为泗水的音了。

       汦水,因汦、泗音近而得名。《大戴礼》言“青阳降居汦水”。青阳即为少昊帝。《帝王世纪》又言青阳“降居江水”,邑于穷桑。则汦水即为江水,与穷桑同处一地,其为泗水无疑。《广韵》:“汦:水名。”汦音zhi,从水氏声。声符氏,音shi,则汦亦可读shi音。而泗水流域方言中无翘舌音,shi读为si,则汦水的发音实际为泗水,属同音字假借。正如王献唐先生所言:“汦泗声通,是汦水亦即泗水,地与穷桑、曲阜正相吻合。”王子襄《泗志钩沉》亦云:“《大戴礼》曰青阳降于汦水,汦、洍、池、食,与泗古皆通用,汦水即泗水也。”

       清水,古代泗水中下游河段又有清水之称,熊会贞认为是因清水入泗而得名,宋后遂通称为清河,又名南清河。《水经注疏·睢水》“(睢水)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会贞按:《宋书·沈攸之传》称睢口,《魏书·孔伯恭传》又称睢清河口,盖清水入泗,泗水亦得清水之名,故睢水会泗水谓之睢清河口也。”王丰会《泗水河道变迁浅析》认为:“所谓的清水,即指济水,又因为菏水亦有济水之名,所以菏水便有清水之名。再加上桓公沟开凿成功以后,又直接沟通了济水(清水)与泗水(桓公沟与泗水的合流处在今金乡县北),所以泗水在任城县以下的河段便有了清水的别名。隋文帝时王玄谟曾经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竣整,襟卫周固。’唐代诗人韩愈也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诗句,据此可知,清即泗也。”史上淮北曾设清河县,即因地近清河(泗水),故以水名地。清胡渭《禹贡锥指略例》亦载:“金昌宗明昌五年,实宋光宗之绍熙五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一由北清河即大清河入海,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是也。”

汉代

       在汉代,汴河是漕运的骨干河道,西汉武帝至宣帝间,每年漕运关东谷400万担至关中,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汴河。西汉年末,汴河受到黄河决口影响,都城洛阳和淮河流域间的水路交通受阻。东汉初年不得不连年治理汴河。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又进一步对汴河运道进行了整修。到隋朝,在今杞县以西汴河分出一支折向东南,经商丘、永城、宿县、灵璧、虹县,至盱眙北入淮河。这支撇开徐州以下泗河径直入淮的河道,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亦称新汴河。但是,原来的汴河仍有灌溉和航运之利。

       沂、沭两河原为泗河左侧的两大支流,属于山洪河道,发源于山东省沂源鲁山一带山区,向东南经今沂水县西,折向南流,经沂南县东、临沂市东、郯城县西,再折向南流经邳州东,至睢宁县古邳镇注入泗河。

        沭河发源于山东沂水县北部山区,与沂河平行南流,经莒县东、临沂县东南至沭阳县北40里分成两支,一支向西南流,两汉时期于下邳注入泗河,到南北朝时干涸。另一支向南流经今江苏沭阳西100余里,至建陵山东又分两支,一支向西南至宿迁市区东南入泗河;一支向东南合木且水至东海县汇入游水(也称涟水)入海。公元520~525年,齐王萧宝寅在建陵山下沭河上修建大堰,截堵西南流入泗河的沭河分支而流入木且水。

       濉河源头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与鸿沟相通,向东南流经河南省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县、夏邑、永城县西北,再折向东流,经安徽省宿县北、江苏省睢宁县至宿迁市区西南濉河口注入泗河。

元代

       元代,黄河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由杞县、太康经陈州会颍水至颍州南汇入淮河;一股经鹿邑、亳州等地会涡水入淮河;一股经今商丘、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河。汴河在杞县以上又成为黄河正溜,以下归德至徐州则变为黄河分支。明代前期,黄河在汴河故道南北迁徙不定。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基本归于一流。这时,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全部淤垫,以下便成了黄河,经砀山,萧县至徐州与泗河相会南下入淮河。

  

  

  

  

  

  

  

  

  

  

  

  

  

  

  

  

  

  

明代

       从明代后期(公元1506年)开始,由于弘治年间黄河在河南境内的北岸堤防形成,随后南岸也修了提防,黄河由颍河入淮的河道于嘉靖初逐渐淤垫,河患自河南境内移至山东和江苏境内,集中在曹县、单县、沛县和徐州等地,加之明代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积极"保漕"而消极"治黄",所以,导致泗河水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明代前期的运河大致与元代相同。元代的运河即京杭大运河,它有三种不同河段:一是新开凿的运道,即今山东济宁市至今山东梁山县以北的济州河,梁山县到临清的会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前临清至直沽的御河,扬州到淮安的淮扬运河和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济宁的泗河水道。此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则成为南北沟通黄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的运河航道。

黄河夺泗

       公元1558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和单县相继决口,分流多达十一支。其中,东北经单县段家口的一支分为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沟、胭脂沟等数股,皆至沛县冲入运河。鱼台县至沛县以南40里之间的泗河淤积。公元1565年,黄河又在丰、沛两县泛滥,分南北两支,南支绕沛县栖山杨家集入秦沟至徐州;北支绕丰县华山东北,由三教堂出飞云桥,又分为十三股入泗河。为了保证南北漕运的通畅,明朝于公元1566年在泗河以东30里开挖了一条长140华里的南阳新河。即自鱼台南阳闸下引水经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抵沛县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与铜山县接界)再与泗河故道相接。公元1603年,黄河在单县和曹县决口,流入昭阳湖横冲运道,漕运进一步遭到危及,明统治者不得不下决心开加避黄。从1640年开始,在总河李化龙的主持下,上自夏镇李家口开河引水经韩庄湖口、台儿庄至邳州南直河口(今宿迁皂河口西)入黄河(泗河故道)。新开挖的运河(亦称泇运河)全长260里。

       公元1623年至1624年,黄河危及直河口,另开通济河,在直河口以北的马颊口改道向东南于宿迁市区西的陈家口入黄河。明崇祯末年,又改从宿迁市西20里的董家口入黄河。清康熙初年,董家口被黄河淤垫。公元1679年,总河靳辅采纳陈潢建议,在董家口以西20里的皂河口开河筑堤,南北沟通加运河与黄河的联系。由于皂河口经常为洪水倒灌,公元1681年便向东开支河20余里至张庄(亦称支河口),使清水于张庄入黄河。公元1687年,靳辅自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口开河,经宿迁、泗阳至淮阴仲家庄入黄河。公元1699年,总河于成龙认为,泗阳至淮阴段中河南岸地势低下,难以筑堤,又自泗阳盛家道口至淮阴,弃中河下段改挑新河60里,以旧河北堤为南堤,重筑北纤堤,名为新中河。由于新中河浅狭,盛家道口河道弯曲,行运不畅。公元1700年在三义坝筑拦河堤,截用旧中河上段、新中河下段合为一河。至此,中河自宿迁张庄运口至淮阴县西黄河口门共长约157里。公元1703年将中河运口改至仲庄下游10里的杨家庄。

       从此,泗河运道经过明、清两代的整治,除黄、淮、运交会口处外,运河与黄河完全脱离关系,结束了借黄行运的历史。

       沂河本在今睢宁古邳镇流入泗河。加运河截断了沂河入泗河之路。沂河被迫滞蓄在骆马湖一带洼地。由于加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而且在堤上建有减水坝,每至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加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为保护运道和宿迁城,明崇祯末年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亦称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硕项湖淤垫后,公元1685年在硕项湖南北开挖南、北六塘河,在沭阳钱家集分别出武障河、龙沟河入灌河(亦称大潮河)东至灌河口入海。

       沭河在明末清初,为保漕运在宿迁至今泗阳之间的黄河北岸兴建徐升、崔镇、古城、刘老涧、温州庙等减水坝,向东北方向分泄黄河洪水。沭河受到压抑和破坏,在沭阳境内分成五股:一股由涟河入海;一股入桑墟湖;其余三股汇入硕项湖。由于黄河北岸在宿迁与泗阳之间大量分黄,致使桑墟,硕项两湖淤垫,沭河无法入湖,同时,涟河归海出路全部淤垫,入涟河的沭河分支也无路可走。沭河只得转向东北经蔷薇河入临洪河至临洪口入海。

       濉河原在宿迁小河口(即睢口)注入泗河。明代后期,黄河合为一流,泗河故道淤积严重,宿迁小河口随之淤垫,濉河向南改道于白洋河口入黄河。明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时,在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之间不筑黄河堤防,在归仁集至白洋河口之间筑了一道东西横堤,以逼濉水入黄河。同时,利用归仁堤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作为黄河与濉河的滞洪区。天启、崇祯年间,濉河在孟山湖以下全部淤垫,改由孟山前经睢宁县南大李集、找沟集、祠堂湖至白洋河口入黄河。公元1685年黄河在睢宁县峰山口决溢。濉河在孟山湖以下被泥沙淤成平陆。次年白河口被黄河倒灌,归仁堤决口。康熙中期,在大李集南,自孟山湖东南开出一条新道经四山集、乌鸦岭沿归仁堤入黄河。乾隆中期,黄河河床不断淤垫,濉水无法注入黄河而分为二股,一股由谢家沟入洪泽湖;另一股经乌鸦岭出归仁闸由安河入洪泽湖。到咸丰年间,乌鸦岭出安河一股断流,濉水皆由谢家沟入洪泽湖。

古泗水流域的附庸小国

        周初, 分封诸侯, 同时也有附庸小国的出现。 泗上是众多小国所在地, 而鲁是附庸小国的主要宗主国之一。 关于附庸小国的记载, 流传下来的很少。 现在我们只能就眼下所见的仅有资料,略事整理, 以见史事之概。

      释附庸

     《左传》 定公四年记载鲁国初封的情形说:“分之土田倍敦, 祝宗卜史..因商奄之民, 命以伯禽, 而封于少皞之虚”。 土田倍敦, 在《鲁颂· 閟宫》 作“土田附庸”, 《召伯虎■》 则作“仆庸土田”。 孙诒让、 王国维认为陪敦即附庸, 亦即仆庸, 因倍、 附、 仆古音相同, 故可通用, 敦殆即庸字之误。 但是附庸究竟是什么呢? 他们却没有解释。《孟子· 万章下》 篇说: 天子之制, 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 不达于天子, 附于诸侯,曰附庸。

      《礼记· 王制》 与《孟子》 所说略同。 这样应以“附庸” 一词为正, 陪、 仆都是假借字。 庸为城郭外墙, “附庸” 就是城墙外围从事农业耕作的劳动者。《孟子》 与《王制》 显然系指国家,附庸国家的人民也自然是附庸人民了。 自上古以来, 今山东至河南的东南部, 曾经散居着许多氏族部落。 按照“兴灭国, 继绝世” 的习惯制度, 它们虽然历经改朝换代, 换了几个新的统治者,但仍旧被保留下一小块土地, 奉祀他们的祖先。 例如,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还有黄帝、 尧、 舜及夏禹的后人, 如姒姓、 己姓、 曹姓、 任姓、 风姓等等。 它们不但有一小块地方, 而且仍旧在父家长或氏族长领导下, 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由于地方太小, 人口不多, 不能上达于天子, 而只能依附于某一诸侯。 如果以“附庸” 为正, 那么它们所在就是都城不太远的地方。 这样的氏族、 国家,大概就是孟子所谓“附庸” 了。 上引《左传》“因商奄之民” 云云, 必定是原来居住在曲阜的土著人民, 被征服以后, 除了那不甘心做顺民而逃亡者外, 就只好做附庸了。 由于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尚未破坏, 人们还有一定的自由, 所以他们不是奴隶。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卷五《爵姓存灭表》 注明为“附庸” 者, 有邾、 小邾、 萧、 鄣、 颛臾、牟、 鄟、 极等。 但是鄣, 姜姓; 极, 姬姓。 他们与齐、 鲁同姓, 不知何故也列为附庸。 邾在春秋时期虽是附庸, 但是它在齐国的支持下, 国力相当强大, 分为小邾、 大邾两部分, 屡与鲁国作战,打败鲁国, 与天子和诸侯都有往来, 为什么也是附庸呢? 这说明, 即使原是附庸, 大国诸侯对它的统治并不严格, 所以仍有恢复独立的机会。

       关于附庸的社会和历史, 我们至今所知很少。《论语· 季氏》 篇记载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的学生冉有为季氏宰, 因此向孔子征求意见。 孔子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夫如是, 固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今由(子路) 与求(冉有) 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肖墙之内也。

       这段话很重要, 可以帮助我们对附庸进一步的了解:

      (1) 鲁国初封时, 其生产力还很低下, 因此贫富比较平均, 社会也比较安定。

       (2) 对于周围的氏族、 邻国, 征服以后, 并未消灭, 而只作为“附庸”, 所以说“修文 德以来之”。 来是招徕归附的意思, 并不是强制性的。 所以孔子认为, 在他们归附之后就应该好好地招抚它们, 和平相处。

      (3) 颛臾是鲁的附庸, 它的地方就在曲阜附近, 所谓“邦内”, 和季孙氏的费邑相邻。 正因如此, 季孙氏强大之后, 就想把它并为己有。 孔子预见到三家的陪臣已很猖狂, 行将发生叛乱,所以说“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肖墙之内”。 因此, “附庸” 被解释为“负郭之田”, 住着从事农业的依附农民, 是有理由的。

        以上是说附庸在周初与分封诸侯同时出现的。 周宣王时, 继续举行分封和附庸制度。 例如《大雅· 崧高》 记载分封申侯于谢(今河南南阳市) 时说: 因是谢人, 以作尔庸。

       以《左传》 定公四年封鲁“分之土田陪敦, 祝宗卜史..因商奄之民” 的记载为例, 可知此“庸即附庸之省称, 就是说, 被征服的谢人已成为申侯的附庸民了。 又《诗经· 大雅韩奕》 诗记载韩侯分封的情形, 非常生动。 诗里说: 因时百蛮, 王锡韩侯, 其追(秽) 其貊, 奄受北国。 因以其伯, 实墉实壑, 实亩实藉。 ..这“因时百蛮” 与“因是谢人” 和“因商奄之民” 语例一致, 可证百蛮(包括秽、 貊) 已成为韩侯的附庸国或附庸民了。 韩的地点应在河北以北, 直至辽河之间,似不应在今陕西韩城。 故诗里说“以受北国”。 庸作墉, 是城郭的围墙。 壑是窖或护城河。 藉是藉田, 实亩是指私田。 这大概是, 百蛮被征服后已被组织于公社内, 故有公田和私田的区别, 并且在城墙外从事耕作。 如上所说, 附庸是处在被征服者的地位。 由于他们还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 土地、 房屋等, 因而它们虽沦为附庸, 被迫在野外从事农业劳动, 对征服者有一定的负担和贡献, 但他们不是奴隶, 而应该是依附农民。 但是如果他们的民族、 宗族或者国家已遭破坏, 其田宅已遭没收, 那么, 他们的命运就必然更加悲惨, 因而沦为奴隶。

泗上附庸小国

        自泰山以南至泗水一带, 曾经有许多附庸小国。 尽管在文献上并没有一一记载它们是附庸,但其实就是附庸, 如郯、 鄫、 莒等国之为附庸是文献里明白记载的。 春秋以后, 它在齐国的支持下已经强盛起来, 成为独立国家了。 此外滕和徐也可能原是附庸, 而也成为相当强大的独立国家。

       《战国策· 楚策五》 说: “大王悉起兵以伐宋, 不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 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有已。” 战国时泗上十二诸侯还包括宋鲁。 当时宋鲁已是弱国, 但是决不是附庸。

        邾, 金文作鼄。 传世邾国之器数件, 制作精致, 韵文铿锵可诵, 与华夏诸侯的器物无别, 可见春秋时它的经济文化已与华夏文化相等。 由《邾公■钟》 铭文自称为“陆终之孙”, 曹姓, 则它与徐楚等都是颛顼之族。《大戴礼· 帝系》 篇说: “陆终娶于鬼方氏, 鬼方氏之妹谓之女 氏。”按女 氏产六子, 其五曰安, 是为曹姓, 则邾氏为曹姓之说, 是可信的。 邾与徐楚等可能都是从北方或东方沿海逐渐南迁, 至西周时, 邾已成为鲁国的附庸了。 春秋时期邾已成为独立国家, 并分裂为大邾和小邾两部分, 犹之大宗和小宗一样。 大邾原在今山东的鱼台县西南, 小邾则是在今滕县之东。 同在滕县南的薛城则是薛国, 任姓。 鄫在今山东峰县, 姒姓。 莒, 已姓, 在山东海边,春秋时也迁至莒县。 这些小国大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氏族, 土地微小, 人口很少。

       春秋以后, 齐国称霸, 逐渐向东南发展, 鲁、 宋、 郑、 卫等国都常常遭到它的干扰, 这些小国更不在话下。 不过它也不能立刻明目张胆地灭亡它们, 而是以它们为附庸, 使它们成为卫星国和保护国, 从而与鲁为敌。 如邾本是鲁的附庸, 春秋以后, 齐国常常暗中支持它, 与鲁作战。 公元前 639 年(鲁僖公二十一年), 鲁伐邾, 次年又伐邾, 从此关系日益恶化。 公元前 609 年, 邾又去攻伐鄫国而发生邾鲁战争。 公元前 555 年, 晋会诸侯伐齐, 并执亲齐的邾悼公。 但是以后“邾人骤至”, 屡次扰乱鲁国的边境。 国内部也有亲鲁的, 如公元前 552 年邾庶其来投奔鲁国, 就是一例。

       滕国是一个姬姓小国, 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公元前 716 年, 滕已见于《春秋经》, 可见它与鲁国的亲密关系。 公元前 712 年“滕侯薛侯来朝”, “滕薛争长”, 即争行礼时位置的次序。 薛侯说: “我先封”。 薛之祖先薛仲为夏的车正, 所以他说: “我先封”。 滕侯反驳说: “我, 周之卜正也(卜官之长)。 薛, 庶姓也, 我不可以后之。” 鲁公听了他们的话, 终于不得不请滕侯为长, 薛姓为次。 从这个故事看来, 周初分封时, 庶姓诸侯要低于姬姓诸侯, 因而庶人也就必定要低于周人。

       战国时期, 滕国是著名的。 据说滕文公时曾要实行“仁政”, 因而孟子也曾到过滕国。 同时还有楚国许行之徒也到了滕国, 他们“愿受一廛而为之氓”, 他们大概都是庶人, 而孟子则是贵族, 所以滕文公要在“国中授孟子室”, 室包括奴隶和其它财产。 许行之徒提出“君民同耕”, 孟子坚决反对他们, 认为劳心劳力都是劳动。 但是坚持“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提出国野的区分, 说“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在春秋时期, 这些泗上小国都衰弱了。 但是它们仍苟延残喘地延续到了战国时期。 后来它们不是被灭亡于齐, 即灭亡于楚。

       泗上小国, 有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氏族, 有的是被征服的国家。 它们在经济文化上, 有的落后, 有的并不落后。 华夏诸侯往往以胜利者自居, 视它们为蛮夷。 在它们这方面, 确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例如《左传》 昭公十七年记载, 郯子朝鲁, 鲁公在宴会时问他说:“少昊氏以'鸟名官’, 是什么缘故? ” 郯子回答说: “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 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接着他列举凤鸟氏、 玄鸟氏、 伯赵氏、 青鸟氏、 祝鸠氏、 鴡鸠氏、 爽鸠氏等。孔子听到郯子的谈话后, 去见郯子并向他请教, 然后告诉人家说: “吾闻之,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意思说, 当时周人已经没有“以鸟名官” 的制度了, 但是周人也可能实行过这个制度, 或夏商实行过这个制度, 而当时却只有郯国还保留着这个制度, 所以孔子说: “学在四夷”。东方诸侯国家在君位继承上往往“一继一反”, 同时并行, 并且保留贵族民主制, 以及野蛮的人殉人祭的习惯。 这大概也是夏商和东夷人的习惯, 有的已经周人改革, 有的却被保留着。”

        例如《左传》 文公十三年记郯文公准备由邹迁都于绎, 史官说: 迁都于绎“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说: “天生民而树之君, 以利民也。 民既利矣, 孤之愿也。” 这种“天生民而树之君” 的思想是古代贵族的民主思想, 后来为孔孟所继承发扬。

       清末以来, 在泗上诸国遗址中发现许多青铜器, 如鄫国的《曾伯■簠》, 早有著录。 解放后,在今湖北随县发现了随的墓葬、 铜器等, 铭文均称为曾侯, 因此有人认为随就是曾。 但随是姬姓,而曾是姒姓, 还是疑问。

      莒国是己姓。 解放以后, 在莒县发现了 不少墓葬和文物。 1963 年, 在莒县天井汪出土一批铜器, 有编钟、 鎛和列鼎等, 其中壶盖上有蛇形的钮古文字“已”, 作蛇形, 己姓或是以蛇为图腾。 从器形、 纹饰、 制作技术看, 它们实与华夏诸国文物无甚差别, 但是《左传》 记载鄫、 邾、莒、 宋等国都还保留人殉人祭的野蛮习惯。 莒县大店 2 号墓, 在花园村北有墓主棺槨和十具殉葬人棺, 墓主为男性。 南部为器物坑, 有残马骨架四具, 有青铜器、 陶器。 整个墓室底部中央有一腰坑, 一狗, 仍保持商代墓葬的传统。

泗河文化

       在中国的江河水系中,济宁的泗河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然而,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泗河的地位却不可小觑。在它古老的河湾里孕育了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它的一泓碧波从远古流来,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里回旋激荡,并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即使在万里之遥的边陲,也有它汩汩流淌的清音。可以说,泗河,是一条儒家的河流。

       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泉林的陪尾山麓。这里曾是东夷族群聚居之地,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在泉林以东有一片广阔的低洼地带,上古时代曾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巨大湖泊,据史籍记载及当地传说,这里就是古雷泽湖遗址,是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五帝之一的虞舜生活的地方。《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寿丘即今天的曲阜,负夏亦称负瑕,即今天的兖州。当地一些古老的地名也印证着伏羲、虞舜当年生活的痕迹。

       雷泽湖夏秋时节积水成湖,秋后冬前湖水泄漏,“湖响如雷,三日漏涸,故曰雷泽秋声。”雷泽湖的水从陪尾山前涌出,有大泉十数,渟泓澄澈,称之泉林。其中尤以趵突、洗钵、响水、红石四源并发,汇流成河,泗河因之得名。泉林景色宜人,历代歌咏诗文众多,宋朝朱熹曾至此游春踏青,留下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咏叹。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经驻跸泉林,后来乾隆皇帝南巡,又九度驻跸泉林。

       泗河之水涌出泉林,流向西南400米,就是卞桥。卞桥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之一,始建年代无考。桥西有一处春秋时代卞国故城的城墙遗址,卞国有两个著名历史人物,以勇著称。一个是卞庄子。卞庄子是个孝子,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随军作战,三战三败,朋友看不起他,国君羞辱他。其母死三年,鲁国兴师伐齐,他请求从战,三战三获敌人甲首,以雪昔日败北之耻,最后又冲杀七十人,战死在疆场上。孔子称赞卞庄子之勇,说这是成为一个完人的重要条件。另一个人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孔子很喜欢子路,但也深知这个弟子性格鲁莽,因此时时点拨他。子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还是你所当行的强呢?南方之强教人宽厚柔顺、逆来顺受,为君子所遵行;北方之强掼甲提刀、死而不惜,为强者所遵行。一个君子,心平气和而不为流俗所误,那才叫强啊!直道中行而不偏差,那才叫强啊!国家有道,不改变最初的操守,那才叫强啊!国家无道,不变节媚俗,那才叫强啊!”泗河潺潺流淌,一如孔子和弟子们流传千载、直达心灵的絮语。

       泗河一路欢快地向西奔流,来到曲阜境内,南侧有一条洙水河成为它的支流。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之后,晚年来到洙泗之间的杏树下,在这里带领弟子们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庄子》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真是一段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泗河之滨有一片院落,古柏参天,深幽雅静。东汉时“诸弟子房舍井瓮犹存”,后来建起了讲堂、大成殿、两庑等,历代碑刻遍布其间。宋代之前称为“先师讲堂”,元代时改称“洙泗书院”,这里应是世界上第一座书院吧?就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的滥觞一样,洙水和泗河流经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两河流域,是圣贤教化之地的代名词。千年岳麓书院就有一个美丽的别名—潇湘洙泗,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有一个大牌坊,名字就叫“洙泗渊源坊”,就连日本、印尼,也有泗水的地名呢。

       泗河温柔地流过孔子家乡之后,汇入了沂河等支流,河水大涨,到了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城东,开始折向南流。这里是古代的泗河、济水、淮水与黄河等“四渎”交汇的地方,是大禹治水的古战场。鲧采用堵塞的办法失败被杀,大禹则采用疏导的办法,不屈不挠,三过家门而不入,“尽力乎沟洫”,才止住了洪水。大禹是中国儒家经典中所称颂的尧舜禹三代时的圣君,而三代则是儒家理想的社会,大禹带领人民治水的精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兖州城东、泗河之上,有一座金口坝,堪称历代人民治水的见证。金口坝古名石门,始建于汉代。隋文帝元年(581年),兖州刺史薛宙为治理泗河水患,在这里“积石为堰”,挖府河西流,灌溉农田。金口坝全长130米,设有5个泄水孔。元朝实行“泗水济运”,通过金口坝上的黑风口引水闸,将泗河之水引入府河,然后汇合汶河、光河之水流到济宁天井闸,补充大运河的水源。金口坝还是古代驿道上的交通咽喉。

      泗河从兖州南折向西南,这里地势平坦,阡陌纵横,泗河像脱缰的野马,左右冲撞,经常泛滥。再往下进入微山境内,在鲁桥汇入了京杭大运河和江北第一大淡水湖—微山湖。今日泗河仅限于鲁桥以上159公里,流域面积2350平方公里,共有32条支流、7处闸坝、26座水库。建国后,通过多次治理,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受到泗河之水的润泽,这里的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见义勇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历史上和建国后,涌现出一大批豪杰志士和英雄模范,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身上,依然流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儒家血脉。

      近年来,济宁市对泗河进行全流域治理和生态景观提升,建成了泗河景观大道,这里成了一条生态景观、文化长廊。夏日,你可以开着车在堤顶路上驰骋,观赏“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泗河美景,也可以在岸边驻足,听着潺潺流水,抒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甚至也可以下河畅游一番,体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真性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