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班路震旦博物院&圆明园路亚洲文会大楼

 乔茗星 2021-05-15

但凡高架从重庆南路过,有栋大厦楼顶漂亮的ARTDECO总会吸引眼球。

昔日有着亚洲大英博物馆美称的震旦博物院原名徐家汇博物院。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868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创建于徐家汇天主堂今蒲西路220号旁。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每日午后准人参观不收门票。入门后如投名片,即有人招待导观。

民国19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23号,震旦大学旁建造新式楼房作为新院舍。落成后,徐家汇博物院藏品全部迁入新址,改属震旦大学管理,遂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由莱纳德和福萨雷的上海法国建筑设计公司设计。

博物院藏品大多系修道院院长在华北采集的生物标本, 同时征集中国文物。韩伯禄、柏永年等在长江流域各省采集的珍奇标本,贮藏中国所产植物标本十分丰富,有“远东第一”之称。院内设生物研究部和古物部,有自然标本及中国文物两大陈列室。自然标本展出动物、植物、矿石、昆虫等标本;中国文物展出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钱币等、鸦片烟枪和女子绣花小脚鞋等。

大楼的其余部分也物尽其用,生物研究部、社友实验室、图书馆,还有研究设备和标本收藏品室等。容纳了3500多件文物以及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标本建成的古物部等有“亚洲的大英博物馆”之美称。

1933年博物院正式开放,普通观众每星期除周二外的各下午均可购票参观。博物馆建制十分完善,研究和出版项目,经常拿出标本中有特色者分寄世界各地供专家学者研究。由于业务工作很出色,每年来此开展研究的各国科学家很多。

1935年中国古文物展览馆和动物展览馆开张。早期免费参观,后期凭票入场,票价法币2角。

建国后停止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合并,建立上海自然博物馆

原建筑曾经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使用,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PS:亚洲文会大楼

1871年,英租界当局在租界拨出一块地给该会,又在租界当局和外侨社会的资助下,耗资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今虎丘路5号建了一座会所。

1874年2月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收集有关中国的自然标本和文物艺术品成为它的主要方向。

1886年租界当局将上圆明园路改名为博物院路。当时圆明园路有上下之分,沿黄浦江由西向东分别命名为上圆明园路与下圆明园路。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藏书,其中西文书籍有15000余册。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语言、科学、艺术等。还有年代久远的杂志、报纸和文献资料,如《上海工部局年报》、《北华捷报》、《博医会报》等。

193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公和洋行设计,装饰艺术主义派风格。第2年会所落成,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正方形立面竖向构图,正面向西入口为券门,两侧对称按八卦窗,一对石狮分立左右。

二层为石质栏杆。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

1933年工部局总董贝尔进行重新开张的揭幕典礼。亚洲文会大楼原来的5号门牌改为20号。新会所有演讲厅、图书馆、博物院、美术馆。五楼为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社借用,它曾是19、20世纪中西建筑及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半个多世纪中亚洲文会大楼与当时国际上一些重要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都建立了藏品和业务合作关系,成为当时最大的东方学术研究中心。

1952年停止对外接待后,其中的二万多件自然标本、六七千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藏品,为日后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贡献了原初的典藏。

16000多册中西文藏书并入徐家汇藏书楼,为后来的上海图书馆贡献了值得称道的馆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