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之孔子的“孝经”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7-24

【0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之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孟孙氏家族的第九代宗主,跟弟弟南宫敬叔都是孔子的弟子,但是作为三桓之一,后期在孔子实施“坠三都”的时候,就是因为他的暗中阻挠而导致计划失败。樊迟也是孔子的弟子,因为请教孔子种地、种花的事情,孔子说他“小人哉,樊须也!(见《子路篇.第四》)”。

在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孔子告诉他“无违”,樊迟没有明白什么意思,孔子又解释说“活着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事奉父母;死后的葬礼也要符合礼的规矩;祭祀的时候,也要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之所以这么解释,是因为孟孙氏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在鲁国的地位很高,而且当时三桓僭(jiàn)越礼法的事情很多(在后边《八佾篇》中有说明),另外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一生致力于学习周礼,所以孔子告诫孟懿子,能遵守礼法规定,不要僭越,这才算是对父亲的孝。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孔子说话的艺术性,“无违”这两个字,既是问题的答案,也是对鲁国三桓的批评和劝谏。

【0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据记载他是孟子的五世祖,后来三桓作乱,孟武伯也是谋叛的重要人物。

当时鲁国三桓谋叛的事情已经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了,所以孔子借孟武伯问“孝”的时候,告诫他说,做子女的,除非生病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情之外,不要让做父母替自己担忧的事情,千万不要做谋反、叛乱的事情,这样会让父母不安。所以做什么事情需要慎重,不要轻易乱来。

【0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也是孔子重要弟子之一,姓言,名偃,位列孔门十哲,与子夏、子张齐名,曾任武城宰。

孔子这里采取了“时评”的方式来解释说,今天大家能够赡养父母,就认为自己已经“孝”了,就是家里的“犬马”(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家畜),你都要饲养它们。如果对长辈没有敬意,那赡养父母跟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之所以如此解释,应该是告诉子游,作为地方的长官,有责任纠正社会上的不正确的认识,树立敬老、爱老之风。

【0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姓卜名商,与子游同是孔门十哲言语科的代表,但是孔子评价他在仁和礼方面有所不及,并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见《雍也篇.第十三》)”不过关于他还有一些故事需要了解,孔子死后,因为有子“似圣人”,所以弟子们把有子奉为老师(有掌门人的意思),子夏不服气,就离开孔门,另起炉灶,失败后,接着遭受丧子、失明,成为赤贫,后来受曾子聘用,写了半部论语(《论语》中有一大部分出自子夏之手)。

对于子夏问“孝”,孔子告诉他说,“孝”就是“色难”,并强调,有事,作为子女帮着干,有好吃好喝的,就让给父母先吃,难道这就是“孝”吗?一边递给父母一边拉着脸,这怎么算是孝呢?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就是孔子说的“色难”,孝顺父母,态度很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