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4期/丁晨作品《渭河三桥传千古》

 ljian21 2021-05-10

芽|散文|诗歌|小说|杂文|谭易文字|主编推荐

文 / 丁晨

编辑/清慧

渭河三桥传千古

我国周、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都先后在陕西渭水流域建都。为连接渭水两岸的交通,秦、汉、唐等王朝,相继在渭河上修建了历史上有名的: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史称“渭河三桥。”

中渭桥系战国时期秦昭王时代,为便利渭河两岸宫殿之间往来,适应政务活动需要而始建的渭河上第一座长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中渭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据《三辅黄图》载:中渭桥象征天上的银河,效法牵牛星座的样子,“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里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堤激立石柱”。

东汉末年,董卓入关中,大火烧了中渭桥。魏武帝曹操派人重修,桥的尺寸由原来的“广六丈”缩小到“广三丈六尺”。到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前秦苻生,征调关中百姓,又修葺中渭桥。北周时又经过修复,庾信《在司水看修渭桥》文中说:砌堤激之石,来自淳化县甘泉山,石柱来自富平县。渭河两岸平直,桥头杨柳依依,桥下舟船往还。

东渭桥何时修建有两说:汉高祖刘邦为便利长安与栎阳的交通而建造;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作阳陵、渭桥。由于东渭桥地理位置重要,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末年,刘裕进攻关中的后秦,水军由黄河入渭水,溯流直至东渭桥下,登岸夺桥,大败守桥的后秦军队,攻入长安。

西渭桥始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称便门桥(便桥)、咸阳桥。《三辅黄图》载:“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跨渡渭水上,以趋茂陵,其道易直”。西渭桥是渭河上建桥最晚的一座木桩梁桥,建成后,成为汉唐时期西通西域,南达巴蜀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使者——驼队,走出西渭桥,就踏上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征途。

渭河三桥的下部都有可靠坚实的结构。中渭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桥头两端就有“堤激”即泊岸,其作用抗波防坍,巩固桥基。砌筑泊岸在今仍是桥梁工程、码头工程和水利工程常用的技术措施。东渭桥据勘察,唐代东渭桥迎水面有分水金刚墙,由青石砌成,镌有卯,以铁水浇铸铁栓板相连,石缝灌以铁水,石头之间空隙处打有松桩,显示唐代高超、精湛的建桥技术。


渭河三桥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开元年间先后对东渭桥和中渭桥进行大规模修葺。分别修好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和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东渭桥和中渭桥,工程浩大,进度迅速,都是京兆尹总管,京兆府各县参加,修建好后立有碑石。1967年在高陵县耿镇白家嘴处发现了唐东渭桥遗址和唐《东渭桥记》残碑。修葺后的渭河三桥均是木制梁桥,这从东渭桥遗址、碑石以及《唐六典》的:“天下木柱子梁三,皆渭水便桥、中渭桥、东渭桥”的记载是一致的。唐玄宗时期,对地处交通要冲的渭河三桥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管理法令:三桥各设守桥丁三十人,每年五月后,九月中旬以前,不得离家十里,每遇水大涨,即赶赴桥头查看水情。三桥还各配木匠八人,水毁工程时,与桥丁夫役一起抢修。

唐代的西渭桥和长安城东的灞桥一样,都是人们送友离别的地方。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用兵南昭,百姓苦于征役,亲人苦至便桥相送。大诗人杜甫目睹此景写了有名的《兵车行》诗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咸阳桥即西渭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至西渭桥头,作《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悲壮的诗篇经配乐入曲,为有名古琴曲《阳关三叠》,感人至深,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如今,流传千古的渭河三桥,早已荡然无存,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但是当我吟诵着诗人悲愤的千古诗句,聆听着震撼的经典名曲,不禁令人浮想联翩,陶醉沉迷,感慨万千……

2016年10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