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别表演了好吗?真爱和“假爱”父母分得清吗?

 IF枕边育儿 2021-05-10

母亲对孩子的爱,无疑都是浓厚的。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的感受更深刻,抱着妹妹许久,千言万语想说,都涌在心头,拥抱着她,感觉很幸福,想一直这样下去。

妈妈,别表演了好吗?

带妹妹和哥哥去西餐厅吃饭,我们刚吃了一半,旁边来了一对母子,她们点完餐后,就闲聊,等饭菜上来,母亲的话语开始多了

“你的可乐怎么有这么多冰?”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弄出来?”

“要不要换一杯?算了,是我刚开始没说'不加冰’!”接着拿过儿子面前的可乐,一块块把冰块夹出来。

我以为这就要结束了,没想到那位妈妈接着问:“你的牛排好吃吗?”对面的儿子盯着妈妈看,默默点了点头。妈妈接着说:“可以给我吃一块吗?”儿子用自己的叉子,切了一块牛排递过来,妈妈一口吃了下去。

问儿子:“你爱不爱我?”儿子看着空了的叉子,点了点头。

妈妈继续问到:“有多爱?这么多,还是这么多?”她双手加上双臂都在用力的比划,小男孩不住地点头。一顿饭就在点头和递牛排中交叉而过,谁也没用心吃饭。

我看着对面正在认真吃饭的哥哥和妹妹,内心有些澎湃。这样的妈妈,一般有沉默不爱说话的孩子,才能表演的下去。但凡儿子怼一句:“妈妈,你别演了,好吗?”保管她马上变脸。

邻桌的母子,男孩个头快跟上妈妈了,穿着校服,看样子应该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不是三、四岁的小孩子啊!

当众问他,你爱不爱我,难道不会怕他不好意思吗?还用他的叉子吃他的牛排,难道不知道口水里有多少菌群吗?

孩子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会只因为你带他吃好吃的,就更爱你?自己生的娃,这点自信都没有?我有点反胃了,这么大的孩子,要怎么面对自己如此“幼稚”的母亲呢?而妈妈显然沉浸在自我感动里,还在碎碎念,仿佛在说,看,我和儿子之间的情感,多么感人,我多爱自己的孩子……

真爱和“假爱”父母分得清吗?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如果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给予的爱,指向分离。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学会得体的退出。显然,这位妈妈并不想这样做。

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快进入青春期了,还要事事听父母的,连可乐里的冰块都不会自己夹?不,他应该会,但妈妈显然不愿意放手,不想让孩子自己独立做一些事情。

母亲愿意为孩子付出,这是出于本能,但在合适的阶段,也要懂得分离。母爱不该是黏糊糊的事无巨细,而应该像春风一样,让孩子感觉到舒适,而非羁绊。

【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和妈妈的关系,也是如此让人揪心。乔英子为了和妈妈的关系更好,把所有的不开心、不情愿都藏起来,刻意顺从妈妈,努力让自己跟妈妈的关系,看起来更融洽。

但到最后呢,乔英子想考南大,妈妈一心让她考清华。乔英子不敢告诉妈妈自己的真实想法,她心里有天文梦,也想离妈妈远一点。

妈妈把乔英子看的太重要了,一切都是为她好,不知道保持边界,让乔英子喘不过气来。妈妈经常被自己的行为感动,却不知道,这也是妈妈无形中给她的“紧箍咒”。不是真爱,是一种“假”爱。

【小舍得】中的田雨岚对子悠,不也是这样吗?子悠在家长课堂上说:“妈妈爱的不是我,妈妈爱的是考满分的我”。

田雨岚对子悠的控制,也接近无缝隙,任何事情都干预,到最后换来的,是子悠希望妈妈离开,再也不想看见妈妈。

别剥夺孩子获得满足感的权利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必须完成心理上的“弑母”,然后再完成心理上的“弑父”才能真正长大。

孩子逐渐的成长,最终也是要走向独立。小时候需要你的悉心照顾,等长大后,他更需要的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过度的关爱和帮助,则减少了孩子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刚开始尝试用手拿东西,能够到一个玩具,他们会开心很久,很有成就感、满足感。但如果孩子一指,父母马上把玩具送到他手边,孩子就很难有自己去拿东西的欲望,更别提成就感的建立。

学龄前儿童,就要完成独立进餐、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的能力养成了。

如果父母一直帮忙,孩子一边享受便利,一边还会想,你为什么剥夺了我满足感的权利?他会很痛苦,内心很矛盾。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但分离也是必须的,除了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分离。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如果这时候,你还是牢牢抓着孩子,舍不得放手,那是你太自私!父母之爱,本就是一场分离。父母借助分离成长,家长也需要借助分离完整自我的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