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红山玉器”之谜 浅析

 骨玉文化 2021-05-14

破解“红山玉器”之谜 浅析

   ---骨器与华夏文明探源文章

梁坚

红山玉器是我国史前玉文化的代表,对于史前玉器的本源之谜,专家学者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包头骨器馆从早于玉器的骨器中,寻找发现了部分史前玉器的本源之谜,下文简略做以示读。

华夏史前的玉文化分布广泛,各地玉器的器型也部分类似,可以看出有交流与传承的关系。

要破解史前玉器之谜必须了解,

史前玉器的大部分都是用于祭祀作用的祭拜器。

大部分玉器都有小孔可以穿戴,是巫师做祭祀时,穿戴或缝在衣服上的。

破解巫师用玉器祭祀祈求的是什么,是破解史前玉器之谜的关键,也是破解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

早期先民的生产力落后,人的寿命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生存与繁衍”,最让先民理解不了的是“生死”。

故而;先民的第一祈拜是,对生命的祈求和对逝者祭拜,即“生命祈拜”。

“生命祈拜”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早期的“生殖崇拜”、“生育崇拜”、“对特殊动物的崇拜”、“对生命图符的崇拜”等,这些都是先民祈求祭拜生命的方式。

很多的学者专家,用太阳崇拜、天体崇拜来破解史前玉器之谜,但未能对古玉做出合理系统的解释。

包头骨器馆,从“生命崇拜”的视角对古玉进行解读,获得了对史前玉器合理系统的解释。(关注公众号了解详细解读,本文只浅析)

1)玉璧;是先民设计祭拜母性或雌性生育器官的象形祭拜器,是人或哺乳动物出生的门户。其前身有;石璧、骨璧、骨贝等。

骨贝与骨璧是早期先民直观的“生殖崇拜”器,后演变为早期先民交换物品的媒介贝和币,贝与币从远古传承至今还是金融的名词,璧即是币。

排版18

骨贝与骨璧

在《周礼》中记载的“以苍璧礼天”,这记载对于玉璧的存在以是很晚的事情了,《周礼》为了周朝的长久统治而祭拜天地四方之神,改变了很多史前玉器祭祀的功用,扰乱了我们今人破解史前玉器的方向。

新石器时期先民为逝者随葬玉璧,并非是“礼天”和希望逝者进入天堂。而是希望逝者能从玉璧,这出生的门户中在转世重生。

故而认为;早期的玉璧是“生命崇拜”器,在《周礼》以后才逐渐转变为“礼天”之器。

2)玉玦;其本源和玉璧一样,是出生门户象形祭拜器,只是换角度视图的制作。小的玉玦可以作为耳饰、项饰穿戴祭拜,大的玉玦摆放祭拜,出生的门户留口,体现了先民对生命的祈求。

图片1

草原蹄印岩画与新石器时期玉玦

阴山岩画上的马蹄印,与新石器时期玉玦都应是“生命祈拜”的“牝器”祭拜器。


3)红山玉箍形器;其出土时大多都置于墓主人的头顶部位,故而专家认为其作用是束发器,骨器馆认为;它与束发器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1rfe

玉箍形器

远古时期的先民为了生存和延续生命而拼搏,每当妇女分娩时,难产会夺去很多孩子或母亲的生命,这是先民最害怕见到的。于是他们向“生育之神”祈求,祈求产子时顺利母子平安,于是先民设计制作了代表生命通道的玉箍形器,以祈求产子时生命通道能通畅母子平安。

玉箍形器置于墓主人的头顶部位 ,是先民期盼从这出生的通道出来的,死后在从这一通道回去实现重生。

玉箍形器底部有两个小穿孔,是为巫师祭祀时可以穿戴于颈部而设计的,也可摆放祭拜。

骨器馆认为;红山玉箍形器是祈求生命通道通畅的祭拜器。

4)人面器与类人面器;在新石器时期的玉器骨器岩画中,经常能看到人面器与类人面器。

DSC06019

骨器馆认为;人面器与类人面器是由具象的“生命祈拜”向抽象的,“生命祈拜神”的转变,先民将“生命之神”设计为人面和类人面,才能与人类更好沟通交流。

人面器与类人面器是;先民心中祈求祭拜生命的神。


5)玉琮;骨器馆认为;

图片1

(1) 玉琮上表面和底面刻画的是两个玉璧,代表的是生命的门户璧,是(生命祭拜器)。


图片2

(2) 中间的孔代表生命出入的通道,和骨管型器、玉箍型器是同样功用,是(生命祭拜器)。


图片3

(3) 四个角经过演变 虽然不明显但还是能看出四个祖根的形状是(生命祭拜器)。


图片4

(4) 良渚文化的玉琮在侧面多饰有神人面,而神人面在草原骨器时代,代表的是生殖祭拜的神 也是(生命祭拜器)。

玉琮是四种生命祭拜的综合器,在远古时期先民一定是叫它“玉综”,也是”玉宗”。“综”和“宗”在早期是通用的。

我们常说祭拜“祖宗”,

“祖”是写作“示”和“且”,“祖”在远古时期表意的是对祖根的祭祀,是生命祭拜器。

“宗”是四种生命祭拜的综合器,祭拜“祖宗”是对生命的祈求与祭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悠久的语音传承。

骨器馆认为;玉琮是多种生命祭拜的 综合祭拜器。


6)玉璜;骨器馆收藏的生命祭拜器“一阴二阳”弧形骨器,与红山时期的双龙头玉璜外形十分相似,“一阴二阳”弧形骨器早于双龙头玉璜,有传承关系。

180732dd2c2fxukemxmcxe

图片1

双且首弧形骨器 与红山双龙头玉璜

双且首弧形骨器制作时受骨料横断面的限制,成为O形或弧形,影响到了后期很多玉器的形状,如玉璜、C形龙、玉猪龙等玉器,都是C形或弧形。

这也说明有些玉器是传承于骨器而来的,玉璜的本源应是生命祭拜器,龙首本源应是且。见(玉璜的起源


7)红山C形玉龙; 8)红山玉猪龙;骨器馆认为;C形玉龙、玉猪龙是相同功用的祭拜器。

玉猪龙与玉玦同是生命祭拜器但没有传承关系。

红山C形玉龙,被定为中华第一龙,其兽首,龙头是由“且”(祖根)演变而来的。

故而可以推测认为,C形玉龙、玉猪龙是巫师赋予兽首弯曲的“祖根”(人与动物皆祭拜),是纯阳的祖根祭拜器。

图片3

草原早期的兽面O形骨器,受骨料横断面的限制成为O形,与红山C形玉龙

图片4

草原早期的兽面O形骨器,受骨料横断面的限制成为O形,与红山C形玉龙十分相似,应有传承关系,骨龙早于玉龙。

红山C形玉龙为何是猪首?

在红山时期,狩猎是先民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森林里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先民们最敬畏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野猪。

现在的猎人还流传着一猪,二熊,三老虎俗语。老虎和熊被射中后是逃命,野猪被射中后是向你冲来和你拼命,野猪有很高的智商和繁殖力,对于熊和虎来讲,野猪具有数量上的优势,是红山先民必不可少的猎物,就在这种敬畏和需求的思想引导下,产生了对猪神祭拜。

先民们将猪首和祖根巧妙组合,形成了C形玉龙玉猪龙。

红山玉猪龙,C形龙的内涵代表着:力量、权利、财富和旺盛的繁殖力,是红山先民神化了的纯阳器祖根,是祈求生命的祭拜器。见(玉 龙的本源浅析)


9)玉双联璧、玉三联璧;骨器馆认为;双联璧与三联璧是;早期先民对生命之绳“脐带”的崇拜,在玉器中的体现。是距今六千年左右,是用玉做的文字“玄”,先民称“脐带”为“玄”,金文的“玄”是扭转的脐带的象形字。

图片14

金文的“玄”是婴儿扭转的脐带的象形字


 eeee

甲骨文的“玄”字与早期的骨双联璧形似


tetrett

玉双联璧与玉三联璧是用玉做的“玄”字

“玄”是脐带旋扭在一起的象形字,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玄”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黑色还带红色,是刚出生婴儿脐带血的颜色。

从甲骨文的象形字“玄”与

《说文解字》“玄”的颜色可以断定“玄”的本源就是婴儿脐带。

玉双联璧与玉三联璧,是传承于万年前的脐带祭拜而做的玉器,是用玉做的文字“玄”。见(“玄”与“旋涡纹”的本源)


10)玉璇玑;玉璇玑的主体是“玉璧”加“三旋”,玉璧是生命拜器,“三旋”是三个蝉,彩陶表现的是三个“玄”(脐带)。

src=http___n.sinaimg.cn_front_368_w640h528_20181225_qU9k-hqtwzec2677090.jpg&refer=http___n.sinaimg

玉璧玉璇玑

 先民对蝉祭拜由来已久,蝉是先民的食物,蝉有蜕变重生的本领,先民祭拜蝉希望故人能像蝉一样蜕变重生。

“玉璧”是新生命出生的门户,加上可以蜕变重生的蝉,玉璇玑是先民设计绝妙的,祈求重生的祭拜器。


11)红山玉勾云佩;玉勾云佩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的器物,其外形怪异,是红山文化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骨器馆认为;红山玉勾云佩传承于远古的“旋涡纹”图符,是用玉做的“旋涡纹”的祭拜器。

“旋涡纹”的本源是,对孕育生命的胎盘祈拜的刻画符号,胎盘在华夏生命崇拜史中占有最高的地位,“旋涡纹”是华夏第一纹饰。

  破解红山玉勾云佩的重点,不在于其边角的“玄”是什么,重点是“旋涡纹”。

红山不同的时期及不同聚落,制作的“玄”也不相同,现在以发现的“玄”其内涵有;蝉及蝉蛹脐带、祖根、兽面等,这些都是先民祈求祭拜生命的祭拜器,加上“旋涡纹”,就有双重祈求孕育生命的功能。

红山先民巧妙的用华夏文化崇拜的“第一纹饰”,

“旋涡纹”组成了三种祈求孕育生命的祭拜器,

1)红山单旋涡纹佩;是用玉做的“旋涡纹”的祭拜器,代表的是对孕育生命的“旋涡纹”的祭拜。

timg (2)_副本

单旋涡纹代表的是对“旋涡纹”的祭拜(边角是四条“玄”


2)红山双“旋涡纹”,“S”型佩,是用玉做的早于甲骨文三千年的文字“申”字,“S”型勾云佩应称为;“神字佩”。

20081022132222_98144

两个“旋涡纹”组成的“S”型祭拜器(边角是带翅膀的蝉及蝉蛹)与甲骨文的“申”字


3)红山双“旋涡纹”兽面玉佩,是对“旋涡纹”的崇拜而排列组合形成的兽面图案,兽面应该是先民祈求的神的形象,双旋涡纹兽面佩应称为;旋涡纹玉神面佩。详见(揭开 红山玉勾云佩 之谜)

003szKb0ty6G0C5nGaffb&690

双“旋涡纹”兽面玉佩(边角是带翅膀的蝉及蝉蛹)


从以上对史前的部分玉器做的简要解读可以看出,华夏史前的大部分玉器,是以对生命的祈求和祭拜为主题而设计的,再次证明了笔者认为的,华夏文明产生发展的本源是;对“生命的崇拜”,祈求敬畏生命,是华夏文明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根本。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原创不易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图,再此感谢)

作者简介

梁坚:内蒙古包头人

内蒙古包头九原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

人社部注册艺术品评估鉴定师

市区级骨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著有《草原—骨器时代》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