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明生:团结御敌之战歌——说《无衣》/ 诗经诵读:薛红(第1472期)

 ljian21 2021-05-10

文:樊明生

诗经诵读:薛   红


团结御敌之战歌——说《无衣》

豈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秦风)

先解释一下:袍,长衣,就是斗篷,白天披在身上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盖在身上。泽,是贴身的汗衣。今天叫体恤;作,就是起来干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王,指周天子,而不是秦王。因为诗经是春秋时编成的,那时秦地还是诸侯国。当周朝时,西戎是周民族的共同敌人。西戎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现今甘肃西北部,逐渐东迁,便和周朝经常发生战争。而诸侯秦国在周朝最西部,首当其冲。要打仗则必须打周王朝的旗号。故称“王于兴师”,这“于”字是语助词。



秦风·无衣诗,大约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战士们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意思比较明白。但因四言比较简略,现今人们理解有点困难。现抄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逐段翻译如下:

谁说没有衣裳?

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

国家出兵打仗,

且把武器修理。

一个敌人,你的就是我的。

谁说没有衣裳?

汗衫伙着穿,你穿就是我穿!

国家出兵打仗,

咱们修好枪杆。

大伙起来,你干我也要干。

谁说没有衣裳?

裳裙这就有,我有就是你有。

国家出兵打仗,

咱们修好甲胄。

一个队伍,你我一块儿走。


在诗经中,秦风的无衣篇读来朗朗上口。像雄壮的进行曲,给人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气势,说它是行军进行曲当之无愧。

今天的陕西,是古时秦地的一部分。秦地的人民自古质朴、有节义。据明朝修的《陕西通志》记载:

“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见”。

这是引用宋朝时大学问家朱熹关于秦风诗的注释。

“其在秦时,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有先王遗风”。这是引用《史记》商鞅列传中的文字。

这都是自古以来对秦人的赞美。这《无衣》则是战时秦人发自心中的团结御敌的战歌!

如其不信,你去看秦始皇墓旁的兵马俑战阵吧,其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不是活生生地证明吗——虽然这是晚了几百年后的秦兵作战俑,但在他们身上确实体现着秦民祖先的遗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