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之祸与福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动态的,事物总是在变化

 青山共风雨 2021-05-15

    老子认为,世界是动态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事物总是向它自己的方向变化。许多辩证的关系,如动、高、长、祸等,都是他所说的。灾祸是贯穿人一生的一对概念,灾祸的转化过程是人生命的整个过程。所以,命运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内在和谐运动状态。

    在老子看来,幸运和不幸之间是辩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岂不知其极?这就是正气的作用!正大光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之迷,其日固久。《道德经》其意旨在于祸与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福正是福的依靠,福是祸的隐喻。有谁能说清楚祸福发展到何种限度才会转变成反面呢?根本不可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准确而正确的回答。正常化可以变成反常化,正常化也可以变成坏事。如何认识祸与福这一辩证关系,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在当下是祸还是福,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个因素中往往隐藏着另一个因素,祸福两方面都可以转化。老子又说了一句话:「祸福无门,只有人能叫。」相信祸福虽不可预知,但可以靠人的努力来转化和维系,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较为平静的心境,达到一种坦率而和谐的命运状态。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老子的思想里运动着。对人类行为来说,“无为”不等于没有行动,而是顺应自然;“不争”也不等于没有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质,是一种如水般的运动。人们通过各种行为使自己内心得到满足,然后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人以动态的行为来满足自己,从而获得幸福。道家认为命运是一个运动过程,他在运动中把握着命运,从而使命运在生命运动中得以延续。

    道家不否认人的需要与欲望,认为人的需要与欲望并非必然,人产生正常的需要与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是祸患之源。《老子》曰:罪大于可欲,祸大于不满足,罪大于欲得。所以知足的人,往往是知足的人。有罪不如无罪,有罪不如无满足,有罪不如无满足,有罪不如无满足,这样,懂得了满足而感到满足,才能常处于一种知足常乐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