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澡堂 洗个澡过年

 人文武汉 2021-05-15

清初,武汉三镇就有浴缸店,浴缸形似水缸而椭圆,能容13人洗澡。汉口开埠后,开始有澡堂,一次可容纳10余人洗澡。1886年汉阳青石桥有华兴池,1898年武昌斗级营有鸿磐楼,这都是武汉较早的大池。

辛亥革命后不久,新颖盆汤店东华园开业,清泉池、华阳楼等大型浴池先后开设。盆汤店设有单间客房,浴具卫生,也有大池子,可以适应社会不同阶层需要。到了抗战初期,外地人来汉的人剧增,浴池生意自然好起来。武汉沦陷后,市场萧条,浴池关停不少。此间,木盆洗澡行业应运而生,收费不高,是劳苦大众和难民去污避寒之所。抗战胜利后,浴池业逐渐恢复,东华园、龙泉池(江汉路189号联保里内)等名牌老店设施更新,太平洋、鑫园池等新字号相继开业。临解放前夕,武汉三镇有45家浴池开业经营。浴池业最大经营特点是季节性强,夏季为淡季,店内人员不得不另谋他业。

东华园浴池地处汉口友益街154号,在友益街与一元路交汇处,是武汉市最早的大众浴池之一,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坚持营业100年,在武汉市洗浴业仅此一家(现已停业) 王炎生摄

 1912年宁波商人郑善生在汉口法租界普堂路(今友益街东段)投资建了一座两层砖木结构华园浴池。利用临近汉口火车站的地缘优势,满足南来北往旅客和汉口当地民众洗浴需求,特别是冬天无处洗澡的窘境。一时间生意火红,推动了早期洗浴文化在武汉的产生。同年,郑善生看到黄孝花鼓戏(楚剧)很受市民欢迎,可以赚钱,将其华园浴池楼上改建为戏园,取名共和升平楼,邀朱福全、严少卿、江秋屏等组班入园演出。楼上看戏,楼下洗澡,在旧时的租界地区仅此一家。1936年,华园浴池更名为东华园浴池,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武汉人因为住房只有那个条件,有两件事家里不好解决,一是解大便时拎得裤子往公厕里跑;二是冬天不好洗澡,就只得去浴池澡堂。我家离汉口生成南里78的大同旅社开的浴池蛮近,小时侯就跟随大人进那热气腾腾大屋子。浴池冬天生意好,越是过年过节生意更好,那就在门口买票再排长队等候。

20世纪70年代,洗澡便宜,大池0·15元、0·20元,盆池0·50元。由于顾客人多,只听里面叫道;“来一个,来两个......”你就进去,那是前客让后客。一条条相对的躺椅,或者叫躺床吧,就有好多好多。有的人洗完澡还躺着小憩一下,搞一杯茶运运神;有的人伸出脚让澡堂修脚师傅修理修理;还有理发的、推拿的,项目不少。

别人的事不管,你来洗澡就快点脱衣服,那时澡堂休息的堂口里不设顾客存衣的柜子,而是由澡堂工用叉棍举起衣服高高地挂在座位上面,靠近天花板的木横条上的木钉子上,顾客洗完澡后,再由澡堂工叉下来,真是干净利落,并保证洗澡人的财产安全。在冬季,人们都穿着厚实的长袍或大衣,但澡堂工叉衣时,也能运用自如,用叉棍从衣服的袖管中穿进去,很快朝上一顶,再重再大的衣服也能一下子挂上了木钉子上面去。这是当时澡堂师傅多年练出的一个“绝活”。但一天下来,手臂抬不起来,那滋味十分难受。

你的衣服用叉棍被挂起来,你就披着浴巾进池子。当然,浴巾留在外面。浴室的门不很大,那厚重的木门也能随进随关,所以很容易聚热气,每当池水升至一定温度时,整个空间便气雾弥漫,热气腾腾,身临其境,犹如桑拿无异。让人血脉舒展,疏筋松骨,大汗淋漓,这样蒸一蒸,泡一泡,真可以做到“百病消除”了。

浴池一般隔成三档,称为头池、二池、三池,各池水温有高低之别,主要是用于身上脏污,俗称格子,烫得人汗直流,舒服。身子受不了的人少泡一下,坐在池子边搓格子那个要在池子里用肥皂,必会遭人骂。池子里也有澡堂工帮你搓背,那是要收费的。如果泡一次不过瘾,也可以再泡,泡多少次没有人说你。泡够了,再出外间打肥皂冲淋浴,这个澡就差不多洗好了。

旧时的浴室不像现在在大池内洗完后,可在大池外的凉池内用热水喷头冲洗一下,而是在凉池内放上一只盛满热水的大缸,里面放着几只木瓢,洗出来后就用木瓢舀水冲洗一下头脸及身子。澡堂里的伙计则不停地用皮管子把水源源不断放进缸中。当然这是很原始了,但也不失一种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浴室的“水文化”了。

出来你再披浴巾回你的位置,澡堂工递来热毛巾擦脸擦胸;递来干毛巾擦脚。不需要别的服务稍坐一会儿要穿衣服,澡堂工把你衣服叉下来,你穿好走人,也来个前客让后客。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家家户户自有洗澡设备,几乎不再用上澡堂了,武汉的一些浴池相继关门停业。但那样的一段冬天上澡堂洗澡的生活经历,还是值得回忆的。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