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中史话 ▏西学东渐的博学 1889年—1912年

 人文武汉 2021-05-15

浩浩长江之侧,汩汩汉水之滨,有一所美丽的百年名校,她以其优秀的历史文化饮誉江城,以其先进的理念文化辐射荆楚,以其鲜明的特色文化影响华夏,她就是湖北省示范高中——武汉四中。

四中的前身是博学书院 Griffith John Middle School ),在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创办,其英文校名为杨格非学院(Griffith  John  College)。她是全国最早的学校之一,与北京大学同时诞生;从博学书院(1899年—1928年)到博学中学(1928年—1952年),再到武汉四中,她跨越了三个世纪,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涵蕴了质朴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杨格非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的签定,增开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陆传教。受其刺激,在华开办的教会学校急剧增长;就武汉而言,1871年创设第一所文华书院(美国圣公会、武昌) ;随后,相继创办了博文中学 (英国循道会、武昌)和博学书院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汉口 

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摧生了张之洞等一批有作为的洋务派。张之洞督鄂18年间,大力推行“湖北新政”,把武汉推到了中国近代化的前沿,为博学书院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生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温床。

博学书院的诞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中体西用”的结果;自她诞生起,就直接同近代文明接轨,深受近代科学、理性和人文思想的洗礼;她的兴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博学便成为国运兴替的一个符号、一种记忆。

博学书院最早的旧址是在汉口后花楼居巷(今花楼街交通巷),第一届院长是马辅仁牧师(英国牛津大学毕业),从1899年至1928年,共计六届校长全部由英国人担任,学位之高、能力之强、管理之善,可圈可点。学校刚创办时,只有小学和中学两部,学生很少;后来增设了师范和大学预科,才使生源增多,校舍渐显促狭。

博学书院张公堤

为解决难题,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伦敦会借杨格非牧师来华传教五十周年纪念之机,萌生了募建新校舍的想法。马辅仁牧师用伦敦会牧师李家兴捐资的一千八百串钱,在汉口韩家墩处(当时名为“汉皋”的地方),购买了李姓土地二百余亩,作为新校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博学书院由汉口花楼街迁至新址,即武汉四中现址—--汉口解放大道347号。

当时的博学,是座典型的花园式教会学校,气势非凡,在全国数屈一指。古老的校门正对张公堤,西式教学大楼中耸立着古朴的钟楼,悠扬的钟声响彻周边农村。牌楼式的校门,四角飞檐,红墙黄瓦,被半堵围墙环抱,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伫立门首,东郊风光,尽收眼底;黄昏后,更显出郊野校园的幽深、宁静。

大门通向总堂,相距二百余米,高杨夹道、葱郁茂密,形成一道绿色长廊。长廊两旁,平铺着三个足球场,球场上绿草如茵,置身其间,深感人与自然的融合。博学新园,主次分明,她以总堂钟楼为主轴,其右 ,乒乓室、图书室、尖塔耸天的教堂及三幢西式住宅洋房一字排开;其左,健身房、网球场、过道楼房毗连相依。背后是游泳池、发电房和汲水楼。

学校后半部为教员住宅,建有花圃凉亭,校园后方小桥跨涧、面向广褒田畴,贯通它们的水渠和池塘,环绕校园的东北西三方,彰显着人文主义的格调,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博学书院袭用英国学校体制,与香港大学接轨,设有大学、中学、师范、经学四部,学制为普通科和正科两个阶段。普通科为6年中等教育,经过考试每年只取第一名免费送往香港大学学习;除中国文史课外,一律用英语教学。师范则培养小学教员,用华语授课三年;附设译学馆,教授神学及中外历史等课程。

博学书院自创办始,就提倡严谨的教学理念,用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在课程设计上,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宗教课,学习《圣经》、参加宗教仪式,体现出书院的宗教特色和传教士在华办学的初衷。

第二是传统的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是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结盟的体现。

第三是近代的科学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特别是英语,份量很重,到高年级已可用英语来进行教学。单从这点上讲,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因为教会学校是在中国最早传授近代科学知识的,它培养出来的人,远胜过封建学塾培养的旧式文人,同时也为中国新式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借鉴。

博学时代保留下来的建筑有两个,一是钟楼,再是魏氏纪念堂。魏氏即魏廉森牧师,他与杨格非牧师同时到汉口创立基督教“伦敦会”,但仅过二年,魏氏因病去世,享年34岁。为此,魏氏遗族捐款在博学书院内建筑教堂以志纪念。现今,这两个精美的西洋建筑,已成为武汉市一级文物而受到保护。

  博学书院的办学特色除宗教、英语、科学外,再就是体育,特别是足球。1901年博学书院与文华书院、博文中学,三校间进行了校级足球赛,这可是武汉地区的第一场足球赛事,由此拉开了武汉地区足球运动的序幕。

毫不夸张地说,博学的创办是荆楚大地开启民智的重要一步,是黑暗中的一支烛光,是中国新文明的又一次蹒跚起步。试想,在那个举国盛行科举八股的年代,她“勤朴博学”为校训,以其“重理算、授生化、近自然、习英文、强体魄”的教育理念,堪称引领教育风气之先河。

特别是让书院的创办者始料不及的是,从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博学学子,大多走向了与其目的绝然不同的道路。他们强烈要求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摆脱列强的欺压、蹂躏,客观上为武汉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起到了孵化作用。

四中校史陈宗旺老师执笔,多位老师参入写作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初 汉口花楼街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