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清课程的本质

 木香草堂 2021-05-12

姬文广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长期存在:当我们在谈论课程的时候,谈论的究竟是什么?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究竟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地带和实践上的“棚架”现象,似乎总是有一些表象遮蔽了实质:比如技术遮蔽了意义,知识遮蔽了素养,模式遮蔽了灵魂。其实,上述问题源于同一个问题:课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澄清课程的本质

对于课程的阐释,比较经典的是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架构,但仍然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本质。有人把课程解释为“应该教什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有人把课程解释为“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这些仍然没有阐明课程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程的本质需要回到课程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中去找寻。课程之所以产生和存在,从深层次上讲,是在回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课程的本质需要回到“人是怎样成长的”这一层面来深入探讨。

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关键是动力,即潜意识里不断推动一个人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动力是“成就感”: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当一个人经历了认知冲突的痛苦与黑暗,终于战胜困难完成使命的时候,就获得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成就感观点相似的论述——尊严和自我实现。一旦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实现,生命就会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

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去“承担使命—经历黑暗—战胜困难—获得成就—赢得自信与尊严”,然后多次螺旋式循环。课程设计与实施所关注的,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应该是如何让生命最大可能的丰富与卓越,而那些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都是作为生命成长的必要道路而存在的。

澄清了课程的本质,再重新来看教师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就会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穿越蕴含挑战性任务的问题情境和知识丛林,经历认知冲突的黑暗和认知重构的历险,从而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增值、自我壮大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英雄的旅程”,那么“英雄”的隐喻恰恰是自我实现的意蕴。在接触、承担和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使命时,生命个体经历了历险与转承、探索与发现、突破与超越等一系列过程,这正是生命活动的自主扬弃和自主建构。

良好的教育应该引导学习者在知识世界与真实情境之间反复穿越,并在这种反复穿越中把知识的世界、情境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融通为同一个世界。课程的全新建构可以预见的样子大约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山川为课堂,引天地入胸怀”,那么“生活如何成为教育”“社会如何成为学校”“世界如何成为教材”“山川如何成为课堂”?这些问题仍然是未来的课程建构和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