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杜拉克七项体验的启示与教诲,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中外管理传媒 2021-05-10

通过学习杜拉克的勤奋和智慧,我们也能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文:詹文明

新媒体编辑:胸怀天下

终身学习的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于1909年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在17世纪时其祖先于荷兰即从事圣经及宗教书的印刷工作。“DRUCKER”这个姓在荷兰文、德文、法文的意义,即是“印刷者”。

杜拉克幼小时的教育环境极其特殊罕见,家中常齐聚一时俊彦,就时事、医学、音乐、文学、数学、哲学、戏剧等议题进行交流,让他沉浸在智慧的殿堂,吸取到许多极为有价值的知识。

身为知识工作者要能“终身学习”。过去60多年来,每隔3至4年,杜拉克就会挑选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下功夫学习,以满足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例如:他曾深入研究过日本艺术;或选择16世纪的金融运作为研究题材;或是人类科技史、人类劳动史;或是美国政治人物史、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及日本、中国等历史。他每天花两小时读大量的有益资讯,持续长达60年以上。虽然如此,他还是建议世人应全方位地学习各种新知识,从而进行自我更新。

杜拉克自省地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像富勒(几何学家)和麦克鲁汉(电视先知)这样的人,才可能让他们的使命成真,而我们却兴趣太多,心有旁骛。我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40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鲁汉花了25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造成相当的影响。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

谈到休闲时,记者问:“请问您如何打发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他答道:“什么是休闲时间?”杜拉克经常告诫经理人:“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少时间。”他自己就是此一戒律的实践者。在学校里,他从不参加新生欢迎会、毕业典礼、校务会议。唯独一项:校友会,他必会参与且提供建言,但最终目的其实是“坚持向校友学习”。请教他为什么这样做?杜拉克却很严肃地回应:“凡是跟绩效与贡献无关的事,统称为噪音。”

超级顾问杜拉克

身为超级顾问的杜拉克,他的绝活是以苏格拉底式的质问法,总是问一些看似愚笨的问题:“你若没有进入这一行,你现在还会加入吗?下一步的行动又是什么?”

据说有家制造瓶子的供应商,聘请杜拉克担任顾问,当第一次和董事长见面时,杜拉克问了一个笨问题:“贵厂是做什么生意?”董事长十分惊讶于他的无知,便回答道:“我们做的生意乃是制造装载饮料或啤酒的瓶子。”杜拉克却说:“不,我不以为然,你们做的是包装生意。”

他一语道破、茅塞顿开,就好比踢掉董事会议室的桌椅、踢开一切的障碍。董事长借此得以重新思考,重新做了市场定位,建立了极为成功的利乐包装公司。

作为超级顾问的杜拉克,60多年来信奉的原则是:“集中于将长处作最大的发挥而不是将缺点减至最低程度。”他说:“不要说你不能做些什么,跟我们谈谈你想做什么和你有什么能力去做。”

七项体验的教诲

为了让我们了解杜拉克之所以是杜拉克,笔者以他七项体验供我们学习与参考。

第一项体验:十八岁的杜拉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法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在杜拉克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难怪别人每当问及杜拉克哪一本书写得最棒,他总是笑着回答:“下一本”。这也奠定了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风采与地位。

第二项体验:上帝看得见。主角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农神殿制作雕像,这些雕像至今还屹立在神殿的屋脊上,并被誉为西方传统最伟大的雕刻杰作。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请款时,会计部却不愿意付款,其说辞是:“这些雕像站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于雅典山丘的至高点,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可是你却向我们申请整个立体雕像的费用,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看得见。”杜拉克又再次深受震撼。就算只有上帝才会注意到,我也必须追求完美(杜拉克是位保守的基督徒)。

第三项体验:终身学习。杜拉克在德国《法兰克福商报》担任记者,必须写到许多主题,所以决定在更多的范畴进行涉猎,以便成为一位称职的记者。后来他渐渐地发展出一套系统来,直到95岁高龄仍奉行不辍。这不但让他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知识,也使他能督促自己保持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每一种新学科、新方法;对每个新的研究主题,都能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应用不同的方法学。

第四项体验:定期检讨。这来自于一位总编辑的启示,当时那位总编辑年约五旬,他不厌其烦地训练年轻编辑,并树立纪律。他每周会跟他们讨论一周来的工作表现。同时,每年在新年之后和六月开始放暑假前,还会利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来检讨前半年的工作状况。总编辑一开始会先提到哪些事做得不错,然后他会指出表现未必很好但已尽力去做的事。接着,他就会检讨不够努力的事。最后,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做得很糟、或是根本没做到的事。会议的最后两小时,规划未来六个月的工作:该专注做哪些事?该改善哪些事?该学些什么?会议结束一周后每个人提交一份报告给总编辑,说明自己未来六个月的工作和学习计划。

为此,杜拉克即从那时起,每年夏天都排出两周时间,检讨前一年的工作,按照这五点去贯彻,就他自己的顾问、写作和教学等方面,排定未来一年的工作优先顺序。

第五项体验:资深合伙人的启发。杜拉克在一家私人银行任职,起初,他只替两位年轻的合伙人做事,但工作三个月后,创办人弗利柏格把他叫进办公室说:“你刚进到公司时,我不太看重你,现在还是一样。不过,你比我想象中还要笨,而且比你职位所需的水准还要笨得多。”由于那两位合伙人每天都把他捧上天,听到创办人如此说,简直让他愣在当场。

后来这位老绅士说:“我晓得你在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做得很好,但如果我们请你来是作证券分析,那么你待在原公司就可以了。你现在是合伙人的执行秘书,但却还继续作证券分析的工作。你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在新工作中发挥效能?”

当时杜拉克非常生气,但也知道他讲得有道理,之后,杜拉克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现在他有了新职务,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发挥效能?每次他所得到的答案都不太一样。

第六项体验:反馈比较法。杜拉克研究发现两大宗教组织: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以及北方基督教的喀尔文教派,成功都归因于善用比较反馈法,做任何事时,先把预期的成果写下来,9个月后,再把实际的结果跟当初的预期做个比较。杜拉克善用此法达50多年,由于自我检视,才得以看清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发展,这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第七项体验:熊·彼特的启示。1950年1月3日,杜拉克跟随他父亲去拜访知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66岁的熊·彼特誉满全球,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教书,同时在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职务上表现活跃。

杜老先生笑着问道:“你现在还会提到,希望后人怎样记得你吗?”熊·彼特听了后放声大笑,杜拉克也跟着笑了起来,因年轻时的熊·彼特希望有人记得他曾是欧洲最伟大的情圣、最伟大的骑师,或许,也是全球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回应:“是啊,对我来说,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但我现在的回答可不一样。我希望人们会记得,我是将好几位聪明的学生调教成一流经济学家的老师。”接着又说:“你也知道,以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能体认到,光让别人记得你的著作或理论还不够,除非你能让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为。”拜访的五天后,熊·彼特就与世长辞了。

杜拉克从中体会到三件事:

一、 自己希望让后人记得什么?
二、 这种看法应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随着个人的成熟程度与外在世界的变迁而改变。
三、 让别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是值得让后人回忆的事。

我们不是杜拉克,也永远都不是,但是可以透过七项体验的启示与教诲,让自己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