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高古之器,每不为国人所重。故早期出土高古重器,不少已流往海外,今虽不乏雅好高古之士,然较之明清彩瓷,仍犹天悬地殊。此并非厚此薄彼之语,然近世花巧之物,终不耐看,所谓「色是有涯淡无涯也」。同好间每念及此,常唏嘘不已。现借《半壁楼》一角,介绍一件汉代重器――加彩陶骑射纹葫芦瓶﹙图1﹚。 图1加彩陶绘骑射纹葫芦瓶及瓶底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高:53.5公分 静斋 曾藏 瓶呈葫芦状,撇口,细颈,上腹小,下腹大,中间束腰,平底。泥质灰陶,胎质匀细,红、白、黑三色彩绘纹饰。器口及上、下腹各以红、白双色弦纹相隔开。上腹颈部绘一周三角几何纹,下腹左右分贴饰一衔环兽铺首,上以红、白二色绘兽面,狰狞可怖﹙图2﹚。器腹以黑线绘一女子盘坐于一奔驰中的马上,女子四肢躯干仅以抽象而近乎夸张的椭圆形线条表示,上半身两臂呈弯弓满弦作发射状;另一侧绘一猎犬﹙天狗?﹚撒腿飞奔,尾部翘至极高。全器纹饰以外空白处满绘旋涡状云气纹,云纹奔放自然,线条粗壮卷曲,图案波动,色彩层次感强。人、畜以近乎动漫的手法表示,呼之欲出,再加上弥漫荡漾于瓶子通身的云气纹,俨然是一幅仙人于宇宙穹苍遨游的写照,应与某一历史神话传说有关。 图2加彩陶葫芦瓶之兽铺首 葫 芦 此瓶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特别是上腹呈盘口壶状,与两汉时期流行的盘口壶相同,颇具特色。葫芦瓶,或说葫芦造型的瓶子,是隋朝以来流行的造型之一,然而两汉及之前的葫芦瓶却甚为罕见﹙图3﹚﹙著者按:据介绍「葫芦形陶器原始社会出现,瓷葫芦形器创烧于东汉」见故宫博物院董健震『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与道教』原载《中国文物世界》June 2001. No. 190,页26。 图3翅羽纹彩陶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2.5公分 1974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 原载《中国文物精华大全》陶瓷卷 页6,图016 此汉加彩陶葫芦瓶无疑可补古陶史之空白。葫芦既可食用又可用作容器的功利意义,与原始先民的生活有着利害关系。其茎蔓延绵,瓜瓞丰硕,饱满多子的感性特征,很容易与人类繁衍生命的观念关联,成为生命或生殖力的寓体和象征。葫芦又谐音「福禄」,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吉祥物。曾用作祭祀,《通考》曰:「周之始﹙祭﹚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报本返始也。」它同时又是道家的法器,据汉代河南汝县人费长房曾记载,他遇一擅长方术之老者悬葫芦于市,扬言葫芦中别有乾坤,乃一壶天。费长房飞身入内,果有洞天福地大世界﹙《后汉书‧方术‧费长房传》﹚。从此道家即把仙人居所附会于葫芦,把理想的仙境称为「壶天」。由于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统治者崇信道教、巫术和原始神话传说,一种宿命论支配着他们的精神。在汉初,谶纬之学极盛,预言和卜筮的解释,是当时所谓学者和方士们的惯技。由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而生出了厌胜、祈祷、巫蛊、祥瑞等等,于是辟谷、炼丹、服食、求神仙、求长生,想尽了种种方法。「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懮,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即是汉时思想生活的写照。然而,神仙不可见,长生不可得,则流于享乐颓废,任情极欲;在生时极尽肉体的快乐,到死后还希望继续这个快乐。于是厚葬之风盛行,各种各样的陶质明器成批出现在汉墓中,其中加彩陶器即是釉陶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品种。如河南洛阳、密县,山西浑源,河北满城,陕西西安,湖南长沙等地均有彩绘陶器出土。仅洛阳烧沟的汉墓群中出土彩绘陶器就达数百件之多。它们虽只有小型的绘画片断或小品,但与同期墓室壁相比,在艺术表现能力上毫不逊色﹙图4﹚。 图4加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纹陶壶 新莽时期﹙公元9年~23年﹚ 高:48.5公分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原载《文物中国史》秦汉时代,页162 加彩陶器 加彩陶是指烧成后再加以彩绘的陶器品种,有别于那种先上彩绘后再烧制的绘彩陶器,此陶葫芦瓶即属加彩陶器。加彩陶出现得很早,几乎是与绘彩陶器同时出现,如浙江河姆渡文化发现的彩陶,经鉴定研究证明是陶器烧成后施加的漆绘。加彩陶盛行于春秋战国及两汉,止于唐,偶见于辽墓。加彩陶一般施绘于灰陶之上,两色以上的覆彩加绘,色彩对比强烈,较彩陶更直观,丰富而鲜艳;图案既有流畅的曲线,又有刚劲的折线。 由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丧葬制度发生变化,陶制礼器逐渐替代铜质礼器随葬,为陶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战国西汉加彩陶器造型、纹饰多模仿同期青铜器,亦有部份纹饰来自同期漆器。以此葫芦瓶为例,其造型不见于同期青铜器或漆器,应是道家思想影响下而﹙重新﹚出现的造型。上腹所绘几何三角形及下腹两侧所饰衔环兽铺首,无疑移植自青铜器;而主题纹饰的骑射纹、天狗和云气纹,在题材特别是表现手法上,均与同期的漆绘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主题纹饰女子弯弓满弦却无箭,是绘者拟表示所发射者非箭﹙或如弹丸之类﹚,抑或另有所指?再或是纯动作艺术的表达?都值得细细品味。类似动作画面同见于唐开元六年韦项墓石刻线画﹙图5﹚ 图5控弦的孩儿﹙摹本﹚ 唐开元六年 陕西南郊韦项墓石刻线画 原载《古诗文名物新证》 紫禁城出版社 页25,图﹙14-I﹚下。 图6加彩陶绘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 高:45公分 瑞士玫茵堂 藏 原载《Ceramics from the Meiyingtang Collection》 London: Azimuth Editions, 1994. P59, No.69 汉代加彩陶绘骑马纹精品尚有多例﹙图6﹚,可见其皆与汉代其它绘画文物一致,说明以线条作画,到汉代已经确立且基于主要地位,并达到成熟、宛转自如的阶段,其柔和流利、勾勒交错、色彩调谐融浑;且比例匀称,表现出高度的绘画技巧,人物的造型既不呆板又富于个性,表情栩栩如生﹙图7﹚,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刘义庆《世说新语》记顾恺之语﹚。马是汉代雕塑、画像砖等文物上的经典纹饰之一,我们可以想见汉人追求马的美的规范,如小头、细腿、大蹄、饱满状实的颈、胸、臀等。一如此瓶所绘之马,衔勒闭口,四蹄奋张,扎尾上扬,代表了汉人对「飞奔」的理解和概括,皆为汉人总结出来的完美造型﹙图8﹚。 图7加彩陶葫芦瓶之骑射图 笔者供图 图8汉代各种铜奔马式马姿 1、2、3、4、7. 画像砖拓本,四川成都出土; 5. 画像石拓本,河南南阳出土;6.铜奔马俑, 甘肃武威出土;8、12. 画像石拓本,山东嘉祥出土; 9. 画像石拓本,江苏徐州出土;10. 画像石拓本, 山东出土;11. 画像石拓本,陕西绥德出土。 原载《秦汉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页283,图100 望梅止渴 汉代加彩陶器,由于是后加彩而易于脱、损颜色,再加上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多已漫灭不清,而此瓶彩绘大致保存完好,颇为难得。它保留了汉代深沉雄大的力量感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世言宋元古画千金难求,晋唐不可一见,而此瓶上之汉画又当如何?这种东西时下大多收藏家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可是每当我想起它,就仿佛走进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沉甸甸的历史。该瓶随我经年,置于书架上蒙尘已久,后一美国同窗见后爱不释手,雅兴大发,拟重金求购,吾以其人博雅而非重金逐利之士,终拱手相送,也算是多年来一份情谊的纪念吧!今虽已远走他乡,然有照片可摩挲观赏、神游太虚,物我两忘,不亦乐哉! 享拍全球 享拍全球提供全球拍卖公司资讯,让您拍遍全球。 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