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的分布

 武鸣小老头 2021-05-15

卫气因时之不同,而在身所布之处不同。但其所出之处、所行途径、方向、方式、道路是相对固定的。

图片 

1卫气之所出

由于经文自古流传版本不同,因而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出现了两种记载,一是“卫出于上焦”;二是“卫出于下焦”。因此,后世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争论颇多。又因对“出”字含义理解不同,而产生多种观点。流传版本真伪难断,但可从“出”字之意入手,并联系它篇相关经文以探究卫气循行之所出。

《说文》载:“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出,是一种动作,由下向上外达之意。卫出某焦,即卫气从某焦向上循行而布于表,如草木破土而出,显达于外。可见,“出”可以理解为“出发”、“开始”之意。卫气之名以功能而命之,即只有功能发生之时才可谓之“卫”。卫,围绕、保卫之意,只有强调此气开始循行、保卫人体时才可言“卫”。那么卫是从上焦还是下焦出发,开始循行的呢?

据古文献,如《灵枢集注》、《中藏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均载有“卫出于上焦”。再据《灵枢·营卫生会》载:“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常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曹东义认为“上焦”应是略语,是上焦所出的“卫气”,因为只有卫气可以“出”“并”“贯”“布”“走”“循”“还”“上”“下”。且“常行于阳二十五度”,只有卫气循行特点符合经文之意。篇中后文所言“漏泄”,描述的也是卫气失常的病理表现。

再据它篇相关论述,亦可知卫出于上焦。如《灵枢·平人绝谷》载:“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痈疽》中亦有“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胰理”。多篇经文中所描述气的特性与卫气镖疾滑利,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特点一致。据此可知上焦开发、所出、所泄之气均为卫气。

在病理上,肺卫相关,据《素问·调经论》所言,上焦不通,皮肤密,腠理闭,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可致外热,可知上焦肺与卫气在生理病理关系密切,故有“肺卫”之称,临床常以麻黄汤,桂枝汤宣肺解表之法,以除恶寒、发热之症;而对于虚人外感情况,常补肺以实卫,如玉屏风散,即通过补肺气,加强肺气宣发功能,使卫气更好的布于体表而固护肌表,进而认为“卫出于上焦”。

而张介宾据《灵枢·卫气行》篇中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规律,认为“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肌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然张介宾所言是指卫气昼夜循行交接之时,出于体表或入于体内的交通枢纽,非卫气产生之初,发挥作用之时的起点。这与《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言“卫出于上焦”无关。

如前文所言,卫气从上焦出发的那一刻起,开始循行、温养、护卫周身。即卫气的循行起点在上焦,只有开始循行之时才可言卫。“出”为起点、出发之意,不能理解为“生成”、“化源”或“相关”。因卫为用,其体可言源于中焦,而其用只在功能发挥之时,即从上焦出发,循行之始才可言“卫”。由此可知,“卫出于上焦”是可信的。这样,卫出上焦,营出中焦,营卫二者发于手足太阴,亦与太阴为开,其气主升主出之意相合。

卫气循行的途径、方向、方式、道路

气有升降出入,一气分阴阳,偏收偏入行在脉中者为营,偏散偏出行在脉外者为卫。营气偏凝敛偏内,故其循行途径及方向相对固定,而卫气因其易受天时影响,而有聚散出入之变,其循行途径、方向、方式、道路皆随之而变。故对卫气循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必须结合其时而论。

(1)卫气循行的途径及方向

《内经》中主要记述了卫气循行之始及昼夜循行时升降出入的途径与方向。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所示,卫气出上焦,先并咽以上、贯隔、布胸中,后走腋循太阴之分,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与营俱行,即按十二经脉灌注次序循行的路线。

再如《灵枢·卫气行》中所述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节律,可知卫气昼出于目,散行下足太阳、足少阳,至足;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手少阳,至手;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领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足;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开始阴经的循行。即卫气白昼主要偏行体表的阳经,从头散行至手足四末。至手者,或散失于体外,或与营气会于阴阳经的孙络中。至足者,多回行至阴分。入夜卫气收敛之性较强,偏似营之性,从足少阴注肾心肺肝脾,开始五脏内部的循环。

即卫气白昼从目散行循阳经从头至手足,后入阴分至目,再重复循行二十五周;入夜,从少阴经分间,依次按肾心肺肝脾顺序循行二十五周。此即为昼夜循行的途径。而当昼从四末回还出现问题时,卫气便开启它偏内的循环途径。

遇邪风、逢大寒,四末之气交通之道闭塞,卫气开启径路,以循行周身。如《灵枢·动输》载:“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大络不通,卫气则从径路即四街回还。何谓四街?既然是气之“径路”定比四末气之大络要大,且不在四末。据《灵枢·卫气》载:“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正常卫气充身,熏于育膜,散于胸腹,有其所行止之处。行于头的气止于脑;行于胸中的,止于前胸与背愉;行于腹中的,止于背愉与冲脉在脐的左右动脉;行在胫部的,止于气街(足阳明气街穴)、承山穴及足踩上下等处。即通常情况下,此四个气街,是卫气行于胸腹头胫的尽头。只有当四末气道闭塞时,“四街”一一气之径路通。开启白昼相对较偏内的头、胸、腹、胫范围内的循环,似舍卒保帅之举。

即正常情况下,卫气在四末出入与营气相会,循行表里,阴阳相贯。而当四末因寒闭阻不通时,则头、胸、腹、胫的气街开而进行相对偏于内的循坏。这样解释了,人在四肢厥冷,气道闭塞之时,人气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循环,发挥其生理功能,保证脏腑等重要部位的营养供给以维持人主要的生理活动。

因此,《内经》主要描述了卫气三种主要的循行途径。一是卫气循行之始,与营携行,按十二经脉灌注顺序而行;二是昼夜循行途径,昼从头散行至手足,又从足入阴分至目,如此循行在身25周,至夜,从足少阴注肾心肺肝脾,依次循行脏25周。三是当寒邪闭阻四末,通常的回环路径不通时,卫气开启了头、胸、腹、胫相对在内的循行。

(2)卫气循行的方式

卫气的循行方式主要有两种,有与营随行的部分,亦有因其剽悍之性而独行的部分。

(a)营卫伴行

营卫相伴而行,是由于卫气与营气有阴阳关系,受营气影响,如《灵枢·胀论》载:“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卫在脉外,沿营所行之途径,与营同向而循环运行二十八脉,终而复始,莫知其止。《灵枢·动输》所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亦是言营卫二气相随俱行于二十八脉内外,循环往复,无有终止。

(b)卫气散行

卫气不循经而散行弥漫于内外。如《灵枢·卫气》载:“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卫气剽悍不循经行,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素问·疟论》),见开而出,使卫气可出入体表内外。

两种循行方式,皆由卫气聚散程度而定,偏聚则多与营随行,偏散则自行往来。由此卫气内可溉脏腑,外可濡腠理,囊括周身。

(3)卫气循行的道路

卫气在循行的过程中有其专用的道路,如《灵枢·胀论》载:“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即通常情况下,卫气行于脉外的分肉之间。再据《灵枢·大惑论》中有解释人多卧的原因,为人肠胃大而皮肤湿,分肉不解,导致卫气留久、行迟,亦提示卫气行于皮肤分肉间。

何为分肉?冉维正认为分肉在古代解剖学中,当是处于皮肤腠理与脉之间。脉外有肉的分布,或者形象的说是血脉被分肉包裹。《内经》中“分肉”与“肌肉”可以互指。如《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言肌肉滑枯影响了气道通涩,说明卫气所行在肌肉之间。《素问·气穴论》载:“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素问·五脏生成》载:“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肉与肉大会则为谷,小会则为溪,溪谷正是分肉之间,皆为卫气所行之道,所留之穴。

然卫气不只行于分肉之间,如《素问·痹论》所载:“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可知,卫气昼行阳,多循行在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亦弥散于肓膜、胸腹即人体内外皆有卫气的分布,其所行之道在各组织的间隙、空腔中,但皆为脉外。

若将分间的概念按狭义与广义来分,则狭义的分间为指肌肉与肌肉的间隙,即“肉之大会、肉之小会”的肌肉结合部;广义的分间则应包括肌肉与骨骼、血管、皮肤等有形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

综上,卫气通常所行之道,在脉外,行于分间。然在营卫交会之处一一孙络,卫气可行脉中。如《素问·气穴论》载:“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如《灵枢·动输》载:“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乃阴阳诸经所会,营卫二气之大络。即卫气可在营卫交会之处,入于脉中。络脉乃最细小的血脉,此处营卫交合沟通最为频繁。又如《灵枢·经脉》载:“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己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可见,饮酒情况下,卫气剽悍,先行于皮肤中表浅的络脉,使其先盛,后营气逐渐充满经脉,经络之脉皆盛。即卫气在特殊的情况下,亦可入于脉中,但按卫气严格的定义来讲,入脉中时则应称营。然营卫本属一气,随出随入,卫入脉则称营,营出脉则称卫,而络脉多为二者沟通交会重要之地。

总之,无论脉中脉外,卫气皆行于经络之中,如《灵枢·卫气行》及《灵枢·营气》中所述营卫循行于经,即营卫均行于经络之中,唯有脉之内外之别。有二者交会之时常在夜,交会之地常在络。

正如张维波所说,经络是分级概念,与分肉结合使用,则有“经分”、“络分”、“孙分”、“分腠”等概念,此皆为经络中卫气所行的通道。以“经分”为例,将分布于经脉路线的分肉结构命名为“经分”,它包括肌肉与肌肉、肌肉与皮肤之间的组织间隙,是卫气主要的运行的道路。即可将经络的解剖结构主要分为两类,一为血脉,二为分肉之间。《内经》中多有“分肉之间”、“分肉间”、“分间”和“分”的不同称谓出现,其出现的频次比血脉的频次还高。分肉既是卫气运行通道,亦是针刺取气的部位。

由上可知,卫气正是行于经络之中,血脉之外的气。经络中的分间正是卫气循行的通道。若将经络认为是描述人体纵横小大的分级概念,则人体组织结构筋、脉、肉、皮、骨等及循行的气血皆可以经络来统一。故经络为相对独立于脏腑系统之外的另一描述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其以筋脉肉骨皮为体,以循行的气血沟通外内为用,主要用来解释用针贬等外用手段以外治外,以外治内的调病之理。故以经络为核心的系统中,经络为分级概括,其内涵覆盖了整个人体结构。其中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在血脉、分肉,经络中循行不息的气血则为营卫。

图片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候冠群,《内经》卫气理论研究。编辑/大熊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125737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