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足球赛拉开序幕,少年们又开始驰骋在绿茵草地。于是心也跟着七上八下——并不在乎什么成败荣辱,只在乎那个男孩磕到腿了,这个男孩绊到脚了,还有一个胳膊擦伤了还在“哈哈哈哈”地笑。“重在参与,切记切记,万万不要伤到自己,球赛什么的真的不重要。”叨叨叨叮嘱完,又有点懊悔。想起去年末的校元旦晚会,站在刮着大风的天台,那个男孩委屈巴巴地跟我说:“老师,你总强调学习、学习、学习,老说晚会、校运会、球赛不重要,但对我们来说,这些也很重要啊!我们只有十几岁诶,也没高中部的小孩思想觉悟那么高,我们就是很在乎这些活动啊,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高中诶!”是的,我好像总是自以为是地,把“高考”、“分数”、“前程”、“未来”挂在嘴边,装裱上“这也是为你们好”的牌匾,然后心安理得地漠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错了。但是对不起呀,出于班主任的自知之明,还是让我不得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并获得认可,你们未来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不过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好吧好吧,自习课也下去练练球吧,踢完球晚自习迟到一会儿也没关系,来不及吃晚饭就赶紧在教室吃零食吧,我啥也没看到。安排了围观的女同学全程拍照或录像,看啊,你们十七八岁英姿飒爽的样子,全部都存在这个小小的iPad里了。那些皱眉、呐喊、大笑、欢呼的瞬间,也都永远定格了。散场后张罗着让球员排队合影,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问:“老师,干嘛非得拍照呀?”女孩子马上抢着回:“老师,你怎么这么说呢!你是我们班的吉祥物,就是穿了队服我们才赢的!班主任不穿球服那怎么行!”“哈哈哈老师,她一直这么甜的,你不知道吗?”女孩子眯起好看的月牙眼,笑嘻嘻地问。“诶!队长袖标呢!赶紧拿过来给老师戴上,快快快!”——长得又高又壮的男孩子,从队友手臂上扯下印着大写字母“C”(Captain)的荧绿色队长袖标,手忙脚乱地给我戴上。诶,好幸福哦——是在同行的评论里,才找到这个关于那一刻心情的精准描述的。学生时代,无比幸运,经历过好多个高光时刻,在各式各样的镁光灯下接受过不同的褒奖。但那一刻,深圳早春的傍晚,学校的操场,男孩子们围着给我戴袖章,让我有种错觉:过往所有的荣誉和欣喜,都不足与之相提并论。于我,来自于学生(哪怕只是部分学生)的接纳、认可与亲近,才是关于职业幸福感、尊严感与安全感的最大来源。周末布置了英文周记,题目自拟,内容自定(主要是为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 做准备)。本以为高中住宿生嘛,无非是上课、下课、吃饭、睡觉罢了,结果很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世界,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在那些稍显稚嫩笨拙的叙述里,我看到了“妹妹的眼泪”、“难忘的初中数学老师”、“我的小乌龟”、“周末买螃蟹”、“陪母亲看病”、“悬疑故事”、“寓言故事”、“成年前的思考”、“我喜爱的动漫人物”、“卖火柴的小姑娘”、“重获的友谊”、“坐轮椅”、“扶盲人”、“逛公园”、“周末每天写五小时作业”、“梦见男明星”等等,五花八门,五光十色。 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学生们,一直都是古灵精怪、鬼马搞怪、可爱烂漫的少年。周五放学回家路上也会想好多好多,透过他们的笔触,我第一次发现,他们的世界,如此精彩纷呈。 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教条主义和权威意识,多一些理解包容与谦逊亲和呢?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老师们一直努力为他们描述、定义甚至构建这个世界;但是,有没有一种必要和可能——我们也躬身,去看看他们的世界?看看教室之外的他们:球场上的他们,课后的他们,周记本里的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