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一句批评,沈尹默终成大家

 凤凰山居士 2021-05-11
2017-08-26 14:08 来源:人民时代艺术院
           

民国书坛,“北于南郑”之外,又有“南沈北于”之称。此沈,就是一代帖学高手、被称为“吴兴鬼才”的沈尹默。

从帖入碑三十年

沈尹默(1883—1971),初名沈实、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寡语,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后易“君”为“尹”,随后改名沈尹默。沈尹默出生于陕西宦籍,祖籍为吴兴望族,祖父、父亲为官,亦皆好书法。幼年起他便耳熏目染家风,并在其父的指点下学书,当时多临摹于黄自元《泉铭》、叶蒸田刻《耕田馆帖》,不知不觉误入甜俗习气路。后来,沈尹默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追求书法的朴拙。

1909年,他到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某天,陈独秀敲开沈尹默家的门。进门就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了,觉得真是刺耳。天下还有这样的人,素不相识,见面便把人贬一通。但转而一想,自己的字确实平常。正是这一刺激,促使沈尹默从“指实掌虚”的基本功夫开始重新练字,潜心“入碑”。

沈尹默 草书《陈简斋诗》立轴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尹默这一下苦功,便是30年的时间。他取法于汉魏六朝隶楷及北碑,从此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书法根基。沈尹默这时期的书风运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其字体结构疏密自然,纵横倚斜,错落有致。沈尹默自己意识到,欲剔除书法中的俗气,唯有临习碑体才能矫正,若以帖医俗,难免会俗上加俗。沈尹默看到明清以来帖学衰靡,若不注入碑学的新鲜血液,恐怕更难扭转颓废的帖学走向。值得庆幸的是,沈尹默足苦工夫,书风果然为之一振。

沈尹默行书鲁迅诗(局部)

沈尹默出碑入帖,最终入帖又出帖。

他在帖学体系处于被碑学全面抑制的状态下,

打破了碑学的语话霸权,推动帖学走向复兴,

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书坛碑帖并峙的基本格局。

沈尹默也由此成为现代帖学的开派人物。

以有法求无法

沈尹默前半生一直执教高校,

他关于书法的理论著述,远远多于一般书法家。

1943年的《执笔五字法》为其第一篇论书著作,

之后,1951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书法论》、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

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

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1965年《二王法书管窥》……

1981年结集为《沈尹默论书丛稿》。

帖学特点,本在“从有法求无法”,

沈尹默论书,更是最讲究笔法:“

笔法是书法全部形式因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

在一系列书学著作中,沈尹默不厌其烦,

从笔法、笔势、笔意等各个方面阐述传统书法的尊严。

沈尹默《兰亭序》

沈氏书法,是“文人之书、学人之书”。

“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

他以学者的目光去审视书法,

笔法纯真、笔力卓绝、结体超逸、意境悠远是他的倾情神往。

沈尹默《致天马信札》

不见沈尹默的法书,似乎就见识不到

“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典雅,美丽多方”的真正意涵。

沈书严守笔法,刻意儒雅,流美生动,

韵致清润,尽洗碑体难免的狂放粗豪。

尤其楷书中的细笔楮楷,

硬无棱角软有筋骨,清隽秀朗,

风度翩翩,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帖学自董其昌后,三百年一蹶不振,

无复大观,自沈尹默出,春风又绿江南岸。

沈尹默《自述》

沈尹默《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