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周)

 读书和做人 2021-04-23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从政”是当官,“为政”是施政。“北辰”就是北极星。

“为政”的主语不一定是君主,也可以是各级官员。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希望当政者都是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

以德治国,为政者就像北极星,位于天的北极,其它的星星(下级官吏以及老百姓)都环绕、拱围着它,以他为榜样。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本《诗经》有305篇。

《诗经》原文有“思无邪”,具体意思有争论。

孔子的引用,多半是抛开原义、借题发挥:“三百篇的《诗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法很正派,一点邪的、歪的都没有。”

谁如果读《诗经》读出了靡靡之音,那是因为他心术不正,与《诗经》无关。

2.3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领导、引导;齐,约束。政,政令;刑,刑罚。免,逃避,躲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以法治国,就是按驯养牛马那样来管理社会,听话的给草吃,不吃话的拿鞭子抽。这样的结果是老百姓心存侥幸,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把不守规矩当自由,没有羞耻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以德治国。“德”是自律,“礼”是他律。“有耻且格”,“有耻”就是有羞耻感,有内心约束;“格”是严格遵守规定,和“免”相反。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都知道孔子总共活了73岁。孔子的这句话从他15岁讲到70岁,是他在70岁以后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15岁,古人叫“成童”,是小学毕业该升大学的年龄。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孔子在虚岁15(周岁14/13),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初中毕业时这个年龄立志要做学问。

中国古代,15岁是一大坎,20岁也是一个坎。20岁,古人要为男孩儿举行冠礼,即成丁礼,表志他已长大成人。孔子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但孔子都没讲,他看重的是30岁。

孔子讲十五岁志于学,十五岁应该有一个仪式,应该是一个确切的年龄。但是后面讲的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取的都是整数,应该只是一个大概的年龄。

十五而志于学,又经过十五年的学习,以“知礼”名,乃“立”。可见,孔子回顾的是他一生中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经历,无关于生活变迁和社会地位的起落。

荀子曰“人无礼不立”,一脉相承,所以孔子说的立不立,不在娶妻、生子,而在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才叫“立”。孔子30岁以知礼名,知礼乃“立”。

孔子35岁至50岁,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40来岁,全力治学,越学越聪明,当然也就“不惑”了。

什么是“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斤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出来做官是在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

什么叫“耳顺”?60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可能就是“耳顺”了吧?孔子55岁至68岁正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什么挖苦话儿都能听得进去。

“从心所欲”且“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捏,人活着,就有规矩管着;人死了,才能彻底自由。孔子活了73岁,70岁以后,人之将死,离自由也近了。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

“从心所欲”,一谓“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二谓“纵心所欲”,放得开,想干啥干。“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礼)。”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樊须,字子迟,是孔门三期生。御:驾驭马车。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对“无违”的进一步说明,那么“无违”后面省略的就应该是“礼”,而不是父母的话或者父母的志。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贵族。孟是氏,懿是谥,子是尊称,这种称呼是死后的叫法。孟氏,即孟孙氏,是鲁国“三恒”的一支。孟孙氏也叫仲孙氏,因此他也叫仲孙何忌,何忌是名。

“三恒”是鲁恒公的后代,除孟孙氏,还有叔孙氏和季孙氏,他们世代为鲁卿。孟是庶出的长子,有别于伯,伯是嫡出的长子。

嫡出的长子,照例当鲁候。孟孙氏,地位在伯之下,不能即位,只能和叔孙氏、季孙氏当卿大夫,地位是老二,也叫仲孙氏。孟孙氏或仲孙氏是老二的后代,叔孙氏是老三的后代,季孙氏是老四的后代。

孔子34岁时,孟僖子卒,死前留有遗言,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他的两个儿子,就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当时孟懿子只有13岁。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伯”是行辈字,他的名叫彘。

“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父母会因此而为自己担心,自己担心父母的这个担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那就尽量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生病,这就做到了“孝”。

其实不只是生病,凡是自己身上发生的可能让父母担心的事,为了不让父母担心,都要尽量避免。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可分“孝养”和“孝敬”两种理解。孝不能光是养,更重要的是敬。

子游是言偃的字,他是孔门三期生,“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

养:养活、伺候。孔子认为当时的人讲“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对此,孔子是不认同的。孔子认为除了养老,还要敬老,光把老人养起来,不敬老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孝敬老人重在内心,孝养老人重在表现。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先生:对应“弟子”,指父、兄等。馔:吃喝。“曾”是“乃”“竟”的意思。

上一段说的是对父母内心要敬。这一段说的是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光是替长辈办事,有吃有喝先紧着长辈,内心不敬,脸上不恭,这难道就是孝吗?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字子渊,孔门二期生。

孔子说:“我和颜回说一整天话,他都是恭敬领受,默而识之,好像脑子不灵光听不懂的样子。我留心观察(省)他课下(私)的表现,发现他也能领会要点,并且还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颜回这是大智若愚呀!”

听老师讲学,你总是跟老师唱反调,能得老师喜欢?能取老师真经?你比老师还高明,那你来当老师喽。

好好听老师讲,别那么多问题,别那么多质疑,别那么多刁难,把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老师,给老师营造舒适的氛围,让老师高兴点,多讲点,回去了以后自己领悟,温故能知新,这才是大智若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观”“察”意思相近,都可作“观察”“考察”“察看”讲。廋,sou,是“藏匿”的意思。

“所以”是所言所行所做所为,“所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所安”是这样说这样做的目的。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考察其原因,推测他的目的,这个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周)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