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贫攻坚】王大姐家来了一群“大孩子” ‖ 何秀芬

 方志四川 2021-05-12


王大姐家来了一群“大孩子”
何秀芬

 太阳从山那边冒出头来,满山一片金黄,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王大姐一大早就催促着老公早点起床,在厨房里一前一后地忙碌着。伴随着广播里悠扬的羌族歌曲,王大姐在案板上均匀地和着面,她要为来自县城大医院的“大孩子们”蒸几笼大白馒头,来一顿馒头夹老腊肉“特色餐”,改善改善生活,让“孩子们”吃饱了下村更有力气。

 王大姐今年46岁,与丈夫李大哥一家住在北川县小坝镇最偏远的大华村。家里经济靠着种植玉米、瓜瓜小菜、厚朴、重楼,养猪养鸡,李大哥隔三差五上老林去寻点天麻、白芨、兰花等“山货”,日子过得将就。但在大华村里,算是过得相对较好的一家。山里的孩子懂事早,她的两个女儿早已长大成人,几年前远嫁外地,新近各自给她添了外孙,带孩子回娘家两头折腾,如果不是逢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每年一开春,村上的年轻人大多结伴外出打工去了,平日里,除了电话里嘘寒问暖,村上难得有几个生面孔走动,只要狗一叫,不用说也知道是哪家来客人了。

 自从县上来了一群稚气未脱的大孩子,王大姐家便陡增了许多欢歌笑语,也正是这群大孩子们的到来,让大华村变了个样,而且变得越来越好,这是王大姐活了几十年也没有见过的稀奇事。她打心眼里佩服这群和自己娃娃年龄大小差不多的帮扶干部。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信息不灵,物产单一、价格偏低,后生们都不愿意回大华村创业发展,一来二去,大华村便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穷帽子”顶了好几年都无力甩掉,全村老少都眼巴巴地指望着早点把贫困的“皮皮”给“甩脱”。

 大华村的帮扶单位是北川县人民医院。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医院接到任务后,立即抽调了30 名年轻的医务人员,组建了县医院驻村工作组,工作组风尘仆仆来到了大华村。为了不给村上和老乡添麻烦,驻村工作队选择了村委会两间办公室作为集体宿舍,男左女右。

 “民以食为天”,住的问题是解决了,吃饭又咋办呢?经过权衡,医院驻村工作组来到离村委会最近的王大姐家,提出租用厨房的想法。工作组提供粮油蔬菜,驻村人员“承包”煮饭洗碗。“县上干部免费帮咱们村做事,请还请不来呢!”朴实的王大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有了“根据地”,军心稳住了,帮扶工作再苦也甜,在乡亲们关心支持下,脱贫攻坚硬仗也越打越精彩。

 驻村工作组的队员们刚驻村时,在王大姐潜意识里,这群孩子年轻稚嫩,细皮嫩肉的,像自己的孩子般需要呵护和照顾。王大姐琢磨着,这群娃娃看病救人没问题,做农村工作肯定呆不了几天,农村不热闹,常停电,莫得网,吃得不好,下队两头抹黑很辛苦,估计要不到好久就会卷上被盖卷打道回府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完全超乎王大姐的想象,也让她对工作组的干部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让王大姐刮目相看的是,2017 年夏天的一天晚上,下队归来的孩子们讲述着走访贫困户雷大哥的经历。

 雷大哥曾念过高中,在村民眼里是个文化人,刚回家务农时有种怀才不遇的心态,与周围人交流变得少,渐渐地性格有了些偏执,村里的大人孩子见到他都会有意识地退避。他也图个清静,索性搬到村里最远最高的深山老林里隐居。那里没水没电,遇上雨天干脆就不出门,也不煮饭,就成天睡大觉,晴天下山卖蜂蜜、卖山货。来无影去无踪,村里人都他管叫做“雷神仙”。要上“雷神仙”在老林里的家,得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好几个小时, 除了寻野生药材会走到那里,平时基本没人涉足,只要看看地上有无下山的脚印,就可以判断“雷神仙”在家没有。

 那一天早上,在村民的指引下,驻村工作组的孩子们翻了好几个山梁,跋山涉水 3 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雷大哥的木屋,与他足足谈了4个多小时。

 在王大姐家的客厅里,队员们深情地讲述了盘踞在阴山路上可怕的蚂蟥,沿途克服了爬不动想哭的心理生理极限,看见小木屋时的激动,对雷大哥健康的担忧,给雷大哥讲解帮扶政策的过程,以及成功地动员他下山建房永久居住的经历。王大姐和李大哥一边听,一边不断地赞叹:“把'雷神仙’的工作也给做通了,不容易不容易,几个男娃娃和女娃子硬是凶啊!”

 通常,王大姐忙碌了一天,最喜欢和驻村工作组的孩子们坐在一起吃饭,听大家分析下队时发现的各户存在的困难、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的办法。组员们有时候请教她个别老乡的情况,王大姐也是知无不言。

 最让王大姐操心的,还是孩子们下队入户回来时吃饭的事。要不是中午赶不上午饭,要不就是回来得太晚,疲倦得不想动,泡上一碗方便面就对付过去了。对王大姐的关心,孩子们总是笑笑说:“王姐别担心,我们习惯了,没事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喜悦。经过一年多努力,大华村的通村土路变成了坚硬光溜的水泥路,每家每户的入户路也硬化了,下雨天不脏脚了。以前,驻村工作队需大半天才能完成的路程,现在只需两个小时家家户户就走遍了。这群驻村的孩子们比村里的老人还清楚各家各户的位置、生产情况、家庭收入和未来打算。哪户老年户的黄连要开挖了,孩子们就去帮忙;哪家乡亲病了,孩子们负责送到医院、接回家;哪家鸡和鸡蛋要卖了,孩子们不光包销还包送。70多岁的任大爷老两口从漏雨漏风的木棚住进了崭新的小青瓦房,40岁的肖大哥在帮扶干部牟医生的帮助下到新疆养鸡3个月挣了 7000 多元钱......孩子们不仅与困难户接上了“对子”,还与村里的很多村民认了“亲戚”。

 当初,这一群让王大姐并不看好的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硬是让王大姐心里有个大写的“服”字。自从有了脱贫攻坚这个事,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和村里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华村不仅是路修好了,水电接通了,家家户户看上了清晰的电视,而且村里的生产、生活、收入、计划与外界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无公害蔬菜、生猪、禽蛋、药材等价格不错,销路稳定。村民的腰包一天天地鼓起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不少村民还学会了饭后散步和跳“坝坝舞”。2017 年农历十月初一,孩子们与全村男女老少第一次齐聚村委会,载歌载舞表达增收致富后的喜悦,兴高采烈吃了一顿团圆饭,过了一个有史以来最热闹、最值得纪念的羌历年。

 春节前,在驻村工作组两组轮换之际,王大姐和李大哥专门请县医院的孩子们照了一张“全家福”,并委托人过了塑,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王大姐逢人便讲,家里曾来过一群县医院的大孩子,是他们让大华村变了个新样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