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师兄推荐了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他说很适合看完《岛上书店》之后,看这部电影。 于是,昨晚我就这么毫无防备差点看哭了。 这其实是一部动画片。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显得笨拙,但是真诚。它没有酷炫的3D视觉特效,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也很简单。 刚看时,弹幕里很多人都说“看不下去了”,但是更有人说,“看完有惊喜”,开头略显沉闷,所以这是适合一个人内心很安静的时候才能坚持看完的电影吧。 看完电影,弹幕里有人说“看不懂”,我想,看不懂的人在生活中估计都是很幸福很热闹的吧。 生活在墨尔本的玛丽8岁,妈妈成天宿醉,爸爸只对制作鸟的标本感兴趣。没有人关心玛丽心里在想什么。孤独的玛丽因为额头上的胎记很自卑,在生活中被小朋友排挤欺负。 某一天玛丽在邮局的通信录上随机找到了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心血来潮地给寄出了人生的第一封信。玛丽向马克思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她自我介绍说喜欢看noble动画、吃甜炼乳和巧克力。 44岁独居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他一个朋友都没有,他也碰巧也喜欢看noble动画及吃巧克力。 原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因此开始了通信。 他们境况和爱好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都极度缺爱、没有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孤僻。 两个同样孤独的人,才会把那份相遇和懂得看得那么重吧。越孤独的人,越珍惜他们仅有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他人、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不断地向对方介绍自己。 当然,每一次了解其实都伴随着疼痛。玛丽第二封信里“你有被戏弄过么?”引发了马克思的精神焦虑。马克思通过狂吃巧克力来缓解焦虑。玛丽的信无疑勾起了马克思不愉快的往事,生活打破了平静,也就打破了平衡。对于精神病患来说,平衡相当重要。 马克思的焦虑复发了,思考玛丽问题的过程,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痛苦和煎熬。但是他最后还是克服了焦虑,等平静后给玛丽回信了。 马克思的每封回信都写得很长很真诚,他从未因为玛丽只有8岁而俯视玛丽的世界,他每一封信像我们对待每一次约会那么认真,精心准备全心投入。 有了马克思的友情,玛丽不再独自黯然神伤,她迫不及待抛出一个又一个困惑。玛丽眼里开始有了光。拥有友谊的人,一下子拥有了力量和勇气,她开始学会了在被欺负的时候保护自己。 第三封信里玛丽问了马克思关于爱和被爱、性方面的话题。“你有过爱么?做过爱么?”这个问题把马克思击倒了,玛丽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马克思一直是缺爱的人,他日常生活中仅有的活物大概是水缸里的金鱼。 马克思的世界简单而有逻辑,而在别人看来,他却显得如此奇怪,而在自己看来,那些行为奇怪的人们却是正常人。 爱与被爱是什么?玛丽的问题不仅困扰玛丽自己,也困扰着马克思。马克思的简单而严谨逻辑思维陷入混乱了,他住进了精神病院8个月进行治疗。 八个月漫长的等待让玛丽失望神伤,她回到了以前黯淡无光的日子。幸好她接到了结束治疗的马克思的回信,她才明白她的每个问题对马克思造成了多么大的焦虑和困扰。 他们在漫长的日子里不断的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文字互相安慰和陪伴的日子里,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玛丽看到马克思的焦虑,她的人生有了目标,她开始认真研究像马克思一样的精神病患,期望能够了解朋友从而帮助更多人。 玛丽上大学后也选择了心理研究的专业,毕业论文以马克思为例,研究亚斯伯格症并撰写成书出版,玛丽出名了。她的论文被众人追捧。 当玛丽以为自己帮助了朋友时,马克思愤怒了,在回信中斥责了玛丽,并与她绝交。 马克思觉得亚斯伯格症并不是病,他不需要被治愈。他并不想成为病例、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曝露在公众面前,更不愿意成为任人议论剖析的“名人”。 马克思的反应让玛丽内疚不安,她眼里的光熄灭了。她将所有待销的书籍焚毁,开始像母亲一样酗酒。 后来,玛丽的父母相继离世。玛丽长期酗酒让她的丈夫无法忍受,她丈夫爱上了新西兰的一个男人,离开了玛丽。 失去了马克思的友谊的玛丽一蹶不振,用酗酒和离婚惩罚自己。玛丽给马克思寄去了“I am sorry”的信,很久以后马克思终于释怀了,原谅了玛丽。“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是不完美的,我也是,没有人是完美的。” 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写道,“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伯纳德医生还说,每个人的生命就像很长的人行道,有些很整洁,还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大概没有我这么多裂缝。令人欣慰的是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段台词我特别喜欢,反复读了很多遍。 生命短暂,大概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孤独是永恒的。每个人都渴望被听见、被看见、被懂得。唯有被懂得的那一刹,我们才摆脱了孤独的宿命。 没有人天生喜欢孤独,只是有时没那么幸运遇见懂得罢了。 这世界怪诞而疯狂,有时让人困惑,有时让人不安,但好在我们还拥有友情。 在永恒的孤独之中,友谊便是凡人的寄托。正如马克思说,“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朋友是我们后天为自己选择的亲人,是我们孤独人生里的一抹亮色。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血缘关系,但是幸好,我们还可以选择朋友。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并不能被别人全部看见。我们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的过冬。 但是,那种被听见、被懂得并且产生深深共鸣的感觉,大概就是友谊在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我们都很孤独,所以,我们才需要朋友坚定无私的支持与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是玛丽,也都是马克思。我们都不完美。 我们都不是被上苍偏爱的人,我们或许都不够好看,身材不够好,运气不够好,婚姻不够好,出身不够好,也没那么幸运可以嫁给最爱的人……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在成功学和各种完美标准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这些有着各种小缺陷的人该怎么办?该如何自处? 玛丽想自杀的时候,电影里放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叫《QueSeraSera》的歌曲。歌中的小女孩问母亲,自己长大了,会美丽吗?会富有吗?母亲答,世事难料,一切不可预见。 如果美丽或者富有是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那么达不到的人,内心该如何自洽? 接纳真实的自己很难,看见自己很难,面对自己的缺陷真的很难,难到如同玛丽的邻居花了45年的时间,才能克服陌生环境恐惧症。 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必须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和所有。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缺陷,然而作为我们的一部分,必须去适应它们而生活。” 我们只能真正接纳自己,和缺陷一起生活,放过自己,放下对“完美”生活的执念,不与平凡的自己较劲。 马克思和玛丽之间有爱吗? 我想是有的。爱的终点并非狭隘地指向结婚生子,在漫长的人生中,愿意坚定地陪伴你、鼓励你、接纳你的一切,不就是爱吗? 玛丽是幸运的。当她终于克服了愧疚去看马克思时,她看到,马克思家里一整面墙壁都是玛丽的信。人生一世,谁会把我们的倾诉都郑重地装裱起来,贴满整面墙? 马克思也是幸运的,玛丽人生的目标就是攒够机票钱去看他。人生一世,谁会辛苦努力攒钱十几年,只为了见我们一面? 孤独与不完美并不可耻。幸好我们无需变成别人,幸好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朋友,幸好我们能够被听见,幸好有人会接纳并陪伴并不完美的我们,走过漫长而孤独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