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探“中医的元神”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5-14

初学中医,当年高考志愿滑档调剂过去的。阴差阳错半信不疑地接受学院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洗涤,大学的五年里,我也像其他学霸一样,背四大经典,但不是理解,试图追究文字的理解后遂无果,只是硬着头皮背诵,随波读研等,终不得道,遂学。

课本上密密麻麻挤满校园课堂里老师传给我的笔记,毕业后还是无从下手,毕业后进西医院被人冷落,终究困惑、迷茫。

读《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道之篇、象之篇)后,我才深刻意识到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万物终究归于自然界,古人观测大自然的变化,总结自然的规律,古人曾按照《易经》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用药物四气理论效仿自然气侯升降变化,万物各有自道,人亦有经络气血相同也。

中医学强调是以道统理,以理显道,学、术、技均进于道,虽格物之举,但偏重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以达“致知”,所谓大道如浮云,随风各飘摇。“易穷则变,变则同,通则久”,自然有生长化藏收,气有升降沉浮,运有不及与太过,五味有酸苦甘辛咸,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人体复杂在于变化,大道至简——阴阳变化无常。不能用孤立、静止的观念分析病情,要辩证灵活地思考“理法方药”。

    至于具体理法方药,象学渗透到无处不在,培养中医的思路,我认为,应该注重立在宏观的角度,用变化着、发散的、对立的思维去分析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亦不是大到无边无际虚无缥缈,比如:时令病可参照五运六气理论,四肢头脚病可用经络理论分析,久病疑难杂病可以脏腑气血阴阳变化来剖析。

读书少,可以慢慢来,打开祖国传统中医思路后,再去读,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