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sllgr图书馆 2021-05-09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另外《 韩诗外传》卷九(汉朝韩婴编著的今文经学著作)里也有这句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尽孝,父母却已离开人世。总的意思是时间永远在不停地流逝,哲学上讲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所以这种逝去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为人子女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早早亡故。

为人子女者有时对痛失双亲是何其无奈: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欲尽孝子女的无奈,通过这种起兴通感阐释了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故后人便以“ 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三国著名经学家王肃(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的儿子)对其进行整理。在该书中就记载有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孝子皋鱼与孔子对话时说了这段话。

孔子行,见皋鱼哭于道傍,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年少时为了学习,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崇高,不去侍奉庸君,到头来事业无成。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为小事断绝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皋鱼少时好学,周遍游天下,成了辅佐齐君的得力大臣,不过他也因此而耽误了伺候双亲尽孝的最好时期,孔子周游时在齐国遇见皋鱼,皋鱼就悔恨交加的对孔子讲了这番话,说完就投水自尽以示对父母悔罪。

联想到与皋鱼志趣几乎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就是卫公子开方(又名启方),他本来是卫国国君卫懿公(就是史上痴迷养鹤,最后玩鹤丧国丢命的那位仁兄)的庶出长子,开方本来是他老子为讨好当时的霸主齐桓公而送来做人质的,结果他因善于察言观色、投桓公之所好,受到齐桓公宠幸而在齐国当官,他对齐桓公姜小白表面上忠心耿耿,一直小心谨慎地侍奉他,十五年不回卫国的家,即使他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和易牙、竖刁、常之巫等几个奸佞小人把齐桓公迷得团团转,管仲临死前曾苦口婆心劝导过齐桓公,甚至病重谢世之前还专门为此进谏,他评价开方:“人的天性哪有不热爱自己的父母啊?卫开方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大王您的悉心侍奉、爱心有没有没水分呢?”

不同于开方的卑鄙奸佞,皋鱼的这番让人痛彻肺腑的反思之词让人唏嘘不已。一向善于因势利导、诲人不倦的孔子于是当场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啊,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心底有“孝敬”父母的念头或“计划”,只是很多人想着当我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孝敬父母了。可是忽视了时间的残酷,没有意识到人生的短暂。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孝顺父母也是稍纵即逝的,直到最后的时刻才后知后觉,却无法挽回。

因此,儿女之孝,一定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当前当下做起!

作者:山色归读 

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5af5d292973e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