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能区分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证?

 青龙中医 2021-05-13

藿朴夏苓汤是《感证辑要》引《医原》,《医原》原文摘录与下: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脉为邪遏,有似虚寒之象,误治为害非轻。)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无烦渴热象,天气为湿阻遏,不能外达下行,则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痞者,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寒热,状若阴虚者,申、酉、戌时,金气主令,又湿邪本旺于阴分也;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大便溏而不爽,或濡泻者,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天气病地气因而不调也。

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气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浓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组成】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茯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香鼓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功用

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主治

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卷四补。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吴鞠通整理叶天士医案得到的。如《临症指南》湿病篇第一案:

冯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青龙按:本案就是吴鞠通制造三仁汤依据,在此基础加了厚朴。

再如王案(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

吴鞠通三仁汤

杏仁15克 飞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宜畅湿浊。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青龙按:湿邪初期阻遏与表,霍朴夏苓汤与三仁汤都能宣上畅中渗湿与下,唯独霍朴夏苓汤多了藿香豆豉芳香化湿解表。三仁汤只有杏仁宣肺化湿,解表之力不足,可见两方比较霍朴夏苓汤表证明显,必汗不畅。藿香豆豉虽然芳香化湿,也有微汗之意。湿温虽然吴鞠通提出禁汗,但不是禁微微止汗,而是禁大汗。另外三仁汤利水薏米通草竹叶滑石属于清热利湿,藿朴夏苓汤有薏米猪苓泽泻赤苓清热利湿之力稍逊。因此霍朴夏苓汤宣畅三焦基础侧重湿邪与表,湿大于热,三仁汤侧重畅三焦基础清热之力稍大也是湿大于热。临床上我常三仁汤加藿香苏叶,加强芳香化湿,就是仿藿朴夏苓汤之意效果是一点经验;如果表证不显,有汗,可以稍微加点佩兰也可以。

了,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大体解释完了,那么区别在哪,共同点在哪?你能提供意见吗?


最后绍我另一个公众号已经开通,专门介绍伤寒温病方剂医案为主的,单纯伤寒温病经典公众号,所以喜欢的同学动动发财金手指点击下边链接关注,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