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得不知道的金文大篆知识及其临摹要领!

 青木森森 2021-05-11

大篆是小篆的对称。狭义上讲,大篆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广义上讲,大篆是包括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流行于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字体的总称。

图片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吉金文字。尤其以铸、刻在礼器、乐器上的铭文爲重,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锺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爲礼器。可见古人十分重视锺鼎及铭文的原因。

金文产生的原因:

1.巩固政权、推崇礼乐的需要

2.崇尚人本、废弃甲骨的必然

3.重视书教、强调六艺的结果

4.青铜发达、铸术提高的表现

孔子有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钟多是乐器,鼎多爲礼器。可见古人十分重视锺鼎及铭文的原因。例如九鼎则爲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爲'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爲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爲'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爲'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爲'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图片

金文(西周史墙盘)

一. 青铜器分类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顔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叠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爲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爲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青铜器分类有许多种,一般可分爲礼器、乐器、食器、酒器、工具、兵器、盥器、货币、印玺、车马器、度量衡、铜镜、杂器等。

容庚《商周彜器通考》、陈梦家《殷商铜器集录》、李济《记小屯出土的青铜器》、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梅原末治《古铜器形态之考古学研究》等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青铜器进行了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如《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颂鼎》、《中山王鼎》。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何尊》、《辛尊》、《妇好方尊》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湼梗腥ψ慊蛉悖械倪有流。

《散氏盘》、《墙盘》、《虢季子白盘》、郑伯盘》。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爲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静簋》、《利簋》、《令簋》、《天亡簋》、《秦公簋》。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爲侈口、三空足。

《父辛鬲》、《伯矩鬲》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爲甑,置食物;下部爲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妇好甗》、《父庚甗》.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天丁角》、《兽面纹角》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火纹斝》、《小臣邑斝》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爲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彜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彜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lei音垒)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图片

二.青铜器铭文

(一)青铜器铭文的内容

1.祭奠追孝 《天亡簋》祭天及文王。

《大盂鼎》祭上帝及祖先。

《墙盘》颂扬天子、纪念先祖。

2.边疆戎事 《令簋》记载讨伐楚伯事。

《虢季子白盘》记载抗击俨狁侵略。

3.册命赏罚 《毛公鼎》记周宣王赏赐毛公事。

《逨盘》记周宣王赏赐逨之事。

4.外交律令 《散氏盘》讲述夨(ze)国与散国之间勘定国界,盟誓交好的过程。

又如《曶鼎》

5.记事叙情 《井鼎》、《过伯鼎》

……

(二)青铜器铭文的用途

1.使民知神奸 '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洲),铸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2.镇扶社稷 '诸侯之封,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扶其社稷,故能荐彜器与王。' (《左传》)

3.铭其功烈 '取其所得以作彜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昭明德而惩无理' (《左传》)

4.器者示民 '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礼记》)

5.铭着自名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礼记》)

6.大约剂 '大约剂,邦国约也。书于宗庙之六彜,欲神监焉'。(《周礼》)

7.传遗后世 '攻其邻国,杀其民人,以爲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墨子》)

图片

三.金文的发展史

金文是以青铜器爲物质载体的,并且两者的传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爲依托,分析一下金文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的全过程。

(一) 夏铸九鼎——萌芽期

史学界把夏、商、周三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著名学者郭宝钧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略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战国之时,也与中国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和瓦解相始终。

中国古有'夏铸九鼎'之传说,并由此而来'问鼎中原'的典故。与夏时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数十件,品类(爵、刀、铃、锥、戈、鼎等)繁多、样式丰富,工艺精湛。所以,史学界大都认爲,可将二里头文化时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的正式开始。这也爲'夏铸九鼎'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从史料上看,夏后所铸之'鼎'的特点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洲),铸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3.'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经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态爲三足、方形,其上铸有饕餮之纹。

夏鼎的数量爲九尊,象征九州(冀、豫、雍、杨、兖、徐、幽或梁、并或青、荆)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只是一般礼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确是一致的,不过,其主要是象征意义,要'使民知神奸',更简单、明了的方法是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表述己义。

殷商金文——发展期

殷商时期青铜器初期是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铸刻金文从殷商中期才开始。

# 殷商时期的金文篇幅都较简短,以一、二个字至十个字为最多,

# 内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制造者的名字…等。

# 这时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发展而来,以象形文字为主,如牛、羊、 鸟、鱼…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舟车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风格大略可以分 为两类:

1.清劲挺秀:这一类与甲骨文的风格相近,笔划很挺直有力,字体瘦长,这类金文 以《戍嗣子鼎》为代表。

2.气势雄健:另一类的金文风格反映着盘庚迁殷以来国势的稳定发展,字体宽绰,笔划丰腴,气势雄健,这类金文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当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严谨温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图片

(三)西周金文--成熟期

西周由於周公「制禮作樂」,非常注禮制與宗廟祭祀,製作了大量的青銅器,隨著西周國力的發展,金文的風格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風貌。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

關於這一點,裘錫圭先生、邱振中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我們採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爲這個時期的金文發展大略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成、康、昭時期

周朝建國之初,國力尚未達到鼎盛的高峰,而以字承殷商、平實樸素的作風來穩定局面,此時的金文也呈現樸實的風貌,以《利簋銘》、《天亡簋》、《蓋銘》、《令彜》、《何尊》、《班簋》為代表。金文的筆劃也開始出現「肥筆」,這種肥筆具有裝飾作用,使字體顯得端莊謹嚴、雄健厚重,以《大盂鼎》為代表。

第二階段──穆、恭、懿、孝時期

此時西周的國勢逐漸穩定固已經達太平盛世的局面,金文的風格也趨向成熟、定型,全篇銘文的線條圓潤均勻,結構清雅靈動,章法很勻稱、整齊,字體頎長,有秀媚之感,以《史牆盤》為代表。另有《衛盉》《曶鼎》《大克鼎》、《小克鼎》。

第三階段──夷、厲、宣、幽時期

這個時期的金文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

《毛公鼎》字呈縱勢、從容肅穆、靈動秀逸。郭老贊曰:'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

《逨盤》線條溫潤纖細,結構頎長優美,布白整齊疏朗,總體清逸灑脫。、

《虢季子白盤》線條清勁有力,字形嚴謹悠長,整篇銘文的空間疏朗至極,開《石鼓文》、《秦公簋》之先河。

《散氏盤》整篇銘文共有三百五十個字,筆劃線條厚重凝煉,字取橫勢,欹側靈動、行間錯落有致,作品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富有舞蹈的姿態。被後人譽爲'草篆'。

(四)東周金文--延續期

東周時期包括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1.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大體都沿襲西周晚期的寫法。

2.戰國時代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爭戰激烈,他們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文字上也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地方色彩。不過秦國由於位處西部,較為偏僻,文字的變化沒有其他國家那麼劇烈,反而保存了西周金文的風貌。唐蘭先生將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秦系文字,指的是秦國的金文和秦代小篆;另一個系統是六國文字,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與其他東方小國的文字。

三. 金文的书法文化意义

1.金文是从甲骨文书体发展成大篆书体的成熟的标志。金文一改甲骨书法荒率、尖薄、随意的特点,摒弃了契刻的痕迹,以朴厚、雄浑、典雅风格以代之。终于进入了真正'篆书'的阶段。

2.金文阶段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其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多姿多彩的书体风格,惊人眩目的艺术魅力,占据了先秦书法的最高峰,也取得了在整个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3.金文的醇厚、质朴、典雅、灵动的艺术风格,积淀成为后世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固化为一种评价、赏析书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气'的高位标准。

4.金文具有周代,尤其是西周文字、书法的正统官方地位,对研究周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宋代金石学、清代碑学兴起的源泉,为后世金石学、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图片

三.金文的发展史

金文是以青铜器爲物质载体的,并且两者的传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爲依托,分析一下金文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的全过程。

(一) 夏铸九鼎——萌芽期

史学界把夏、商、周三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著名学者郭宝钧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略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战国之时,也与中国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和瓦解相始终。

中国古有'夏铸九鼎'之传说,并由此而来'问鼎中原'的典故。与夏时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数十件,品类(爵、刀、铃、锥、戈、鼎等)繁多、样式丰富,工艺精湛。所以,史学界大都认爲,可将二里头文化时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的正式开始。这也爲'夏铸九鼎'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从史料上看,夏后所铸之'鼎'的特点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洲),铸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3.'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经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态爲三足、方形,其上铸有饕餮之纹。

夏鼎的数量爲九尊,象征九州(冀、豫、雍、杨、兖、徐、幽或梁、并或青、荆)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只是一般礼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确是一致的,不过,其主要是象征意义,要'使民知神奸',更简单、明了的方法是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表述己义。

殷商金文——发展期

殷商时期青铜器初期是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铸刻金文从殷商中期才开始。

# 殷商时期的金文篇幅都较简短,以一、二个字至十个字为最多,

# 内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制造者的名字…等。

# 这时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发展而来,以象形文字为主,如牛、羊、 鸟、鱼…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舟车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风格大略可以分 为两类:

1.清劲挺秀:这一类与甲骨文的风格相近,笔划很挺直有力,字体瘦长,这类金文 以《戍嗣子鼎》为代表。

2.气势雄健:另一类的金文风格反映着盘庚迁殷以来国势的稳定发展,字体宽绰,笔划丰腴,气势雄健,这类金文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当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严谨温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图片

三.金文的发展史

金文是以青铜器爲物质载体的,并且两者的传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爲依托,分析一下金文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的全过程。

(一) 夏铸九鼎——萌芽期

史学界把夏、商、周三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著名学者郭宝钧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略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战国之时,也与中国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和瓦解相始终。

中国古有'夏铸九鼎'之传说,并由此而来'问鼎中原'的典故。与夏时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数十件,品类(爵、刀、铃、锥、戈、鼎等)繁多、样式丰富,工艺精湛。所以,史学界大都认爲,可将二里头文化时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的正式开始。这也爲'夏铸九鼎'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从史料上看,夏后所铸之'鼎'的特点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洲),铸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3.'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经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态爲三足、方形,其上铸有饕餮之纹。

夏鼎的数量爲九尊,象征九州(冀、豫、雍、杨、兖、徐、幽或梁、并或青、荆)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只是一般礼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确是一致的,不过,其主要是象征意义,要'使民知神奸',更简单、明了的方法是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表述己义。

殷商金文——发展期

殷商时期青铜器初期是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铸刻金文从殷商中期才开始。

# 殷商时期的金文篇幅都较简短,以一、二个字至十个字为最多,

# 内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制造者的名字…等。

# 这时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发展而来,以象形文字为主,如牛、羊、 鸟、鱼…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舟车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风格大略可以分 为两类:

1.清劲挺秀:这一类与甲骨文的风格相近,笔划很挺直有力,字体瘦长,这类金文 以《戍嗣子鼎》为代表。

2.气势雄健:另一类的金文风格反映着盘庚迁殷以来国势的稳定发展,字体宽绰,笔划丰腴,气势雄健,这类金文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当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严谨温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图片

三.金文的发展史

金文是以青铜器爲物质载体的,并且两者的传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爲依托,分析一下金文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的全过程。

(一) 夏铸九鼎——萌芽期

史学界把夏、商、周三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著名学者郭宝钧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略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战国之时,也与中国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和瓦解相始终。

中国古有'夏铸九鼎'之传说,并由此而来'问鼎中原'的典故。与夏时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数十件,品类(爵、刀、铃、锥、戈、鼎等)繁多、样式丰富,工艺精湛。所以,史学界大都认爲,可将二里头文化时代定义爲中国的青铜时代的正式开始。这也爲'夏铸九鼎'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从史料上看,夏后所铸之'鼎'的特点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洲),铸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3.'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经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态爲三足、方形,其上铸有饕餮之纹。

夏鼎的数量爲九尊,象征九州(冀、豫、雍、杨、兖、徐、幽或梁、并或青、荆)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只是一般礼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于昆吾之虚,从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确是一致的,不过,其主要是象征意义,要'使民知神奸',更简单、明了的方法是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表述己义。

殷商金文——发展期

殷商时期青铜器初期是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铸刻金文从殷商中期才开始。

# 殷商时期的金文篇幅都较简短,以一、二个字至十个字为最多,

# 内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制造者的名字…等。

# 这时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发展而来,以象形文字为主,如牛、羊、 鸟、鱼…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舟车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风格大略可以分 为两类:

1.清劲挺秀:这一类与甲骨文的风格相近,笔划很挺直有力,字体瘦长,这类金文 以《戍嗣子鼎》为代表。

2.气势雄健:另一类的金文风格反映着盘庚迁殷以来国势的稳定发展,字体宽绰,笔划丰腴,气势雄健,这类金文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当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严谨温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三.随形布势 奇态百出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崔瑗《草书势》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个自足。' 米芾

'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姜夔

四. 向背分明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 姜夔

'所习不论何种书,总以点画周至,起讫分明,向背有情,空白整洁为佳。'

清·魏锡曾《书学绪闻》

'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相背,以成其体。'蒋和《书法正宗》

'彝尊最贵分行布白,左右牝牡相得之至。' 李瑞清

五.擒纵自如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周星莲

'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尔。' 黄庭坚

'擒,也须笔势放开,所谓大胆落笔是也。' 清·蒋和

'能擒能纵,能紧能开,这才能利用解法,赢得浑身都是解数。' 沈尹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