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经心书院觅踪

 人文武汉 2021-05-15

2018年9月2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武汉近现代城市的缔造者张之洞诞辰纪念日,热爱武汉文化的摄影家麻建雄老师与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刘建林老师提议用走读寻访的方式纪念下张之洞,于是相约早上在武昌文华学校门口见面去寻访经心书院。

张之洞在清朝后期督鄂主政期间,主张兴政、兴工、兴商、兴教等改革和开放。19年里建树甚多,从重工业、加工业到市政建设等,几乎涵盖每个领域,使深处内陆的武汉辉煌雄起。实际在其任湖广总督之前的 1866年至1876年,曾任过湖北、四川两任学政。在武昌三道街学署边建了经心书院,为国培养和选拔人才。最近随着武昌地铁设施的建设,当年的经心书院剩下的那栋朱红立柱的斋舍,还有它旁边的古柏凸显在工地上。随着我们镜头的记录一路去看看。

施工现场     摄影 刘建林

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讲学肄业之所。最早的书院可上溯到宋代四大书院,即白鹿、石鼓(一说嵩阳)、应天、岳麓书院。自明以后,书院为习举子业而设,数量愈增。清朝在1657年 (顺治十四年)从抚臣袁廊宇请,修复衡阳石鼓书院。嗣后各直省以次建立。直省省城所设立的书院,由政府拨给经费,供给师生膏火。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选 聘德才兼备足为多士模范的人担任,并不分本省外省和已仕未仕。书院生徒,则用各州县推荐与直省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果系材堪造就者,方准人院肄业。

经心书院,位于武昌三道街,清代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所设。当时他见原有江汉书院规模太小,不足以容纳多士,乃于1869年(同治八年)商请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在武昌三道街学署边建精舍课室之所,始定名经心书院。后改为文昌书院,院址迁火星堂文昌宫(今湖北实验小学后面)。入院肄业学生由学政在各县诸生中亲自选拔调取。书院宽阔,住宿条件优越。学分经、义、治、事四斋,每斋20人,人各一室。课程有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经心书院培养出不少高材生,当贺人驹、陈作辅、傅廷浩、范昌埭4名高材生病故后,张之洞亲自作诗哭悼,称《四生哀》,足见其重视人才。1891年(光绪十七年)湖北前学政赵尚辅等捐廉俸复将经心书院迁回学署右舍(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处),更名为经心精舍,规制仍旧。1897年书院改革,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叶青、姚炳奎、蒋克武、曹汝川等分任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分教。曾在书院任山长者有李寿榕、谭仲修,曾任监督者有吴兆太、纪相聪、刘鸿烈等人。1902年清廷下令书院改为学堂时,经心精舍与江汉书院一并改为勤成学堂。

 经心书院(资料照片

当时的武昌城,以蛇山为界,南面称山前,北面称山后。贯穿前后的一条主街,叫长街,后来改名叫中正街,也就是现在的解放路。清末民初称司门口到横街头一段路为察院坡。横街与三道街就是经心书院旧址所在地。1867年(清同治六年)武昌就创设了官书局。清末科举未废时,附近设有贡院,一些书商适应科举需要到横街头开始出售经、史、子、集和“闱墨”等类木刻板书。

1902年,湖南新化邹代均、邹永喧父子在此开设了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

—亚新地学社,先后出版过30准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刊,后在察院坡自建大楼继续营业。 亚新地学社原址的范围在现在的武昌区一门诊部大院内,现已无踪可寻。当年赫赫有名的利群书社却还能找到遗迹,那就是横街头21号老屋。它是老武昌书市街的门面之一。从明清到武汉沦陷前,横街头到察院坡一带的书店,最盛时竟达50多家。“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此创设利群书社,发行过《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更使利群书社名噪一时。1920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过。

  利群书社。     摄影 王炎生

  1920年2月,恽代英.李书渠.林育南等创办。是五四时期武汉地区最大的社团,发行,销售《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斗争》,《恩格斯资本论入门》等著作,是长江中游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书社的绝大多数成员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当年的横街头为什么书市发达-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学堂众多。如今可以找到佐证的是,紧靠横街头的三道街2号,有栋老房子,它就是晚清经心书院的一所斋舍。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在文昌阁建精舍课士之所。1906年,张之洞又亲自将其改建为全国惟一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最高学府———存古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当年的经心书院,现存的就是那栋朱红立柱的斋舍,还有它旁边的古柏。斋舍现仅存外壳,房子已相当破旧。沿着书院外围,我们还可以找到古墙上镶嵌的直径两米的石砌月门,还有那斑驳的明窗。

从经心书院旧址空地看去,不远处有胭脂山余脉处用红砂石所砌高台,高台处有石阶上去,与高台相邻的是武昌圣救世主教堂。大青石石阶下面部分有混凝土,上面共有27级,直上顶部,甚是壮观,同行的麻老师说在汉口看到过药帮巷建于1739年长约150米的青石板路,由460余片长方形青石板铺就,是目前武汉市存世最久、保留最完整的青石板路。那么在武昌经了解,石板路如今已荡然无存,今天意外的看到这红砂石的高台及青石台阶,十分难得, 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尽力保留有丰富价值的特色建筑,使之与新城市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武汉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青龙巷      摄影 王炎生

在当年武昌城长街和民主路之间,有一条长且弯曲的狭窄巷子,就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武昌青龙巷。它上起中华路,下达民主路,九曲十弯,宛若游龙。传说这条巷子接龙脉,如今的青龙巷90号,是圣救世主堂旧址。1871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来到武昌后,买下青龙巷这块地皮,在20世纪初修建圣救世主堂之前,这里就兴建了学校、诊所。圣救世主堂比武昌圣三一堂的修建还要早几年,关于这座教堂,可以查阅到的历史很有限。据维基百科上称,这座教堂是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兴建的众多教堂之一,属中西合璧式建筑,重檐攒尖琉璃瓦顶,上设宝瓶。俗称府街口教堂,辛亥革命肇始地之一。

 残存的红砂石高台      摄影 刘建林

美国圣公会在武昌青龙巷教堂内设有阅报室,名“日知会”。刘结识圣公会会长胡兰亭,同年夏,被邀至日知会管理事务,接受宗教洗礼,取教名“保罗”,同时兼任文华书院神学系汉文教习。刘管理日知会后,大量购求革命书刊,定期举行报告会。科学补习所同志借此重新集结。

清末,革命志士刘静庵等将活动地点迁至崇福山圣约瑟礼拜堂(教堂),以宗教作掩护进行“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国”的宣传活动,日知会由此成为致力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团体。后刘静庵被捕,并于辛亥革命前夕牺牲于清廷牢狱。1920年,圣约瑟教堂扩建,附设中小学,始刻“圣约瑟学堂”五字于门楣。    

经心书院和圣救世主堂遗址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之中,今后的命运如何?据刘谦定先生言,经过他和一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在地铁建设中,是可以保护下来的。但是我们这次意外发现的,居于经心书院和圣救世主堂遗址之间的红砂石高台和石阶(据老地图显示疑似文昌阁遗址)是否在保护之列,不得而知,令人生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