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心远行

 醉倚西风 2021-05-12

下乡扶贫时,见惯了农村乡野的荒芜,踏着层层落叶走过,总有阵阵心凉的感觉。偶见一农家院,很阔大。院里没人,中间立一巨石,上书“舍得”二字。在乡村,有如此高古的词句,还不多见。就想,这家主人一定是见过世面的。在外面折腾中,也许饱经了许多风雨,深深感知到了世间的艰辛,正是这种艰辛与苦难,让他在老家的住宅里没有许下“高瞻远瞩”“吉星高照”的溢美之词,而是立下“舍得”二字。也许用这个词来警示自己:做事,不必得寸进尺,有时退一步,会海阔天高。他在世事沧桑中懂得了守恒,忘却是为了更好地记住,失去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赢得将来。

我想起了小时候,随着奶奶上坟,奶奶总说,死去的老人并没有消失,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有欢乐,也有痛苦。那时,我就想,在时间的尽头,在遥远的那个世界里,会是什么样子呢?不知是最早的那位哲人,设想出了人世间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但正是这另外世界,给普通老百姓很多念想,让他们懂得生命并没有随着身体而终止,而是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这也许能够让人在生命的尽头看到活着的另一种意义。

幸亏人世间有死亡一说,正是有了死亡,人们懂得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敬畏和创造,在有限的时空里,时时思量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正是有了死亡,世界才成了一场接力赛,在舍弃和选择中走向未来,一代代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们儒家思想讲究孝道。这里的“孝”并不仅仅是愚忠于过去。“孝”除了对过去的继承,还有对将来的展望。《中庸》里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敬重历史,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观看,和自然不一起轮回涌动,我们的生命是否就等于和自然一样生存,一样不朽呢?人类发展的历史,不正是在这种继承与展望中不断走向未来吗?

读闲书,看到引用《约翰福音》里的一句话,就记在本子上,那句话说:“我郑重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麦子的将来有两种路径:一是死亡,一是永生。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果生根发芽,就会结出一穗麦子来;一粒麦子,落在了嘴里,很快化为食物,但是,随即会化为能量,让人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像毛主席说的那句话:人固有一死,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因为选择的标准不一,而造成了意义的大小不同。

虽然我们知道有舍才有得,在决断中才能得以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做事时更多地懂得了退守、谦让,很多事情上不敢贸然行动,就得胆子小了很多,步子小了很多。深深相信福不至是谓德不够,很多事情宁肯在“因”上下功夫,也不愿在“果”上去斤斤计较。我笃信儒家的那句话:“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上天会公平地厚待每个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得守住自己的本分,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不能缺失,也不能越位。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都有存在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就是随心出发,一路远行,那样,看到的都是曼妙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