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人参汤——肠胃虚寒证三条

 铁毛l 2021-05-12

16流感呈胃症状——朱木通医案

十七岁少女吴某某,于二三日前自觉有感冒气味(近月来流行感冒又复猖獗),头痛、体倦、鼻渊、喷嚏、微微恶风。同时胃部胀闷不快,因而食欲锐减。乃于1961628日由其父口述上述症状嘱为处方。

因为此少女平素有病大多经我治疗,所以虽未诊脉望色,而其禀赋薄弱、肌肤嫩白等外形我记忆犹新,故略加思索即投以桂枝人参汤一剂。翌日,恶风去而胃胀亦消,食思大进,倦怠恢复,再进一剂,于是全治。二日后其母亦以同此症候来诊,依法投以桂枝人参汤,同样二剂全治。

按:桂枝人参汤是于人参汤内加桂枝四两,而将原来之甘草增加一两(《伤寒论》如此记载)。依据原典: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则为表热里寒之太阳桂枝汤证而医者误投与下剂,因而呈发热下痢同时并作之补教办法。然而在临床应用,却不必拘泥于曾否误投下剂。大凡平素胃肠虚弱(如胃无力、胃下垂、慢性胃肠病),属于中医所谓里寒证而患感冒,大多呈现桂枝人参汤证。本方虽然以桂枝为头,但其基本功效则为人参汤。故在临床应用之际,宜置重点于人参汤之证;简言之,则人参汤证之兼有表虚发热。

感冒发热而并发胃肠症状者,现代医学称为胃肠型感冒此种疾病包含下痢症状(即如上面二例亦属之)在内。但感冒而并发胃肠症状者,《伤寒论》中记载颇多,然不外虚实二型。我所遭遇者以此方及葛根苓连汤最多,四逆辈次之。此方为里寒之轻者,至四逆辈则为里寒之甚也。至若用葛根芩连汤则当以汪昂之所谓解表清里为目标。又临床上虚之鉴别,可从大便着眼:粘液性赤便,量少,里急后重者属于实证,葛根苓连汤最适合。水泄性,量多,腹痛轻者为虚或寒,选用其适证,桂枝人参汤或四逆辈。朱木通经方医案。《朱木通经方医案》

论: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四逆汤,都会有下利。葛根芩连汤,偏于外寒表实,里阳也盛。桂枝人参汤,偏于里虚,本有寒分。四逆汤之下利,此病在脏,先用四逆温里,之后桂枝汤解表。第一条的医案,与提纲注解的最后一条,都在提及葛根芩连汤,因为也有外感下利证,二方区别就在虚实,外感之实与本气之虚。

17流感加胃胀——朱木通医案(后加)

十八岁少女蔡某某,生来无病,体质普通,健康程度佳。平素胃肠虚弱,大凡感冒多发咳嗽,大抵二三剂之小青龙汤则可全治。

1961年6月末流感盛行,也于同月二十五六日罹患感冒,然程度不重,唯觉全身违和,鼻塞鼻渊、头眩、微恶风。此外则胃部胀满、下痢、不思饮食。因为以上症状均依其父亲口述而未经诊察本人(这相当于网诊),故此外症状无从知悉。然依据上述症状虽未经脉诊,也可断定为桂枝人参汤证。遂以桂枝人参汤二剂与其父亲取回。二日启按其父云各症状均消失无余。

翌日其母亲也罹流感,症状相同,依然用此方一剂即愈。

按:桂枝人参汤出《伤寒论》下篇,是为人参汤加桂枝。虽然原文之“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痢,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句是为误下之补救药,但平素胃肠虚弱-如胃下垂、胃无力之人而兼有感冒者多有应用之机会,是为一般临床家常用之剂。

17误治救逆——董正平

(题名)一则终生难忘的救误医案

     2011年,我在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代课。某次课上,有位同学提问:老师,您在临床有没有误诊误治的案例?如果有的话,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马上想到了2008年夏在安徽治疗的一例急性热病。后来,这则案例我曾在很多场合跟学生或同行分享。

患者是一位17岁的男孩,找我治疗时,已经发烧3天了。首诊是在下午2点,此时体温39.2℃,身上有汗,微恶寒,偶咳,痰少而黏,鼻不痒,流清、黏鼻涕,大便调,小便色深,舌偏红,苔薄白,脉浮数。当时辨为风热感冒,处方:银翘散2剂,双侧少商穴点刺放血。

患者服药后,体温降至37.8℃,头尚微晕,后项微痛,偶咳,痰黏色黄,清涕较多。继用银翘散2剂。

患者此后两天体温又有升高,最高仍在39℃以上。双侧商阳、耳尖放血,烧不退。遂邀某前辈会诊,仍旧诊断为热证,用大量生石膏粉、连翘等煎服。

服药2剂,体温降至36.5℃,患者自觉身体舒适。

我以为本病由此就痊愈了,哪知当日晚饭后,我正在院子里散步,有人打来电话,说患者晚饭后突然全身乏力,四肢发麻,现躺在床上不能起身。我一听情况紧急,立即赶到患者宿舍。询问得知,患者晚饭时食欲甚佳,吃了4个馒头外加其他食物,回到宿舍就出现了以上症状。患者四末发凉,寒战,双手、双足、头皮发麻,摸其脉,沉伏在里,脉动几乎无法触及。此时,我见病情急重,难以决断,遂电话邀请好友前来会诊。好友了解病情、诊脉后,跟我说:患者情况虽然紧急,但并无大碍。应该是前面用寒凉药太过,一方面表寒未得解散,另一方面脾阳受伤;饱食之后,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表寒内陷。处方(桂枝人参汤加生姜大枣):

桂枝10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8g,生姜4片,大枣6枚。

我立即给患者抓药、煎药。药煎好后,扶患者坐起,以毛毯裹身,将药趁热服下,片刻全身汗出,诸证遂解。次日继服1副,病遂全愈。《经方浅悟》

论:一诊表证,脉见浮数,此是经热不泄,但见有汗,用桂麻各半汤解表就行了。这是风寒感冒,诊为风热感冒是错误的,此当用辛温以解表寒,反用温病方,清凉之药除其表热,则脾胃伤药寒,而表寒也不解,此种治法,也如误下,同出一辙。最后的反思都对,桂枝人参汤,建中而发表。

温病是见发热,而不知寒理,伤寒是见发热,而知伤寒之因。伤寒则用麻桂生姜之辛温,解其表伤之寒,而温病是用连翘银花薄荷之寒凉,清其表之发热,这就是两者的差剧。本案作者是北中医大学的博士,导师是肖相如,教材里就这样的理论,他们学的风热感冒,所以就是自然的选用了《温病条辨》里面的治风热方,辨证为风热感冒,就用银翘散方。因为理论不对,一诊就属误诊,所以不愈。《温病条辨》在当今中医,是被称之为四大经典的,其与《黄帝内经、伤寒、金匮》齐名,此之地位,是严重被高估了的。中医是有温病的,但《温病条辨》的温病理论,有的时候,就把发热当成温病的,所以本身理论,存在问题。学习温病理论当以《四圣悬枢》为准绳。温病,也是伤寒之类病,更不可把发热的病,统称为温病,统以温病而治之。《温病条辨》是现在的中医教材,当教材理论出现问题时,中医临床疗效就出问题,中医发展就出现问题。像本案最后用桂枝人参汤,还是以伤寒方扫尾,那之前的不效,就是被温病理论给误导了。所以另一个点也说,中医治感冒是最善长的,同时也是最难的,也是最体现一个中医水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