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的病理状态

 中医知识圈 2021-05-15

正如上文所述卫气之功,在于其循行之用,故当卫气升降出入失序,不能正常发挥其功用时,皆可究卫气之过,此时治在调卫。由于“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故卫气广布内外,其病,外为经络之气病,内则影响脏腑之气,关乎一身之气病。

故可立足于经络中循行脉外之卫气,探讨其病理状态。经络内属脏腑,外连皮脉肉筋骨,卫气运行其中,逆其性一一不行、不布,则不温、不充、不养而致脏与体病。借《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言:“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即从发病的角度而论,同一时下卫气在其位,发挥其用则为正;卫气非在其位,则致病而称邪。从人整体之卫气敷布而言,若卫气或上下或左右或内外或出入,发生偏移,皆为逆其性而行,偏聚者为实,偏离者为虚,而发虚实之病,这种以卫气为研究对象的病理状态,本文以“卫气倾移”概之。倾,趋向、倾移,即有一定趋向的偏移。故调卫关键在于调其倾移偏颇,只要纠其偏,复其位,循行敷布正常,则其功可复,而病自愈。

卫气入脉为营,出脉为卫,卫气出入失常,可影响营;营气出入失常,亦可影响卫。故卫气倾移,多包含营气倾移,此时可称“营卫倾移”。营卫常相互为病,共主经络之病。“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经络中循行的气血即营卫,以营卫升降出入之偏,以释虚实之病。故可以“营卫倾移”概括经络气血百病之机。

然卫气偏动偏外散,营偏静偏内守,故卫气逆行之势,较营气更易。因而《内经》对一些疾病的病理解释,常以脉外之卫气循行失常言其病机,而不论营气的失常,这种病理状态常称之为卫气逆行。

可以营卫倾移与卫气逆行两种病理状态,共释经络之病。营卫调则和,卫气顺则治。实则泻,虚则补,以调营卫倾移之势,以顺卫气之性,“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灵枢·刺节真邪》)

1营卫倾移

经络中的营卫之气偏行,则称营卫倾移。营卫以循行为用,循行有其体,循行有其位。故以倾移之体名之,则称气血以并,即气血之相并;以所倾移部位名之,则称阴阳相倾;而倾移最终造成的病理状态,则为虚实。其内容主要载于《素问·调经论》,故以此篇经文为主,并结合它篇相关经文,以释营卫倾移。

(1)气血以并

营卫倾移,即经络中气血的循行出现偏聚,以经络中倾移之体为名,则为“气血以并”,如《素问·调经论》载:“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气的分布发生紊乱,血亦出现逆行,经络中的气血不守其位,气、血或气血偏聚一处,而生虚实。故以偏聚之体分可为气并、血并、气与血并。并,偏盛、偏聚之意。

气并血虚,指经络中某处气偏聚,则此处血相对不足。血并气虚,指经络中某处血偏聚则此处气相对不足。即如经文中所载:“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并以气病血虚与血并气虚共释病理,如“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即肢体局部气并血虚发为不仁,血并气虚发为不用。

气与血并,指经络中气血偏聚一处,相倾之处为实,相离之处则为虚。“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邪气由络传入经,与血气相合,则脉之内外坚大充满,称实。“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气血皆逆行于上,上实下虚,发为大厥。再如营卫久留于下,不荣于上,上虚则致善忘。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故《内经》多以气血偏聚以释疾病病理。

(2)阴阳相倾

“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血气的偏聚,导致阴阳之气血异位,内外、上下、左右,故以营卫倾移的部位言,皆可以“阴阳相倾”概之。经文中有关于五脏脉之气血阴阳相倾的描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为灵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乱而喜忘。”血偏聚于属阴的五脏,气偏聚属阳的六腑,则发惊狂;若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气偏聚在属阴的体内,则外凉而内热;血并于上,则抑心而烦惋,而气自并下,则火动于肝,故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精神涣散而喜忘。

由此可知,在调营卫倾移之虚实时,以所调倾移之体分,则当“取血于营,取气于卫”  (《素问·调经论》);以所调倾移部位分,则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共复营卫之常。

2卫气逆行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素问·痹论》),逆卫气之性则致病,从卫气之性则病愈。卫气之功在行、在布,若逆其性而使其不行、不布,则为“逆”。卫气逆行,则百病由生。据《内经》中相关经文所述,将卫气逆行,分为卫气升降失常与出入失常两类。

(1)卫气升降失常

卫气升降失常的形式,据《内经》所载,主要有逆乱、留止、逆向而行三种形式。

卫气偏散行部分,散行无序致“五乱”,如《灵枢·五乱》载:“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卫气乱于心肺肠胃头与四肢,即全身上下所布之卫气皆乱。后以“导气”之法治其乱,“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命曰治乱也。”此非有余不足所致疾病,主要取所病脏腑、部位对应经脉荣俞以调气,“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杆,不知,取足太阳荣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俞。”

卫气留而不行而致胸腹满病,如《灵枢·卫气失常》所载:“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卫气积于胸中者,取之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腹中者,取之下,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病在上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下,顺势而治,以复卫气之常。

卫气有随经而行的部分,当其逆向而行则生胀病。如《灵枢·胀论》云:“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与营气伴行的卫气,逆行经脉发为脉胀,后循分间至皮肤则为肤胀。厥气从下而逆,营卫留止不行,寒邪上行,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因寒而致营卫留止,逆行致胀,此时当泻气外出,则经脉中逆气可平,“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卫气逆则病,或行乱、或留止、或逆行,其病多变,而其法万千,当顺卫气之性而治。

(2)卫气出入失常

卫气出入失常,主要包括卫气出入体表失常导致体温调节失常与汗液排泄失常;卫气昼不出阳,夜不入阴,则致睡眠节律失常。

(a)卫气出入体表失常

卫气司腠理之开阖,正常情况下,卫气会随着人体的需要而开阖腠理,进而出入体表,调节体温,控制排汗。因或生于内或生于外之邪而致卫气司开阖功能失常,当出不得出,而致寒热病、排汗失常之证及相关皮肤病变。

卫气出入体表失常,可发为寒热。如表证之恶寒发热,皆与卫气有关,“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寒气外束肌表,卫气不能敷布、温煦体表而致表寒。同时,卫气本应出入体表,沟通内外,当腠理因寒而闭塞不开,卫气不得泄,郁在肌表,化而为热,则为外热。

卫气出入失常,腠理开合失司,可见排汗失常。如卫气外散,出表太过可致漏泄,《灵枢·营卫生会》载:“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则开发腠理,卫气见开而出,不循常道,而汗出如漏。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阳盛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为邪实于表卫气郁闭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汗出偏沮”则是卫气偏阻,不得布表或出入体表而致的偏身无汗。

汗出遇邪,致卫气出入失常可见相关皮肤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出见湿,乃生痤。””汗方出,玄府开,遇湿阻遏于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痱,暑疹。再如“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名曰痤。痤疿、皶等皮肤有形之病形成的同时,必定影响此处卫气的出入,而多有体表局部温度的改变。

总之,卫气出入体表内外失常,可影响体温、排汗等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而致寒热病、“漏泄”、少汗、无汗、偏身汗出等排汗失常病,甚至部分病位相对表浅的皮肤病。其治在于调卫,虚则补,实则泻,以复卫气出入体表之常,则病可愈。

(b)卫气昼出阳,夜入阴失常

卫气昼出阳、夜入阴的节律直接关系到人的寤寐。昼不出阳,则卫气不能及时布于表,多见“昼不精”、多寐、嗜睡等阳气不振之症;夜不入阴,则卫气不能及时入于内,易有“夜不瞑”、少眠、不寐等阳气偏亢的表现。因此,恢复卫气昼夜出阳入阴的节律是调治睡眠失常相关疾病的关键。

《内经》中记载了影响卫气出阳入阴失常的生理因素,如年龄所决定的肌肉滑涩,与人的肠胃小大、皮肤燥湿等因素。《灵枢·营卫生会》中载,老人肌肉枯,气道涩,影响卫气昼夜循行规律,则昼不精,夜不瞑。再如《灵枢·大惑论》载:“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人之肠胃大、皮肤湿,卫气之行远而迟滞,故卫气久留于阴,人欲瞑而多卧。

影响卫气出阳入阴的病理因素,以内外分,则为脏腑病因素与经络病因素。经脉病变,如《素问·厥论》所载“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阳明经厥与太阴经厥而有不得卧。再脾经所生病亦可见不能卧,如“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不能卧。”(《灵枢·经脉论》)

由脏腑病致睡眠失常,如“脾胀者,善,四肢烦愧,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灵枢·胀论》);脾热病可见“善惊,卧不能起”(《灵枢·热病》)。《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即有邪客于脏腑,影响卫气出阳入阴而致目不瞑。《素问·病能论》亦有:“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凡五脏有伤,皆能使人卧不安。

再如《素问·逆调论》载,阳明胃脉也,其气应下行。然“胃不和”致阳明经逆,使阳明经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此为腑病及经而致经脉之气逆行,卫气为经络之气,经络之气病,必影响卫气之出入,且胃为六腑之长,其脉多气多血,其经病则对卫气循行影响最大,故易致“卧不安”。

另外,误治损伤,亦可致卫气逆乱,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秋刺夏分,病不己,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其实质亦是人之有脏腑病或经络病,多影响卫气出阳入阴节律而致不能眠。

无论是经络病或脏腑病,皆会导致卫气出阳入阴失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阳跷盛则瞋目;卫气留于阴则阴气满,阴气满则阴跷盛,阴跷盛则目瞑。

由此可知,人之寤寐是由卫气留于阴或阳,而致阴跷或阳跷脉盛所决定。脏腑经络之气影响卫气出入阴阳,使阴阳跷脉有盛衰之变,而影响人之寤寐。故临床上,治疗寤寐失常相关疾病,并无专方,辨证施治即可。

卫气出入失常,以人与外界而言,则为出表入里失常;以人身之内外言,则为出阳入阴失常。言卫气出入失常,其病则必及营,只是经文中描述的角度不同,因营卫本为一气,据其用以内外别之,故立于外则言卫气病,立于内则可言营气病,立于一气,则为营卫不和而为病。所谓卫气司汗孔之开阖,实则营卫共司之,营气荣发于脉外则主开,卫气收敛于脉内则主阖。如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寒伤营,风伤卫”,营气之性偏敛,寒纵其性,使其凝敛太过,而汗孔不开,故麻黄汤中用麻黄配桂枝以增发散之力,营气荣发正常则卫气可布表而汗孔开;卫气之性偏散,风纵其性,使其外散太过,而汗孔不闭,故桂枝汤中用芍药收敛,卫气内收之性正常,则汗孔可闭。故治表证多言调和营卫。而卫气之出阳入阴,是由营卫昼夜有节律的聚散所致,白昼营气荣发于外则卫气广布于脉外而在经之分间,入夜,卫气多内收偏聚脉中以营脏腑。故无论经病或脏腑病,皆会影响营卫聚散的自然节律,因此,亦言调和营卫以治寤寐失常。

卫气升降出入失常,即卫气逆行,是从人的局部卫气气机变化而言病机;而营卫倾移,是多以人的整体营卫气机变化而论病理状态。《内经》中以卫气的两种病理状态,共同来解释脏腑经络之百病。而营卫不和,是后世医家从营卫之间关系而论疾病的病理状态。因此,对于疾病的病机,应根据疾病的发生特点而论,若以人体整体气血偏颇之势论,则多言营卫倾移;若以局部卫气病为主,则多言卫气逆行;若强调营卫互化失常,则多言营卫不和。然三者广义之概念,亦相互包含,皆为卫气升降出入之倾移,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病之所发,皆由气血之偏颇、营卫之偏行而见之;由卫气循行失序、逆行而为之;由营卫不和、聚散失常而致之。故调营卫之倾移,顺卫气之性,调和营卫,以治百病,故有“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灵枢·禁服》)之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