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课技能六:让语文课的结尾也结出“味”来

 木香草堂 2021-05-11

任何一件事物,有头便有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应有很漂亮的头,也应该有很绚丽的“尾”。但现在往往研究如何开头的多,一讲起开头的方法与技巧来,就有点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什么“情感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提问导入”“名人名言导入”,还有“唱歌导入”“气功导入”,等等。差不多每一个稍微成熟的教师,都会对如何开头露出那么一两手。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为它是语言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文教育和情感抒发的载体。许多教师对语文课的“开头”教学技巧有特别讲究的功夫,十分注重开头的艺术与方法,而且效果很好。这当然无可非议,但结尾有没有技巧,要不要技巧,怎样去掌握结尾技巧,虽然也有讲究,但又有多少人像讲究开头那样去很投入地研究结尾教学呢?现实告诉我们:很少!

结课技能六:让语文课的结尾也结出“味”来

语文课的结尾教学,之所以会产生许多问题,也应归咎于以前对它只有一种笼统而朦胧的认识,缺乏对结尾课的全面、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局限性很大。我们现在必须对此产生足够的认识,从思想上、方法上来重视关于语文课的“结尾”教学,使它像“开头”一样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课的结尾教学,已经成为一个既是教学方法与艺术、也是教学观念与态度的多元化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解决它。可以说,讲究结尾的教学才是一种成熟的教学的表现,是一种追求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的标志,也是一种认真执著、到点到位、注重过程与结果完美统一的教学品格的体现。因此,我们要象重视开头那样重视结尾的教学。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使结尾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点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教材改革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语文课的结尾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过去对某一堂课的结尾,固然要研究,但这还远远不够,而且那种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甚至一册课文相脱离的,且一味为结尾而结尾的结尾教学,则不免有点形式化了,其效果一定不很理想。另外,由于有结尾就有开头,因此我们讲究结尾,也要想到开头,想到与开头相呼应、相和谐,这样首尾呼应中的结尾才是科学恰当的。由此,我们认为应该注重课堂结尾的四个要素:

(1)在思想上有一个结意(结尾意识);

(2)在时空上有一个结点(结尾形式);

(3)在内容上有一段结语(结尾的话);

(4)在形式上有一个结法(结尾方法)。

2.讲究教学策略,力求使结尾教学做到尾而不“尾”、尾而有“味”

(1)关于一堂课的结尾教学,这里要特别研究的是,不管一篇课文要用几课时进行教学,都要认真注意到处在不同位置、发生不同作用的每一堂课都要有其不同形式的特殊的结尾教学。

(2)关于一篇课文结束时的结尾教学,即一篇课文教完后,如何结尾……

(3)关于一个单元教完时的结尾教学……

(4)关于一个知识点、一类课文、一种知识体系的语文教学以及一项语文技能培养(听、说、读、写)后的如何结尾的教学……

(5)关于一本书或一个学期语文课结束时,如何进行结尾教学(如用目录式进行结尾教学,即让学生看目录,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网络)。

(6)关于一种不同课型的结尾教学,如启始课、讲读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它们由于课型不同,其结尾也就不同,那么其结尾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就不同。

3.优化教学方法,使结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艺术享受

下面就“语文课到底如何结尾”的问题,从方法与技巧的角度来加以讨论。现在,大家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上已创造了不少好的方式、方法,如“总结式、悬念式、问题式、迁移式、延伸式、号召式、探求式、自然式、呼应式、发散式”等等。但不管哪种方式、方法,应该说,它是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实际相结合的,要与当时的教学环境相协调,不能故意做作、弄巧成拙,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招某一式,而要从系统论的高度出发作综合的特殊运用。下面特介绍几种已经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且融多种结尾方式于一体的结尾方法。

(1)打圆场法。这是一种可以常用的最基本的结尾方法。运用“目标教学法”和“程序教学法”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所谓“打圆场”,就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境界,留下没有缺陷的印象。一般做法是由教师对本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归纳出值得学生记忆、巩固或运用的知识点,有的还对本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精当的重复性强调,从而增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感来结束本堂课的学习。有的还对本堂课所获取知识的过程、思路与方法等加以点拨性小结与指导,让学生既学得知识又获取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2)存疑留问法。就是指在本来已经基本结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有意地设计一些新问题,或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但又超出难度的作业题,制造一种“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练习中度过课堂的结尾时间。这种“本来无疑又现疑”的结尾法,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内涵与外延上得到扩展,又同时产生着一种“常学须常疑,常疑需常学”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这又叫“常教常新法”。

(3)通感法。这是“情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等常用的课堂教学结尾的方式。它一般是紧紧抓住所学教材的“余热”,由教师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画、实物、录音、录像等,让学生阅读、观赏,沟通课堂中每一项知识学习后的感受,连缀其审美情趣,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消化本课堂所学的全部知识,又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不可言传而只可意会”的感受。有经验的教师还往往会安排学生将这种“通感”后的感受写成文章(即“学后感”),来达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扬新法。这种结尾方法,常常是被“课堂预习法”和“导读教学法”所采用。其基本作法是利用总结本课堂所学知识中的一个相关方面或者一个相关“点”,作为联系的“引爆体”,和盘托出下一堂课或下一篇新课文以及课外其他学习内容,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求新求趣”“越学越有味”的新鲜感来度过课堂的结尾阶段。笔者曾执教《白杨礼赞》,总结其写作艺术特点时,首先从“象征”法入手,并将“象征”的意义作用归纳赏析一番以后,就顺便地说了起来:“同学们,不仅仅本文有这个特点,还有很多很多的优美文章都成功运用了这种象征的手法,例如我们下一堂课就要学的《松树的风格》也是这样的……”然后,就以《白杨礼赞》为“摹本”,组织学生展开了对《松树的风格》的预习。这样的结尾独辟蹊径,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课的结尾,只要认真对待和用心研究与科学运用,是完全能够象开头那样富有趣味性、精彩性和有效性。当然,我们认为,教学结尾,不仅表现在课堂结束时的一种形式或一种环节,还要扩大其外延至教学的总结反思,如找出经验教训、教学生写好“读后感”等。这样使语文课的结尾教学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富有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