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器投资有什么门道

 博搜艺术 2021-05-10

  16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 所 未 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掐丝珐琅地色与图案色彩关系的研究,可总结出掐丝珐琅在这三个朝代中所展现出的色彩装饰风格是相差不大的,主体图案色彩的黑度和彩度都很相近,并在其中点缀个别不同黑度和彩度的色彩进行调和,这样的配色使掐丝珐琅器的整体看上去色彩较和谐,加入调和的色彩之后也在视觉上有一定的重 点,而每个朝代的色彩都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和人们审美状况所决定的,所以在后面的设计实践中,作者会将总结出的掐丝珐琅传统配色规律与现代的色彩相结合,这样才能在传统设计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传承先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制作现代的珐琅制品。

  掐丝珐琅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的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由于制作工艺繁复,原料昂贵,铜胎掐丝珐琅的设计、创作、生产均为内廷所垄断。明代设置了专门生产宫廷御用物品的“御用监”。清康熙十九年,清宫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为宫廷设计制作御用掐丝珐琅器。仅到清晚期,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才进入民间。

  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 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 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元代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究竟为何面貌,长久以来始终存在着疑问。中大科鉴鉴定专家们通过对故宫留存的部分掐丝珐琅的研究,发现部分珐琅与目前所见可确定为明、清两代的掐丝珐琅器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专家推测这些应为元代的掐丝珐琅器很可能是由阿拉伯工匠带来技术和釉料,在内府指导中国工匠为皇 家烧造的作品。

  景泰蓝是在宫廷中孕育传承的皇 家贵器,所代表的是珍奇与华贵。现今收藏界对景泰蓝极其推崇,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由于景泰皇帝在位时间较短,真正传世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器多为后期改制,或是带追摹前朝的寄托款。

  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