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新用户07039177 2021-05-09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鲁迅《随感录》”

新中国早已摆脱百年前的混乱和屈辱,再也不是封建礼教吃人的落后之地。她朝气蓬勃,带着十几亿中华儿女走上富饶安稳的生活。她锐意进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数高新技术产业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

她怀古通今,民族自信伴随着文化传播海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积贫积弱,民众愚昧软弱的旧社会了。那么曾鞭策国人奋起反抗,惊醒铁屋里沉睡众人的锋利文笔,是否应该彻底封存呢?免得吓坏在温室里从未经历风雨的青少年。

而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揭露出旧社会吃人血淋淋的森森现实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否真的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呢?早在十年前,一些人就打着“去鲁迅化”的旗号,声称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与现代人有隔阂,提出要撤掉他的文章。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推崇鲁迅先生的人焦虑万分,以各种方式为鲁迅先生战斗,与那些黑粉唇枪舌战。这位曾在黑夜里警醒国人的文学先驱,不该被束之高阁。莫言余华等当代文学家,不约而同地以各种方式展露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和敬仰。

一、“去鲁迅化”口号出现

10年前,有些人号召“去鲁迅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去鲁迅化”就是要将鲁迅先生的文章删减修改,无法调整的就移除中小学教科书。此后,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率先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先生文章剔除了。当时这个做法引发了人们激烈的讨论。但删除者仍然振振有词,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鲁迅的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过于晦涩难懂。孩子们对于背诵全文或节选很是发怵头疼。而且中小学应试压力很大,不管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决定孩子能不能考个好学校的不是鲁迅的文章,而是数英政史地理化生这几门学科。在应试压力面前,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杂书都应该放到一旁束之高阁。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其次,鲁迅文章里以尖锐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旧社会压迫下芸芸众生的苦难和不幸。那些社会阴暗面,那些振聋发聩的讽刺,在现代社会读起来,难免觉得窒息压抑。让正处于青春期甚至更小的孩子看了,恐怕会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健康成长。

最后,他们只是从中小学教科书上调整删除了鲁迅的文章,又不是全面抵制,大家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阅读他的作品。但是有关“去鲁迅化”的说辞,并不能让人信服。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曾有一句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在国难当头,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是因为他知道,医者只能有限的救人,而文字却能唤醒千千万万个沉睡麻木的中国人!他把笔杆子当做枪杆子,硬生生趟出一条荆棘之路。如天边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当时迷茫挣扎的民众。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二、拥护鲁迅先生的大众

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把头埋到沙子里自欺欺人,只会失去对环境的掌控力。虽然现在新中国今非昔比,可只有忆苦思甜,从过去历史里吸取力量才能走得更久远。连《国际歌》都言之凿凿,明晃晃地警醒着大家: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居安思危,这才是每位民众应该做到的。拥护鲁迅先生的大众被称为“鲁粉”,他们就是持这样的态度。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曾经鲁迅先生的文章影响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让他们充满热血去反抗不公的社会。在现代,“去鲁迅化”兴起之前,我国的无数个接受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孩子,感受着鲁迅先生文笔里的不屈和深刻道理长大。如今正是社会上成家立业顶天立地的中年人了。他们认为鲁迅伴随了自己成长,带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让人面对困难时更加坚毅。

而在现今这个飞速发展,略带浮躁的社会,如果真的“去鲁迅化”成功,试问忙于升学压力的学生,有多少能沉下心去体味鲁迅先生文章里的百味人生呢?又怎么能知道曾有人为黑暗旧社会的不公摇旗呐喊过呢?就算成年人有心重拾那些发人深省的文章,可是忙于加班的社畜到底能挤出多少时间来阅读呢?恐怕这些珍贵的精神食粮只能放在书架上落灰蒙尘了。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所以,“鲁粉”们坚决反对“去鲁迅化”。他们从鲁迅先生文章里学到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希望自己孩子们也能感受得到。而且,初高中正是孩子们奠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完全被课业占据,缺乏这样强健心智的作品,实在是过于可惜。这些青春期孩子,最需要学习的就是鲁迅先生文章里的清醒与理智。

三、莫言余华的表态

在我国,莫言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他在国内现今文坛上的影响可以说是少有人能比肩。这样一个饱受国内国外赞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提到鲁迅先生时,也是连连的崇拜之声不绝于口,甚至坦言他一直在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想要超越前人,可惜至今未能如愿。言谈之间,显然十分推崇鲁迅先生。对于“去鲁迅化”则是不屑一顾。

在海外同样有着不小影响力的作家余华,对于鲁迅先生的观感,则是经历了先厌恶后崇拜的转变。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小时候上学,他被老师强迫背诵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片段。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纪,自然是对鲁迅深痛恶绝。但步入社会后,某次无意中重新翻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便被先生的文笔深深折服。尤其是那句,“赵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一眼。”既一语双关,又隐喻着那个不正常的社会。

从那以后,余华便开始重新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中学了许多从前看时不曾注意的细节,逐渐朝着鲁迅的文风发展。后来余华的《活着》火了,大家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个人物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里的极为相似。足以证明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和敬仰。

“去鲁迅化”已经过去10年,究竟要去什么?莫言和余华说出看法

结语:

鲁迅先生在乱世之中,抛却安稳体面的白大褂,靠着一杆铁骨铮铮的笔,毅然决然地冲破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黑暗,唤醒那些尚未被蒙蔽的心灵。鲁迅先生不顾一切声嘶力竭的呐喊,是开创了近现代新文学的第一人,一扫从前陈旧落伍的旧思想。他的文章本该如同火炬,继续照亮着今人前行的路。

“去鲁迅化”至今没有完全定论。有支持崇拜鲁迅先生的,有讨厌反对他的,双方僵持不下。但笔者认为,逃避是鸵鸟行为,只有清醒面对黑暗的过去,才能更好更从容地拥抱美好的明天。鲁迅先生的作品,不该被任意删减甚至剔除。那样太辜负这位曾经唤醒新青年的文学巨匠了

参考资料:《鲁迅全集》《鲁迅生平提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