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述而篇(七)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0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只要怀有一颗志于仁德大道之心,以实践周公之礼为目的,期望以礼来约束自身,修正自身,捶锻自身,使言行举止不逾越礼的要求,成为日新向上的君子。这些来我这里求教学习的,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03

   释  字      

《说文》:束:缚也。从囗、木。凡束之属皆从束。书玉切。

《集韵》:束:约也,《说文》:“缚也。”

汉字“束”从木从囗,囗像打圈捆缚树木的绳子,会捆缚之意。本义是系、捆。,缚着树木打圈的绳子,有令树木直的意思,故有约束,拘束之义。《玉篇》:“束,约束。”又用为量词,捆儿。本章“束”为约束、拘束义。

修(脩)

《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息流切。

《正字通》:脩:《說文》:“脩,脯也”,“修,饰也”,分為二,今修、脩通。本作𠋛。篆作𠋛。旧本省作脩,非。互见人部修注。思秋切。音羞。肉条割而干之也。《释名》:“脩缩也。腊脯干燥而缩。”《周礼·天官·膳夫》:肉脩,注疏:加姜桂煅治者谓之脩,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谓之脯。又束脩小脡脯也。

汉字“脩”从肉攸声,本义为加姜、桂锻治而制成的肉干。加姜、桂、椒末捶锻后的肉干,既味美,又能防腐,可长时间存放,故引申为长久之义。“修”字至秦汉时代才产生,《说文》:“饰也。从攸声”,“彡”表文彩、光彩之义。”修“的本义为拂拭去污垢、尘土,使之显其光彩。“修”与“脩”古常通用,段注:“经传多假借为修治字”。本章“脩”为修治,捶锻自身,使己之德日新。德必脩而后成,脩德以持内圣。如此方可使其德长久留存。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述说了孔门教与学的纲领和修学次第,教导弟子修身实践要“止善专一志于道,修身遵一据于德,实践奉一依于仁,博学精一游于艺”。本章就修学者的天分素质,施教弟子的自我修养进行要求,凡能自己发心向学,并能够对自我言行有所约束,能够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的人,都可以接受老师的教诲,成为老师的弟子。老师说:“只要怀有一颗志于仁德大道之心,以实践周公之礼为目的,期望以礼来约束自身,修正自身,捶锻自身,使言行举止不逾越礼的要求,成为日新向上的君子。这些来我这里求教学习的,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凡是诚敬向上,真心以学的求学者,老师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这表明了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本章需要注意对“束修”的解读和理解。对于“束修”通常解读有三:一是认为是拜师的礼物——一束肉干,即十脡干脯;二是年满十五而举行的束修之礼,“束修”指代其束带修饰,故代称人或人的年龄;三是为自知谨饬砥砺而学日渐进,即洁身修行之意。对于拜师礼一说,首先历史上以“束脩”作为老师收受之礼,时间大约是从南北朝开始的(高时良《孔子教育语义集解》),当为汉儒将本章“束修”定为干肉之后的仿效。其次,孔子是期盼复礼的,对于求学的弟子必然会按礼的要求进行拜师的,不会是提着一束肉干就可以成为弟子的。第三孔子时代“脩脯”是女子相见之礼,而不是男子相见之礼。故本章“束修”不是指礼物肉干。对于年龄一说,束修之礼行于东汉以后,而不是春秋时代。(蒋绍愚《论语研读》)。另外,还有区分“束修”和“束脩”的,从文字学角度考查,“修”字产生于秦汉,而不是战国之前,孔子时代使用的应为“脩”字或修饰之意的“攸”,不过目前无法证实是《论语》文本确为“攸(修)”字。而“脩”含有“修”之“修饰”义。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本章讲的是收学生的标准,而不是收学费的标准。……束,约束,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不去犯过失。修,修正,修正行为,不慎犯了错误能够修正。能够自我约束,自我修行修养,能够自我修正自己的行为,具备这样的最基本索养,是孔子施教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学问是自己对自己的雕琢,自我对自我的开发,完全不是别人的事情,也实在不关别人的事,所以,要自我约束修养;另一方面,只要会自我约束修养,就可以自我雕琢,自我开发了。那么,孔子说,我就可以教他开发的方法。束与修分别是一种加工的工艺,可以用来加工肉干。当然也可以用来加工人的行为心理。……本章就确立了入学的标准,只要自己发心向学,并能够对自我有所约束,能够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具备了入孔门学习的基本条件。”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束修,束身修行也。束修以上,言束身修行以上之士,犹言中人以上也。诲者,教之尤切而细。郑君《注》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朱《注》谓十脡为束,古者相见,执贽为礼。二说于'自行’二字及'诲’字似均未洽。”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