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哀 花自飘零水自流

 佳丽世界 2021-05-12

如果你读过《雪国》《挪威森林》等作品,总会被贯穿小说始终的克制、婉约的气质所吸引。即便是合上书,余音也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这种日本文学特有的语境就是日本美学中的“物哀”之情。

物哀、幽玄、侘寂、意气奠定了日本的美学基础。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侘寂美学在庭院设计中的应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物哀美学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一词来源于日本的《源氏物语》。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审视万物的知物之心,让无法言说的可以呈现。物哀追求唯美,象征人类感受到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美必然会消逝,我们感受将逝之物。为其哀怜,是为物哀。通俗地说,见到外部景物时,要真实地描述你看到的东西和你心里的感受,不要过分地用某些意识形态去左右它。

领悟物哀,不能只从字面上领悟。物哀,当然是事物之悲哀的意思,许多人望文生义,就认为这个词语象征的是一种忧伤、哀愁的氛围。而实际上,物哀表示的只是一种审美情趣,并不一定是忧伤的。

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的表达无处不在。在《源氏物语》中有个小故事:在男主人临终前和恋人互赠的和歌里,将灰烟作为两人生死之恋的象征:“死后成灰烟,灰烟缭绕永不散,缠绵生死恋。”恋人的对歌是:“君若变成烟,我愿成灰常相伴,两情融无间。”这种克制的情感就是物哀。

物哀对世界的感知分为两部分:一是感知物之心;二是感知事之心。所谓物之心,主要是指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比如感知四季景色的变化。所谓事之心是指通达人际和人情。物之心和事之心合起来就是感知物心人情。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岛村虽为了驹子而去,又深知和驹子的爱情是徒劳的。他倾心叶子,叶子又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段关系里面,所有的期盼、思念、兴奋、焦虑、自责、担忧、哀伤、痛苦等情绪不仅主人公岛村深陷其中,通过作品,读者也感同身受,这就是物哀中的事之心。

在自然界中,物哀情感表达最经典的当属樱吹雪。樱花之美不只在于它的怒放,而更在它散落之时,我们感受到将逝之物,为其哀怜,哀而不怨,这种美到极致的情感便是为物哀。这里的哀并不是伤感,而是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感叹,日出日落,潮涨潮退,花开花谢。我们感受四季风物,夏天的落雨,秋天的红叶,都可赏心悦目,这是物哀;冬夜明月照积雪之景,虽无彩色,却沁人心脾,这也是物哀。物哀的根蒂就是感知世间万物,所见闻,心悸有所动。生活中知物哀很是简单,我们见到美丽的晚霞、雨后的彩虹、清冷月色或者瑟瑟的秋风,拍下来,写上几句话,感叹一下,和大家分享,其实这种心有所动就是知物哀。

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也不乏物哀的踪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就是物哀。《水浒》中的李逵,粗狂鲁莽又重情重义,性格中虽有瑕疵却不耽误人们对他的喜爱。这种不圆满的体现就是物哀中,自然的人性与人情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

同时,物哀也不是天生的悲观,而是寻找事物的脉络,看到万事万物的轮回,当你抓不住变化,也抓不住瞬间的时候,不如就此放手,安心去欣赏。正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短短几言要想说清楚物哀之美,也是很难,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不如从千利休的茶室端一杯清茶,慢慢走进《源氏物语》、流逝的鸭川、月夜的落樱,去慢慢体会凡世,繁花……

上一篇:日本庭院的侘寂之美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