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治恶梦多梦】

 昊晟堂 2021-05-11

作梦是任何人都有的生理现象。但作梦过多,且多梦可惊可怖之事,昼来头昏神疲或梦幻纷纭,便称之为恶梦、多梦,为病理现象。中医对恶梦、多梦的病因和病机分析,可以追朔到《内经》,《素问·方盛衰记》曰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说明气虚上逆,使人梦多诞妄。《灵枢·淫邪发梦》篇记载,黄帝问及邪气侵入体内,浸淫扩散,引起怎样的反应,歧伯答曰:...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总括《素问》、《灵枢》的论述,可见导致种种梦境,是由于外邪浸淫,阴阳之气被邪扰及气虚上逆所致。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瘥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篇》第 360 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甘草二两灸、粳米半斤、人参二两组成。《医宗金鉴》总结竹叶石膏汤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钱天来说: 伤寒邪气已解,自当热退身凉,得谷而愈矣。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其常也。乃虚弱羸瘦,少气力绵,呼吸短浅,更气上逆而欲吐者,此胃中虚而未和也。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虚寒者,别当消息也(《伤寒溯源集·瘥后诸证证治》) 。

根据矢数道明的解释,竹叶石膏汤主治“热病大热已除,余热尚存,津液枯涸,皮肤干燥,体力虚衰,气逆冲胸,胸中烦闷、呼吸困难,呕逆口渴”等证可见该方多用于表现为胸部呼吸器官症状。所治气阴两伤之虚热上逆之证,与上述《素问》、《灵枢》中论述引起作梦的病机条件是一致的。《类聚方广义》一书的眉批处,对竹叶石膏汤的解释,也曾谈及“梦”这一症状。本方“治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竹叶石膏汤证与恶梦、多梦有关。一般说来,患者很少以“做梦”为主诉来就诊,大多是在诊疗过程中偶然述及的。“梦”作为伴随症状出现,使用针对主证的方药,伴随症状“梦“也同时得到改善。
编者(岩崎勋)体会,对不伴有竹叶石膏汤证而自诉多梦的患者,试用该方无效。而对恶梦、多梦伴口渴、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器官症状的虚证患者,该方则有效。(摘译自《汉方的临床》32(12);1985.于慎中校)
REF.
孙健民.竹叶石膏汤治恶梦多梦[J].中医药研究,1988(01):45.
苗青,曹庆,丛晓东,王京菊.竹叶石膏汤再认识[J].中医学报,2020,35(09):1866-1869.

关于竹叶石膏汤方解中,谈论到梦的方面仅仅有类聚方广义的头注:“治消渴,喜饮,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盗汗,身体枯稿者。”

例一,65岁,男,慢性肺不张。经常苦于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形瘦,面色青白,稍贫血,属寒证。肺活量相当于正常的25%,一秒率仅35%(时间肺活量),不口渴仅口干、口淡、胸部灼热,食欲不振、舌干燥、白苔稍厚,脉稍浮紧,腹软但两腹直肌异常紧张,心下痞满。对此患者曾试用过茯苓杏仁甘草汤、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喘四君子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因有过腰痛)、茯苓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而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合人参汤最为合适(所有的药方都采用水煎剂)。但患者因梦多而烦恼,刚躺下休息时就出现梦。梦见妖魔鬼怪,在梦中往往企图摆脱这种困境发出惊叫而吵醒,或在梦中与死去的朋友共事等等,痛苦的内容较多,为此而惶惶不安。

原所患的呼吸症状,用上述的药方几乎被控制,而对这梦则没有效果。用竹叶石膏汤而梦在数日内就消失了,其治屡验。至于梦以外的其它症状,竹叶石膏汤比其他的药方没有更好的效果。

例二,85岁,女,高血压。有时出现高血压性的心功能不全,其它的影响也有,特别苦于夜间的咳嗽,伴有口渴,咽喉不利,胸部不快,舌苔白,脉沉细数,腹软但左脐旁触诊时麻痹样的异常反应。从五年前开始,几乎每日作恶梦,梦见被不认识的人追赶着尽管如何呼唤,无人援救,常常梦见死去的人。因为时常作这类恐怕的恶梦,所以心情总是彷徨不安,令人难受。但病情的好坏与恶梦没有多少关系。如此患者也给用竹叶石膏汤时,夜间咳嗽和恶梦一起很快消失。

一般以梦多作为主诉住院的患者几乎是没有的,在治疗过程中,梦的症状作为兼证的情况是常见的,对于主证有效的药方,梦的症状也同样改善。病例二就是这种例子,而对病例一就不能说梦也是兼证。

在完全不具有竹叶石膏汤证而诉说有多梦的几个病例中,投以竹叶石膏汤结果无效,可以认为,仅仅是和竹叶石膏汤证有密切关系的多梦证才有效果。在经常苦于恶梦多梦的患者中,如伴有口渴,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系统的虚证,我想竹叶石膏汤是有效的。

(原文译自《汉方临床》第32卷,第12P834~835,作者:岩崎勋)孔庆芳摘译,谢丈光校。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对于其药性历代医家争议较大有性微寒性寒性凉而微寒性寒凉性大寒诸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45版都言其性大寒使石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笔者考证历代本草以及古今应用认为石膏性大寒之说值得商榷

石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其为中品,言其性“微寒”。然汇集本草经的陶弘景却言其“大寒”。还有部分医家受汉代张仲景用石膏治疗阳明“四大证”的影响,也认为石膏大寒。加上有些医家推波助澜,如张元素谓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然能寒胃,令人不食”等说法,遂使大部分医家对石膏不敢大胆使用,病人见方中石膏亦畏之如虎。但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则明确指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非大寒可知”。擅用石膏的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亦言:“一般皆认为其性大寒,实则石膏之性是凉而微寒”。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石膏之性的认识是各持已见。那么历代本草著作对药性是怎么认识的呢?它们认为药物的四性(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功能之气,“药物的性(气)要入腹后才发生”,在未发生作用时是不可辨认的。对于药性的认识或多或少带有医家或患者的主观性。但从记载来看,石膏的寒凉之性是大家公认的,至于其大寒、微寒、凉而微寒等表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纵观历代医家对石膏的临床应用,说石膏大寒也是不确切的。首先从经方应用看,张仲景用石膏的方剂有19首之多,除了用石膏为主治疗阳明经大热外,“无大热”亦可用石膏治疗,如《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本证为汗出热轻,但里有热,用石膏以清里热。石膏还可治疗虚热,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方治疗温病气分有热,热伤气阴所致虚热,用石膏以清热除烦。即使中焦虚乏,石膏也可应用,如《金匮要略·产后病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本证为妇人产后中焦虚乏,冲气上逆,用甘草、枣肉填补中宫、化生汁液;桂枝、竹茹达心通络脉;石膏、白薇清胃降逆。由上可知,仲景对石膏的应用不拘一格,且石膏之性寒凉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其性是否“大寒”就难以定论。

还有一些医家,并不为石膏性大寒之说所囿,放胆用之,使石膏药性得以充分发挥。如余师愚治一嘴唇肿患者“计用石膏八斤有零”。江笔花治一独子瘟“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而斑始透。”孙阑亭治热痹“单用生石膏面”效力尤佳。尤其王孟英用石膏治一病人,有独到之处。患者耳聋口苦,夜间热甚,胸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间有谵语,孟英认为:“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而其他医生因其溏泄,见以石膏为治而不敢用,病人亦觉胸中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坚不肯服,孟英三疏白虎汤而不用,最后王氏力擗众医,疏方白虎汤加减,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各恙皆去。此案为暑热在气分,而患者脾胃虚寒,王氏用白虎汤为主清泻肺热,如矢中的,而中焦虚寒并未加重,更可见石膏并非为大寒,且不易损伤中焦脾胃。

笔者在临床中,亦喜用石膏,如用石膏治疗外感高热、杂病中口渴,以及小儿肺热咳嗽、憋喘,均取得很好效果,尤其以石膏为主治疗糖尿病单纯口渴,效果更佳,均未见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可见石膏在临床上应用很广,除了对肺胃实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外,对虚热或中焦虚寒夹有实热证也可选用,不但可以煎服还可冲服,并可大剂量长期服用,副作用很小。从这些可以反证石膏之性并非“大寒”,而只不过是一味寒凉之品,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我们应当加以重视。 

REF:朱西杰,杨利侠,陈燕.石膏药性辨析[J].山西中医,1998(02):42-43.(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