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庆维:不被理解的中医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讲解,把中医药讲透了!

 繁星1 2021-05-14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图片
关庆维
北京同仁堂名医馆馆长;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纪录中医

网友热评

· 中医的“易”道真的是太神奇,千变万化,所以传承难也在此,无法用科学精准的定量来分析配制。

·只有国家重视人民信赖!中医才能永远的发扬光大下去!更应该严厉打击那些有美国背景的中医黑!如方舟子之类!

·确实,中医药是宏观的整体的,而西医是微观局部的,用西医规范中医显然是不正确的。

·这才是正统中医的格局与思维。是啊!中医药如果走入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的路子,那中医的精髓将不复存在。正如当年的“中西医结合”的初衷是为了兼容并蓄,但结果却是毁了中医!如果中医仅仅依靠进入实验室、依靠动物实验数据,那就完全丧失了中医的魂!

·中医的概念,严格的说并非中国的医学,而是中道医理,是中和之道。中药也是为了达到和之道目的物质。所以中医治病叫做“开方”而不是开药,“方”是指四面八方、升降浮沉、四气五味,以药之偏性(毒性)纠正机体之偏——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中药并非指中国的药材。

·说实话,我父亲就是一个西医学中医的大夫,现在他已经是一名中医簇拥者了,我记得有一次他治一个皮肤病患者,用中药才花了30多块钱就治好了,他说用的是经方黄元御的方子,我问他用西药怎么治,他说西医治疗皮肤病只能用激素类药物,但是对人体伤害大,这样你就会总回来看病看病的,他说中医为啥发展不起来就是太便宜了,真正的中医治病根本就花不了多少钱的,因为中医也是人也得活着,所以有些中医为了生存就在一个方子里面加入了好多附加药,真正治病的就几味药而已,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就可以了。

·中医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无数先人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历代重大疾病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现代西方科学刚刚起歩,他们的治疗思路都是错误。怎能用化验解释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包含道家、儒家,释家,等古代文化精髓。讲的是天人和皆,宏观宇宙、阴陽学说。运用中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来调节人体机能达到平衡健康状态,注重精气神的关系,七情六欲及生活规律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恢复自身机能方法,使身体调解运作正常,而达到彻底治愈。中医药学是超科学的,是科学中的科学哲学中哲学,是现代科无法逾越的。如果非用西医的方法说中医药的事,那就是让中医药往死路上赶。悲哀、悲哀。

·非常有价值的分享!视频里的老师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中医人!很幸运看到这样的内容!感恩!我们应该重视!!!

·每当看到此类文章,心中不免十分难受……中医消亡不是别人的错,只怨自己人……数典忘祖,唉…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关于中药的解读,再引用 黄杰熙 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借此说明,中药的药性。

本草问答补遗
黄杰熙

唐容川进士《本草问答》一书,在所有本草书中;鹤立鸡群,独树一帜。根据气、味、形、色、质、情、时、地八者,结合五行六气、灵素秘旨、仲景药法,参以西洋格致之学,及临床实践经验,貫通一气,融汇串解,探导出药物之真性能,真效应。

高徒问,名师答,关键所在,穷追猛问;必得其药性之所以然而后巳,学风朴实,治学严谨,洵为典范。故所成之书,价值极高,成为论中药之宝书,为中药学中之《难经》也。

《问答》之奥理难明者;论有未备者;举例论证有错误者等等,余均在评注中,注释、补充、纠正、评论、阐发之,以期臻于至善至美,更好地发扬该书的宏伟作用。

但在评注之外,仍有遗蕴,故专撰此篇作为补充。

如对某病,辨证论治,确凿无误,该用某药治之而无效,此又何故?同时该药经鉴定是真药,非伪劣品,使名医纳闷,不知所措,这种怪事,经常见到。唐氏书没有解答这个棘手问題,余亦无暇评注;故有补论之必要

《内经》中提出和解答过这个问题,但都为历代医家所忽视,包括唐氏师徒在内的所有药学名家在内,所以一遇到这个问题出现,都张口结舌,无法自园其说。所以老乡常说“请名医不如请红医”。因为红医走运,碰不上这种倒霉事,名医如不走运,就要碰上。最后只妤归到运气上了事。

今为揭开这个秘,也有补论之必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其主病何如?
歧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遺主矣。
帝曰:司岁备物,何也?
歧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歧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歧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化力有浅深,此之谓也”。

从黄帝与歧伯之问答中,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早已解决了。开卷了然,闭卷茫然,所以旱为历代医家所忽视,一忽视,就要忘得光光的。

因《内经》文词古奥,卒难理解,余注释之于下:

此专论采药与治疔效果之间的关系,此与陶宏景《本草经集注》所举之药法不同,陶氏只论到一般禾药法,如集植物药多在二、八月采取,既'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的采收经验,炯然不同。

现在教本草者,照本宣科,只知陶氏采药法,而不知《内经》采药法,故此法失传久矣。

《内经》采药法:须候司天、在泉、五运、间气而行也,司天主气}在泉主味}运主色;间气主性能。故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采药如能具备这四个条件,则药具专精之气味色性,乃天地之气化赋之也,非人力所能左右。司天如与主岁之运相同,则气色更足;相克者,不是气胜于色,就是色胜于气,质量差等也。

总之,有专于气者;有专于味者;有专于形色者;有专于性能者等等,各有不同,故曰有余不足也”。若非司岁采药,胡采、乱采、瞎采的话,则气味不精专,故曰其气味'散也”,名与质虽同,而性能异等也。

如味酸之药,采在厥阴在泉,余准此;
清火药,采在太阳司天;
清热药,釆在厥阴、阳明司天;
温热药,采在少阳、少阴司天;
滋阴润泽药,采在太阴司天等等,
则药之气味足,药性精专,用之则效如捋鼓,力挽狂澜,若反其道而行之则成劣品,效则异等也。

因而知之,“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化力冇浅深”等等,皆决定于是否'司岁备物”而来的。

除张志聪《本草崇原》提到过以外,此法久不讲矣,几千年来,成了绝学了,所以造成上面提出的,辨证论治确凿,该用某药来治疗,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的结果,迷惑不解,圣经昭然,浅释明白,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

如有异议,争呜好也,鄙人奉陪到底。

又如同一种药,诸冢本草,论其气味,每多不同,难趋统一。

拿白芍来作例吧,《本经》言“味苦《纲目》言“苦平无毒;《别录》言“酸微寒,有小毒”;吴普言“神农苦,桐君甘无毒,歧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张元素言“性寒味酸″;李东垣言'酸平有小毒”;王好古言“味酸而苦”等等,不胜枚举,莫衷一是。陈修园独遵《本经》,只承认味苦,不承认味酸之说。唐容川论白芍与王好古之说一致,既承认味酸,也承认味苦。

实则白芍初尝之味苦,久留口中细膏,则有酸味楚齿。难道《本经》《纲目》、《别录》、雷公、张元素、李东垣等,所言片面,未得药味之全;桐君、歧伯等,所言有错误耶?

以余测之,均不片面与错误。因司岁备物,每年司天、在泉、五运、间气,有所不同,药之味自然不同,各尝药者在不同牟份尝出来的味,以此有别,以此为根据,定出来的主治性能,亦因而有别。

综上所述;业医者必亲自采药、尝药、定性,不可死于药书上之敬条,就药房所备之饮片,也应亲自检验,看其药性是否符合自己处方用药之目的,不符合另选它药替代,养成随时随地取药鉴定之良好习贯。
 
进一批新药要一一鉴别次,确定其真实性能。不要老以为书上说的没错,“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哉孟夫子斯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