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十四)

 素說 2021-05-09

原文

公冶长第五

5.1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试子贡听说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是文子,很不解。因为他认为孔圉的仁德智慧成就是达不到谥其为“文”的,于是就向老师讨教:“孔圉的仁德成就是不够完美的,那他凭什么能谥之为'文’呀?”老师告诉子贡说:“孔文子的仁德成就是不够完美的,距离先王圣人要求的谥之为'文’的称号是有一些距离的,但是能够象孔文子这样做事敏疾好学,又能谦虚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种立志于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是可以通达于多闻、多见、多识的,是能够通向仁德大道的。在当今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味追求仁德成就的完美无缺是不现实的,因此能够在'学勤好问’上做到完美就可以称之为'文’了呀!因为只要世间形成'学勤好问’的时尚,礼乐盛世就会到来,仁德大道就会重回世间。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是非常恰当合适的,正是'文’的精神的体现啊!”

释字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说文解字约注》:王筠曰:“错者,交错也。交错而画之,乃成文也。”舜徽按:文之言分也,谓资此以分别万物也。举凡日月星云,山川陵谷,鸟兽之毛羽,艹木之花叶,人之长短肥瘦,物之大小方圆,莫不各有异,以交错于天地之间。此乃自然之文,与物俱者也。必具万殊之文,而后能定万殊之名,故者,所以区辨万物者也。本书《叙篇》云:“见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分理,犹文理耳。

《广韵》:文:文章也。又美也,善也,兆也。

汉字“文”是指“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本章“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的天子、诸侯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后,追授的特殊名号,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逸周书·谥法解》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说文》:谓:报也。从言胃声。于贵切。段玉裁注:报也。㚔部曰。“报、当罪人也。”葢㓝与罪相当谓之报,引伸凡论人论事得其实谓之报。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如《论语》“谓韶”、“谓武子”、“谓子贱”、“子谓仲弓”、“其斯之谓与”,《大学》“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是也。亦有借为曰字者,如《左传》“王谓叔父”,卽《鲁颂》之“王曰叔父”也。亦有训为勤者,亦以合音冣近也。

《说文解字约注》:桂馥曰:“经传'何谓也’,是问词;'此之谓也’是报词。”舜徽按:谓之言回也,以言语回复之,即是报意。

《广韵》:谓:言也,吿也。《说文》:“报也。”

汉字“谓”,从言胃声,“胃”是拟声词“喂”的省略,表示叫唤,“言”指交谈;本义是招呼语、开谈语。引申为报、告、说、谈。




素说

前一章介绍了勤奋谨慎的子路,唯恐不及地努力践行着老师的教导。表达了子路率真直爽而又急躁的性格,突出了子路闻道而行的追求仁德大道。本章通过卫国大夫孔文子(名圉,谥文)聪明勤敏,虚心下问的介绍,让弟子们把握学与文的关系。子贡听说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是文子,很不解。因为他认为孔圉的仁德智慧成就是达不到谥其为“文”的,于是就向老师讨教:“孔圉的仁德成就是不够完美的,那他凭什么能谥之为'文’呀?”老师告诉子贡说:“孔文子的仁德成就是不够完美的,距离先王圣人要求的谥之为'文’的称号是有一些距离的,但是能够象孔文子这样做事敏疾好学,又能谦虚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种立志于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是可以通达于多闻、多见、多识的,是能够通向仁德大道的。在当今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味追求仁德成就的完美无缺是不现实的,因此能够在'学勤好问’上做到完美就可以称之为'文’了呀!因为只要世间形成'学勤好问’的时尚,礼乐盛世就会到来,仁德大道就会重回世间。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是非常恰当合适的,正是'文’的精神的体现啊!”本章从老师的言说表面的隐恶扬善之中,体悟到老师眼光之深邃,境界之高远。可以感悟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成就人格的钥匙,是通向仁德境界的阶梯。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谥“文”的解释和《逸周书·谥法解》关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孔子的首次提出的。《逸周书·谥法解》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其中的“学勤好问曰文”当是引用了孔子的解释,因此文字不应该先于孔子,否则身为言语高才的子贡是不会质疑孔子定谥为“文”的。因此一些学者引《逸周书·谥法解》释孔子,是搞错了时间之序。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