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日渐老迈的水塔,我常常想:如果作为一个武汉人不能亲自领略到水塔内部的风采,这“优秀历史建筑”又何以体现呢?若说汉口最早的高层建筑,则应是坐落在现中山大道前进五路口闹市区的老水塔(41.32米)。 1909年春,在建的水塔正在安装六楼水箱左侧为天一阁。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摄影。 矗立于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附近历经95年沧桑的标志性建筑——汉口老水塔,原名既济水电公司。老水塔不仅是我市的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武汉最早的高层建筑。上世纪70年代以前,老水塔是武汉市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之一,塔高41.32米,与它比肩的只有江汉关和滨江公园抗洪纪念碑。 1927年的汉口水塔。 小时候,每当走到它脚下,总会不由自主地驻足仰望,其身姿高耸而可亲,颜色朴实而诱人。透过临街大院门口,可以张望里面停放着一辆辆“救火龙”(消防车),还有身着雨衣(防水服)、脚穿套鞋(雨靴)、精神抖擞的消防战士。看着他们出警时戴着头盔,摇响警铃夹杂着刺耳的汽笛声急速开路的情景,紧张、钦佩、安然瞬时如交响乐般在内心起伏回荡。 1931年大水中的汉口水塔。 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发起筹办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义,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日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733万吨),供水人口约10万。水厂之设,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先,规模上亦堪称翘首,不愧武汉人的骄傲。 1970年代的水塔。 文革期间,老水塔一度成为全市新闻信息策源地,那时本就不多的报纸纷纷停刊,广播里播放的全是一个声调,而更丰富敏感的信息,往往最先来自老水塔下的大字报栏。老水塔附近的中山大道,曾是一座小型广场。我曾在那里领略到无数的漫画、大幅美术字标语和毛笔书法,也曾剧烈感受过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而老水塔依然无言地注视着人们时而欢欣时而愤激的一切,它俨然是一位见证城市兴衰的历史老人。 1954年5月1日,武汉市民庆祝“五一”劳动节游行时的水塔。 我在武汉生活了48个春秋,一直没机会登上塔顶,触摸它积淀着科技文化的厚重历史,眺望江城日新月异的繁华市景。只能从资料上得知,水塔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施工,混合结构,7层。塔楼由198步木制转梯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可登塔顶钟楼,原钟楼内有一铸铜警钟,发生火灾,则以警钟次数报火警地段,白天挂红旗,夜间悬红灯为标志。 1959年10月1日,国庆游行队伍经过水塔。 看着日渐老迈的水塔,我常常想:如果作为一个武汉人不能亲自领略到水塔内部的风采,这“优秀历史建筑”又何以体现呢?水塔的蓄水和瞭望台作用已经为今天的新科技所取代,而它的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也正在焕发新生,什么时候,它能够成为武汉市一个新增的旅游观光景点呢? 汉口老水塔,存留在武汉人心目中不朽的记忆! 《老水塔,不朽的记忆》一文补记 本文于2005年1月24 日发表在《长江日报》城周刊栏目, 2006年9月收录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读武汉》一书。 1980年代的水塔 1998年,汉口水塔被武汉市政府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5日,作者在汉网论坛提出将汉口水塔改建成消防博物馆的雏议。2007年,一位市政协委员提出相同建议并形成委员提案(2007 年1月12日《长江商报》)。2011年11月,作者当面向市长唐良智建言,希望政府加强对汉口水塔的保护和利用,向社会开放,市长十分认同。2012,有关方面动议将汉口水塔建成水文化博物馆。 2005年的水塔。 2014年,中山大道实施新一轮改造,汉口水塔作为百年中山大道重要景观,其命运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4月1日,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办的“2049城市沙龙”,研讨主题包括汉口水塔在内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作者现场向相关规划专家咨询水塔博物馆建设规划进度情况,并建议尽快启动汉口水塔改建博物馆工程,在充分保护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将水塔的水电史、消防史以及建筑风格等进行图片展示,避免其沦落成“危房”而惨遭拆除。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何梅称,汉口水塔已经列入武汉市100座博物馆建设计划,目前设计方案还未形成,而且要听取水务集团(当时的水塔权属单位,现已移交江汉区)的意见。 2015年4月,本文作者(左二)参观考察水塔保护情况。 2015年4月上旬,楚天金报记者张军得知作者对汉口水塔特别关注,于4月8日邀请作者在水务集团工作人员陪同下,登塔现场观摩调研,并提出建议:“对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言,首先要明确其风景名胜的属性,她是武汉的乡愁,应对其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在不损害现有建筑体安全的情况下,予以内部维护,建设以“汉口水塔”命名的博物馆。同时呼吁有关方面痛下决心,拆除无关建筑,尽快还水塔原貌,避免树被野藤缠死的窘境发生,将水塔周边辟为小游园。”(2015年4月12日《楚天金报》)。4月16日,征得上级同意,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向市水务集团发出书面咨询提纲,了解汉口水塔的基本历史资料,建筑、功能以及改建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等基本信息;集团对该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定位与设想、博物馆的正式命名、内部布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外部环境的改造优化等意见;目前水塔内部清退整理情况等信息。市水务集团就此提供了相关书面资料。当时最关键的问题是水塔已超过设计使用寿命,建筑安全尚需通过专业验收。 2020年4月的汉口水塔。 2015年4月30日武汉晚报刊登了作者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提到:“拆除水塔周边建筑,修建环塔休闲绿化区,并留出地下通道出口。” 2016年,中山大道改造进入高峰期,而水塔外观却极不理想。规划部门拟对环绕水塔周边的附属建筑物将会清理一部分,保留水塔前面的“裙楼”,并“将其附属商业裙房恢复成与水塔统一的红砖墙面、拱形门窗形式”。事实上,水塔从来就没有什么“裙楼”,有的只是违章建筑,保留它只是喧宾夺主。为此,作者多次在汉网论坛上发表意见。 2016年4月26日,作者在《为什么武汉人看不到汉口水塔的全身像?》的帖子里写道:汉口水塔不是一般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使用功能、身世经历与文物价值,在全国独一无二,在武汉独一无二。就连它本身如此的存在形态,也是独一无二。但是,像汉口水塔这样整体形象完美无瑕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建筑,还真是旷世少见。 从建筑艺术而言,汉口水塔,无异于一尊巨大的城市雕塑作品。人们走到水塔脚下,只能看见水塔的上半身,看不到下半身,这怎么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然而,水塔并非一尊半身坐像,而是体貌周全的城市藏品,理应像洪山宝塔、江汉关、黄鹤楼、龟山电视塔这些城市藏品一样以全貌示人。利用中山大道改造、再现百年历史风貌的有利时机,下决心拆除汉口水塔面前的商业性建筑,让汉口水塔华丽转身,呈现历史原貌,使其成为中山大道中部一道亮丽的旅游景观,增强城市历史文化感。 汉口水塔,是武汉,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建筑艺术珍品之一。能改变它“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一现状的重要力量,应当是武汉市政府。 2016年6月20日湖北日报记者采写了一篇报道“百年老街如何焕发年轻态”,报道中说:武汉布衣参事胡全志看了效果图,认为“恢复不够彻底”,“应该拆除无关的商业建筑,尽快还水塔原貌,避免发生树被野藤缠死的窘境。”被杂乱建筑物“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汉口水塔最终冲破“重围”,摆脱了“攀龙附凤”般的束缚,露出华丽的身姿,以其素颜回归中山大道。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