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思维方式之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形象...

 新用户99775517 2021-05-12
中医学思维方式之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的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也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运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在形象思维活动中,原始的客体形象仅是起点、开端,作为形象思维结果的形象,已不是客体的原样,而是以客体为原型,能触及事物本质的经过提炼加工的新形象了。
经过思维加工的新形象,同客体原样相比,具有逻辑概括性。它通过对感性形象的重组、提炼、加工、取舍,去除了偶然的、琐碎的、枝节的、不重要的形象,保留了典型的、必然的、重要的形象;去除了虚假的、肤浅的形象,揭示出真实的、深刻的形象;把握住了深藏于内的事物本质与外在形象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形象,同科学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对事物本质的科学概括。
中国古代的形象思维,滥觞于象形文字。中医学的形象思维,产生于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对于自然界大气、人的呼吸之气和人体散发出的热气的观察与概括,建立了古代哲学的气的概念,而对自然界的水和人体生殖之精的认识,形成了古代哲学的精的概念;对自然界中日光的向背和动物及人类中雌雄两性的观察和分析,建立了具有显著形象特征的阴阳概念;对于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形象、性质和作用的观察与概括,建立了带有显著形象特征的五行学说。
例如,“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属于阴”的属性归纳,木的“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温暖、向上、明亮”等五行特性的总结,都带有显著的形象性,都是对原始客体形象概括的结果。
中医学在应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间的关系及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维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性思维。
中医理论的以象测脏、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等思维过程,都以人体的生理表现、病理形象为思维素材的形象思维过程。
例如,《内经》所说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的以象测脏,就是依据外在的可见的生理病理征象为思维素材,以测知内脏的生命活动规律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就属于形象思维。
辨证论治,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所有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作为思维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并确立为某个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也属于形象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