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均签约几百单+回款数亿,超大型CCRC营销奇迹背后的“方法论”

 AgeclubDOC 2021-05-12

超大型CCRC项目要如何获客?如何运营?

AgeClub线下活动预告丨AMI·2021中国老年产业营销创新大会,3月25日将在上海举办,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嘉宾 I 袁亚刚

撰文丨周心宇

编辑丨陈 苗

前言:

“十四五”《纲要草案》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预计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10.29万亿。

截止2018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16.8万个,养老床位合计达727.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1张,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70张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

国内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常年只有40%~50%。超大型CCRC项目的入住率甚至更低,到访转成交率为0.8%~1%。老人不知道应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寻找心仪的养老机构,机构不知道如何精准匹配客户人群。

超大型CCRC项目不好卖,所针对的客群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更窄。多多养老通过多个大型CCRC项目的实操实践,完成了到访转成交率5%的挑战,比例高出行业5倍。

袁亚刚看来,虽然可复制的养老机构营销模式相当少见,但他们已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执行体系。以营销体验中心为例,多多养老推出“6+X”,它包含了6项必备功能,以及根据项目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不同而衍生出的特色X。

深入研究全国各地老人的需求,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X根据对当地城市的理解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该城市的老龄化率、经济水平;企业、项目状况;以及对当地老人的需求研究。

那么,为什么多多养老的到访转成交率能高出行业5倍?养老机构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开精准客群的获取锁?这个难解的结到底该怎么破?

为客户带来快乐价值,解决健康痛点

无论是哪个行业,营销的本质无非就是为客户带来价值,解决痛点。调查发现,不管是哪一个养老项目,它的到访客户数量其实都挺高的,但为什么行业的平均到访转成交率仅有1%左右?

由于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域都存在差异,袁亚刚认为,在项目前期规划时,把对目标客户的需求理解到最精准为最佳。

思考清楚目标客群是什么类型?产品硬件、房间配套、服务体系的具体模式是什么。建立出清晰的概念,后续做产品时才会更加细致。

当然,如果项目已在进行中,袁亚刚建议首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梳理项目。梳理的内容既包含项目本身,也包含目标客户。在梳理的过程中,明白客户类型是哪一种,以便提高日后到访客户的精准性。

营销的本质是客户的信任,被信任的过程,就是营销的实际过程。

研究出老年人群最主要的需求与痛点,在项目前期的设计环节为老人们一一解决这些痛难点,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样,营销人员心理有底气了,就自信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痛点,客户自然就会心甘情愿的买单。

调查表明,目前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关注点是快乐和健康。

从需求层面以及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为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买单。老人们希望能在养老机构里快乐,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唠嗑,不再孤单。

需求有了,那就满足它。解决方案有很多,运营团队可以提供各种让入住老人有存在感、参与感的活动方案。充分满足老人精神娱乐的需求,他们便愿意为此付费。

其次,老年人的主要痛点是对身体机能衰退的恐惧,而人会为避免恐怖事情的发生而买单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即使现在身体状况不错,但在看到周围很多同龄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退时,老人内心是有恐惧感的。设计出一套出色的服务体系,有效的帮住老人减慢身体衰老的速度,他们便愿意为此买单。

其实,每个人买单、入住的理由都不同,需要在营销现场抓住客户痛点。客户的买单行为一定是因为产品在某一点上让他们产生了触动,因此,销售人员还应学会迅速找到客户感兴趣的事情,满足供需关系。

如何解决营销、入住率低、获客三大难题

1

前期、营销、运营一体化

我们了解到多多养老的团队既可以和甲方一起合作完成项目,也能独立完成整个营销运营部分的工作。但无论选择哪种合作模式,双方一定会共同进行营销梳理。

现在市场上做养老项目规划、客户定位、项目定位的团队很多,但大多都不愿意负责后期的销售工作。在结束前期的规划任务后,便停止了对该项目后续过程的跟进。

由于前期团队并不需要在市场上验证自己的商业逻辑,因此,只要前期逻辑行得通,便不太在意后期客户是否会为他们的产品买单。

营销二字的内在含义是:我们所提供的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产品既包含产品硬件,也包含对该产品的规划、服务体系等。

营销的本质是理解客户需求。它在整个养老项目的搭建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往前看,营销能指导前期的客户定位,为日后的入住率奠定基础。在做项目定位、产品规划时,营销能指导一个团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配备人员岗,需要花费多少成本等。

往后看,客户是否买单则是营销的实施过程。营销执行的成败决定了入住率的高低,入住率的高低与后期运营团队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在前期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便能知晓客户想要的服务类型。通过不断复盘、修改后期运营方向,逐渐符合客户期盼,便能提高客户匹配度,增强客户买单意愿。客户买单意愿强烈,营销团队在后期进行销售时的压力会减小,对后期运营团队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例如:一个数百人可以入住但实际只有寥寥数位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即便拥有一只几十人的精英经营管理团队,它的经营状况依然不足以支撑该养老机构的运营;一个项目的开业入住率达到60%、80%甚至更高,那么,这个项目后期的经营压力自然会减少。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未成熟,整个养老项目从前期规划至最后项目落地,应由一个团队统筹规划,而不是每一板块都由不同的团队负责。”

就像二三十年前,工厂时代的早期阶段,由于普通员工无法清晰解释厂内产品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很多厂长既负责厂内技术,还负责厂外的客户拓展。这样的工厂在行业早期是非常有竞争优势、战斗力的。

因此,如果现阶段有一个团队,能完整的负责一个养老项目,从前期跟到后期,想必这个项目在市场上会非常有优势。

目前来看,养老项目的营销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有三:

1)不重视

企业、领导对营销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他们普遍不重视养老产业,不愿意高薪聘请团队。在项目开始之初,没有意识到项目前期与后期营销之间的紧密关系,导致客户的需求匹配度低,最终不愿意为产品买单。

2)介入晚

营销团队应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规划初期就介入其中,而不是在机构大楼修建完成时才介入。

3)缺乏体系化

现阶段的养老机构缺乏体系化。在执行阶段,往往不系统。很少有企业会建立出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梳理客户需求、培训/建设团队、制定营销策略、设计未来两年或每一天的具体执行步骤。

2

企业旧思维、市场教育不足,导致入住率低下

反观为何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普遍低迷?原因有二:

1)企业端

大部分企业依旧局限于养老行业的旧思维,满足于开业入住率15%至20%,认为住满一个300到500人的机构需要5至8年时间。

它们被这种“行业客观规律”、“整体平均水平”左右,认为自己已经穷其所有,尝试了全部营销渠道。它们被最终的低数据打败,失去了创新、突破的勇气。

2)客户端

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普及率、认知率、以及市场的总体教育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全社会继续不间断地进行市场教育。

当老人意识到入住养老机构、或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帮助进行居家养老,是一个正常的生活选项后,客户端的基础性教育才算完成。

整体来看,除北京、上海两地的市场教育情况不错外,其它城市的客群仍缺乏对养老概念的认知。

目前,养老机构的目标客户以40年代出生的人为主,5至10年后,50年代出生的人则会占大多数,同时,不断向60年代的人迈进。50至60年代出生的人群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红利,他们的市场教育水平、认知以及接纳能力都高于现阶段的目标客群,对养老机构而言是一个大机会。

若想提高养老机构的入住率,除了从企业端解决营销团队介入时间晚等问题外,还要加速对整体市场的教育。按目前进度看,做好行业的市场教育还需5到10年时间。

3

获客是本,渠道是方法

养老机构究竟应如何获客?袁亚刚提出了两点:

  1. 梳理项目本身(思考项目是为自理、半自理、还是失能老人打造的);

  2. 通过常规手段寻找路径,找到客户。

自身产品与所找客户不匹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要明白针对不同客户,应准备不同的对策。先思考,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客户,然后再去寻找渠道。

很多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内存在一定体量的资源。袁亚刚建议,在寻找获客渠道前,应先充分利用自身体系内的资源。其次,和高知群体建立良好的渠道关系。

结语:

发现客户需求,制造需求,让客户心甘情愿的买单。让他们意识到,在购买你提供的产品后,能享受到的快乐是不可多得的。

市场是需要教育的,需求是需要满足的。养老机构的获客能力普遍良好,到访转成交率低主要因为,来访客户的需求与机构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存在一定偏差。

明白客户的需求、痛点所在,并加以解决。突破“行业规律”的思维局限,打破“营销渠道”的瓶颈,我们相信,未来,老人不会再因找不到心仪的养老机构犯愁,养老机构也不会再因寻不到精准的客户而焦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