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是朴素的唯物论者。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德”就像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一样影响着传统文化的阴阳两面。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但自从老子提出“道”以来,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息过。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替,圣人思想的不断叠加,人们有了更多的支点来理解老子道,但最后反而让老子道蒙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翻遍诸家之言,最后也没有找到老子玄之又玄的道的边境,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弄明白老子道的模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看到的不是道而是术,所以就无法迈出应用老子道的第一步了。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子其人。大多数人认为,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也有人说老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无论老子是生活在无义战的春秋时期,还是生活在争霸主的战国时代,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一个是以百家之言头天换日的时代,反正都是礼崩乐坏了,老子道是朴素的自然规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讲不言之教,时代的交替是德的交换而不是道的改变,所以这些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老子道。 孔子之所以能够费心整理、编订《诗》、《书》、《易》等古文典籍,并于晚年又修订六经,一生讲学而又不著述,很有可能就是从老子道的模板中得到了启发。 孔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让人无法捉摸,说明孔子对老子是无比的崇敬,同时又说明孔子并未完全领悟老子的虚空之道,但孔子又充分理解了德之于国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位让孔子敬佩的智者,最后却辞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工作,骑着青牛西去了呢? 如果提出辞职,结果无非两个。一是老板听取了意见,挽留了你。二是老板欣然同意了你的请求。老板留下你,是发现你还有用,老板放你走,是因为你已无用。 老子的思想讲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愿意把无为理解成无用,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君王不再需要老子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历法失度了,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活动,那么老子辞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兵荒马乱,而老子的治世思想不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最后老子是完全自由了,同时也成为了无用之才,只好骑着青牛西去。 其实,这正是老子一生思想的最后绽放。老子出关,什么也不想带走,包括滞留在老子身上的“道”,而老子的道,顺其自然,无相对性,无德不成象,好在最后西出函谷关时遇到懂老子的关令尹喜,所以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各种版本的《老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经》,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老子的这五千言,但是这一段几乎人人都听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