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伟荣整理 ||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生平与著述(Enlarged and revised))

 李伟荣 2021-05-14

卫礼贤与荣格

卫礼贤生平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理查德·威廉,中文名卫希圣,字礼贤,以卫礼贤名世,1873—1930
1873年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当时的符腾堡王国的首都——斯图加特市,他很小时父亲就因病去世,由母亲和外祖母担负了他的早期教育。
1891年,卫礼贤在图宾根大学修读神学。
1895年8月,卫礼贤通过神学职业资格考试,并于同年底派往斯图加特的一家修道院附属教堂担任神职工作,后升至代理牧师。
1897年1月,卫礼贤派往临近城市,结识未来的妻子美懿。
1899年5月,受基督教同善会的差遣,卫礼贤辗转上海来到刚刚被德国抢占的青岛租借地,接替卡兰茨,协助花之安布道。
(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深深吸引了卫礼贤。因此他认为“在一个已经具有自己文明的国家”,不应当向当地民众强迫灌输宗教思想,而应当让他们自主作出抉择。因此,在中国的25年时间里,卫礼贤没有给一个中国人施行洗礼。不仅如此,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传教身份,潜心钻研中国文化,自觉地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服膺者和传播者。)
卫礼贤在抵达青岛后的当年即提议创建一所师范学堂培养师资,并得到德胶澳总督府的允准。
1900年5月,卫礼贤与妻子美懿在青岛一所租来的房子里为中国男孩开办了“德华神学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初期规模不大,学生不及十名。后得到同善会资助,于次年建起独立校舍,正式定名为礼贤书院(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简称为Knabenschule des A. E. P. M. V.,普通福音新教传教协会高等男童学校)。
1903年该校迁入教会山。该校实行“中西结合”的教育方针,学程七年,前3年是小学,后4年为中学。至1906年,礼贤书院已经扩大至4个班,60余人。该校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早期中学之一,开风气之先,前后毕业学生达千余名
1904年,卫礼贤建议中德政府联合创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1909年建成。
1905年,受同善会委托创办女子学校,始称“礼贤女学”,以其妻之名命名为美懿书院(Mädchenschule des Allgemeinen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简称Mädchenschuledes A. E. P. M. V.,普通福音新教传教协会女童学校),后与文德女子中学合并。
1906年,因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绩优异,山东巡抚杨士骧奏请朝廷赏赐卫礼贤四品顶戴,以嘉奖其办学之功。
1907年,卫礼贤才第一次与他的妻儿回国度假,但次年又回到中国。
1913年在礼贤书院内创办了尊孔文社,这是一个自由的学术团体,主要由两类人群组成:一是以清末学部副大臣兼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为代表的晚清遗老,二是在青岛从教的德国学者。他们经常在一起开展东西方对话,故又被称作“中西文社”。不久又建成藏书楼,典汇中西书刊3万余册,以中国传统文化经籍为主,供学者查阅,成为青岛首家公共图书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卫礼贤与家人长期分离,坚持留在青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在此期间,不定期地出版《给朋友们的报告书》并在欧洲发行,及时报道有关青岛和中国的最新消息。
1920年,卫礼贤结束了在中国长达20年之久的传教生涯,回到了德国,在各地演讲和传播中国文化。
1921年底,卫礼贤被任命为德国逐北京公使馆科学参赞,于次年初再次来到中国并有机会结识“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代表如蔡元培、胡适等。
1923年,因经济危机,卫礼贤被德国驻华公使馆解职,后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教授德国文学。
1924年,卫礼贤回到德国,永远告别了中国。他被法兰克福大学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国历史和哲学专业的名誉教授和终身教授,并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学院(Das China-Institut)、《中国学刊》(后更名为《汉学》),专以介绍和研究中国文化、联络中德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为目的。
1930年,卫礼贤在德国图宾根去世,终年57岁。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他先后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家语》《礼记》《易经》《吕氏春秋》《道德经》《列子》《庄子》等涉及到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经典译成德语。这些译本迅速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了德国思想界主流之中,影响到黑塞、荣格这样的大作家和思想家。黑塞在读完《道德经》译本后写道:“中国哲学家老子,在以往的两千年内并不为欧洲所知,但在过去的15年内却被翻译成了所有的欧洲语言,他的《道德经》也成了一本时髦书。”《易经》译本是在劳乃宣向卫礼贤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文本解释的基础之上,加上他自己的西学背景而产生的,花费了卫礼贤十余年的心血。他的德文版《易经》1924年在德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已再版20多次,还被翻译成英、西、法、意等多种语言,成为西方公认的权威版本,荣格曾专为英译本作序。上世纪70年代,《易经》英译本甚至成了美国嬉皮士运动的神书。

卫礼贤《易经》德译本

 

卫礼贤主要著述一览表据不完全统计,卫礼贤一生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四种,译著十四种,在报刊发表文章二百四十七篇(据Sinica第5卷第2期,1930年4月),他还主编过杂志八种。例如1925-1927年主编的插图版《中德季刊》(Chinesische Blätter Für Wissenschaft und Kunst)。

卫礼贤的著作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为普及型的,如为中国人学德语编写的《德华读本》(青岛,1902)、《德华教科书》(青岛,1903,曾再版)、《德华教科书——单字、文法、翻译》(青岛,1904,后再版)、《德文入门》(青岛,1904,后再版五次)等;为德国人学汉语编写有:《最重要的中国字——注音释义》(青岛,1909)、《统一中国文字释音计划》(青岛,1909)等。

第二类是将中国典籍译为德文,其中有些又转译为英文,使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郑寿麟说:“在青岛的时候,渐渐翻译中国典籍,在德国耶拿(Jena)城得到德得列书局出版销售。当时德国人对中国还犹知甚浅。”他译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礼记》,另译有《易经》、《道德经》、列子《冲虚真经》、庄子《南华真经》、杂家《吕氏春秋》等。

第三类是对中国文化介绍的著述,其中有《孔子生平与事业》(斯图加特,1925)、《孔子与孔教》(柏林,1928)、《中国文学》(柏林,1926)、《中国文化史》(伦敦,1928)、《东亚——中国文化之变迁》(勃兰登堡,1928)、《中国哲学》(柏林,1929)、《中国经济心理学》(1929),以及《中国之土地与自然》、《崂山》、《大战时青岛最困难的日子》等。由于他的许多著作又译为英文,又转译为其他国家的文字,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汉学家。

卫礼贤一生译作和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

1905年,《大学》(Die Grosse Wissenschaft)(19051930

1910年,《孔夫子:论语》(Kungfutse Gespräche [Lun Yü])(Jena: Diederichs)

1911年,《道德经》(Tao Te King, das Buch vom Sinn und Leben)(1911,1923)

1911年,《列子:太虚真经》(Liä Dsi, das wahre Buch vom quellenden Urgrund

1912年,《庄子:南华真经》(Dschuang Dsi, Das Wahre Buch vom Südlichen Blütenland

1914年,《中国民间故事集》(Chinesische Volksmarchen

1916年,《孟子》(Mong Dsi

1922年,《中国的人生箴言》(Chinesische Lebensweisheit

1924年,《易经》(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1925年,《中国心灵》(Die Seele Chinas

1925年,《老子与道教》(Laotse und der Taoismus

1927年,《中国文学史》(Die Chinesische Literatur

1928年,《孔子和儒学》(Kungtse und der Konfuzianismus

1928年,《中国文化的历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1929年,《中国哲学》(Chinesische Philosophie:Eine Einführung

1929年,《太乙金华宗旨》(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

1930年,《中庸》(Mass und Mitte

1930年,《礼记》(Li Gi: Das Buch der Sitte des Älteren und Jüngeren Dai

1930年,《中国经济心理》(Chinesische Wirtschaftspsychologie

1939年,《孝经》(Das Buch der Ehrfürcht

1979年,《吕氏春秋》(Frühling und Herbst des Lü Bu We


Cary F. Baynes英语转译卫礼贤德译《易经》/ 卫礼贤《理解易经:卫礼贤易经讲座》

【参考文献】

[德]卫礼贤著,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青岛的故人们》(旧梦重温书系),2007年,青岛出版社。

[德]卫礼贤著,秦俊峰译:《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卫礼贤博士一战青岛亲历记》(中德文化丛书),201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德]卫礼贤著,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中国心灵》(认识中国系列),1998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Carl Hentze, Richard Wilhelm, Artibus Asiae , Vol. 3, No. 4 (1928 - 1929), pp. 232-235.

沈信甫:論民初「尊孔文社」的成立——以衛禮賢和勞乃宣的互動關係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四十期(春季號),2018年3月,頁107~130。

[德]Ursula Richter(吳素樂):“Richard Wilhelm -- Founder of A Friendly China in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1年6月),頁153-181。

[美]費樂仁著,陳京英譯:攀登漢學中喜瑪拉雅山的巨擘--從比較理雅各(1815-1897)和尉禮賢(1873-1930)翻譯及詮釋儒教古典經文中所得之啟迪,《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2005,15(2):21-57。

【致谢】承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杜卫华博士指出,“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个错误:礼贤书院的名称并非Richard-Wilhelm-Schule。当时建的教会学校分两部分,一个是男童学校,一个女童学校,德文名称:Knabenschule des A.E.P.M.V.,女童学校是Mädchenschule des A.E.P.M.V.,这是当时的正式德文名称。”特此致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