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素說 2021-05-09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礼近道之学。三十岁时,能知书达理懂人事,而自立于礼。四十岁时,能丢掉一切梦想致力于治学,而使自己不被幻想、假象所迷惑。五十岁时,能知天之所时,天之所命,而能不负于时,不负于命,不负于天,奉而行之。六十岁时,能耳闻其言,知其微旨,耳闻无碍,所闻皆通。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放任己心,做到随顺自然而不逾越规矩。”

二、释字

《说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臣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

《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

汉字“立”的字形是“大人立着”,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高度上的向上,时间上的不变、不动之含义。

《说文》:惑:乱也,从心或声。

《正字通》:惑:音或。迷也,疑也,眩乱也。

汉字“惑”,从或从心,表示心意不确定,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的含义。

《释名》顺:顺,循也,循其理也

《正字通》:《说文》理也。《广韵》从也。《增韵》和也。

“顺”,指有次序,有条理,通畅,无阻碍。

《玉篇》:逾:与朱切。越也,远也,进也。

《正字通》:逾:音余。过也,越也,进也。

逾:超过,越过,越界,跨越空间障碍的含义。

三、素说

为政篇(04)

前面老师讲了“为政以德”,治国选择以德,可以让人民有安居乐业之感,可以使已经动乱的春秋各国以安宁,使其重回天下太平。这一章老师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心灵实践,来说明“为政以德”要依凭深厚的学问修养,以及丰富的人生修炼经验。老师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于明礼近道之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之士。想借学习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人生。三十岁时,我已能做到知书达理通人事,不但明了人和事的实然,而且对人和事的应然有了合时宜的把握,从而能自立于礼,不违于礼。四十岁时,方才明白单单依靠学礼近道,完成'礼德’的修养还不够,还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便开始丢掉一切不合时宜的幻想,丢掉'好为人师’的狂妄自是,致力于'仁德’的修行,认真治学,忠实实践,从而使自己不再被梦想、幻想、假象所迷惑,死心塌地地、一以贯之地践行'仁德’之道。五十岁时,已经体悟到天地之心即是我心,又非我心,继续修养自己天真之至的仁德之道,从而能知天之所时,天之所命,能不负于时,不负于命,不负于天,奉而行之。六十岁时,能对外界各种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主张和言说,既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知他人言说的真实所指、所依和所向,知其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能耳闻其言,知其微旨,做到耳闻无碍,所闻皆通。七十岁时,已将'仁德’之道已经贯之于我心,安之于我心,内心已经完全自由而无约束,即便随心所欲,放任己心,不再需经检点和管束,也能做到随顺自然,与外界的'礼’、'义’所要求的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融洽,而不逾越,与一以贯之于内心的'仁德’之道相一致,而不僭越。”

本章中的“六十而耳顺”之解争议较多。我认为:河北定州出土的汉简《论语》,时间当在公元前55年以前,此章即为“而耳顺”。因此,在解读时,说“耳”是“而、尔”或者是其他文字或者语音之误等解读,应该都是不适当的。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是得道者,在达到知天命之境界后言说的,是通过一种“坎陷”的方式,方便弟子理解的视角来说的,老师说“已经六十岁了,该是心已明眼已亮,忠耳逆耳之言,都能听着顺耳的年纪了”。这仅仅是老师通过平常人能明白理解的方式,言说自己的境界的,其实此话中的内容和实在要比字面丰富得多。

“坎陷”一词源自牟宗三,牟宗三提出了“良知坎陷”一词,指圣人在达到自我完满之后,出于大悲悯心,其良知必然入世俗,而拯救芸芸众生。

已发《素说<论语>》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