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头好| 《玛丽与马克思》:爱自己是终身美丽的开始

 杂纸篓 2021-05-11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与很多动画不同,《玛丽与马克思》没有所谓的3D技术,没有程序输入就能做表情的高科技,更没有夸张搞笑到无法理解的桥段,它的形式是稚拙的粘土动画,银幕上所有的一切只能用“土”来做解释:片中所有人物,包括主角玛丽和马克思都是用泥土捏制完成,你甚至还能看到黏土娃娃身上工作人员留下的指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在大银幕上飞檐走壁的动画电影横行的今天,《玛丽与马克思》通过黏土动画的形式对病态的精神、死亡、自杀等沉重话题进行探讨,尽显独特与诚意。

因此也不太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发出“我们为什么需要3D”的感叹,更不难理解在略显严苛的豆瓣平台为何超15万人打出满分。

 

Mary

Love yourself first

8岁的玛丽是一个胖女孩,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她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父母的隔阂,家庭氛围的缺失,让这个在母亲口中意外诞生的小女孩从小就感受到孤独。

玛丽自制的玩具,用夹子代替弄掉的衣服扣子,以及周五晚餐一个人的外卖都显示着玛丽的日常生活也时常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因为脸上的胎记常常被人嘲笑,从没有人在乎她真正的感受。

家里的世界疏离、冷漠,家外的世界又充满着歧视与嘲笑。玛丽通过迎合着他人的目光,充当别人眼中喜欢的形象去逃避那个真正的孤独的被漠视的自己。

Max

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44岁的马克思是一个住在嘈杂纽约城的犹太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他迫于生活压力,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总感到孤独。

马克思和玛丽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他自小失去双亲,因为患有孤独症没有朋友,他得不到任何倾述和理解,并且经常遭到欺辱。马克思不理解这个世界,更不理解为何人们总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

面对不友善的世界和他人眼中充满缺陷的自己,马克思选择逃避,他用暴食麻醉自己外界带来的焦虑,他站在角落的凳子上,企图通过不与地面接触去摆脱束缚。

Mary and Max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马克思的世界是灰色的,长夜难明;玛丽的世界是褐色的,前路未知。

某天玛丽从邮局的电话簿撕了一角,写信给住在纽约马克思先生,想要问他满脑子奇奇怪怪的问题。某天马克思收到了陌生小女孩玛丽寄自澳洲的信,上面还附了一根他很喜欢的樱桃巧克力棒。

他们同样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同样不被大众所理解,同样感受着孤独并无处倾述,也同样渴望着友情。相似的经历让马克思在凝视窗外整整18个小时后终于鼓起勇气开始回信。

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彼此身上的痛楚,所以更愿意给予对方最大的善意,更愿意在彼此的世界中传递着温暖。

玛丽在马克思黑白分明的世界里注入了鲜艳的红色,那是和玛丽的友谊一起伴随着马克思余生的红色绒球;马克思在玛丽褐色迷茫的世界里注入了关怀,那是来自马克思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和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见解。

渐渐的,马克思对阿斯伯格综合症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再畏惧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选择接纳它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选择接纳不被外人接纳的自己。

当玛丽的母亲意外离世后,马克思寄给她“Love yourself first”的小饼干,让玛丽顿悟了只有尊重自己的意愿,整个世界才会宽广辽阔的道理。

成年后的玛丽带着关怀和拯救马克思的救赎之心开始研究阿斯伯格综合征并完成研究论文,玛丽完全忽视了两人平等与尊重彼此基础上的友谊,用近似怜悯的心态想要将研究著作的一半版税赠与马克思。

尽管玛丽的出发点并无半点恶意,但在马克思眼里这是在玷污他们纯粹的友谊。马克思愤怒的拔下打字机“M”的字符寄给玛丽,宣告着友谊的破裂,失去精神支柱的玛丽开始走上母亲一样酗酒度日的生活。

与玛丽决裂的日子里,马克思经历了种种情绪的波折,对发生的一切也有了新的体会,他的怒火得到平复,他接受了玛丽的道歉,原谅了自己对友情的苛责。

影片最后,当玛丽终于鼓足勇气来到马克思的公寓里,才发现马克思已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在马克思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与玛丽这么多年往来的信件。

 

爱自己是终身美丽的开始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

我们生活在群体性的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与评价。像玛丽一样,面对自己,我们会放大自己的缺点,拼命想要去隐藏,去迎合别人眼中完美的人设。

可是这世上并无完人,我们只有学会接受缺陷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学会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用更开阔的眼界与胸怀去容纳更多的美。

注定的道路我们无从选择,上天带给我们的缺陷不能更改。像马克思一样,面对自己先天的缺陷而无能为力,于是选择逃避,一度陷入自闭的泥沼。

可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还可以选择。选择看待问题的方式,选择前进路上的给予你温暖慰藉的朋友,最终选择接纳这个有缺陷但依然认真生活的自己。

文/彭冬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