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 关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烦、畏、死

 心明斋 2021-05-16

.此在的含义 :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

此在的在世有两个基本“样式”

(一)烦(烦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状态)

人作为在世之在,首先必须满足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与物打交道,每天忙忙碌碌,必然会烦忙。人与人的交际关系异化,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需烦神,处理不好更烦神,因此与人打交道是一个烦神的过程。

(二)沉沦 
  海德格尔称沉沦是 “此在当下而且多半寓于所烦心的世界”。他认为,沉沦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即“闲谈”、“好奇”和“两可”。

“闲谈”为此在对世界、他人以及本身进行领会,此在通过闲谈虽然达到了对它的世界、他人和它本身的某种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

“好奇”为此在在好奇中已经对各种事物进行了了解,但却没有找到最后的归宿。

“两可”为此在在两可中到处处于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难堪境地。

畏(畏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体验。)

畏不是畏惧,惧怕,因为惧怕有特殊的对象,畏启示着无,万物隐去,剩下此在,体验此在,畏是对自身过去、现在、将来的体验。

畏与惧

畏和惧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讲的怕,惧是小怕,畏是大怕。但两者又有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畏与通常的“惧”不同,因为恐惧是指外界的具体对象对个人形成的威胁在心理上的反映,恐惧总是惧怕的是这个或那个确定的东西,在恐惧中此在陷入一种“惶惶不安”的境地。畏则不然,畏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东西对个人形成的威胁。畏不是畏这个或那个,畏不知道它所畏的是什么,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在本身”,畏比惧更可怕,它浸透了自我的心灵深处而永远无法自解,畏是“存在自身”,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来临而又无法避免的死亡。因此,畏是一种独特的“无规定性”。他这样描述畏的境界:“我们说,在畏中,'这真使人茫然失措’……我们说不出我们对什么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个就这样。万物与我们本身都沉入一种麻木不仁境界。”

死(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产生的源头)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自我存在的时间限制,“存在总是向一个不确定的确定——死亡而奔跑着。它经常处于一种从自身那里迸发出来的危险中。”人的存在就是向死存在,向终了而存在,死是“自我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但是,这种自我存在的实质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觉察到的。虽然人们不会否认人终有一死这一真理,但由于人们沉湎于世俗生活,因此,意识不到真实的自我是向死而在。人们总是把死亡理解为类似道路的终点,它离我尚有一段距离,死还不属于我。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死就是一个深渊,在人生旅途的脚下,随时可能跌落下去。死是确实的,又是不确定的。只有当人经受苦难和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时,人们才会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出来,回到真正的自我。他说:“死亡把个人交付给他自己,”因为“死,只能是自己的死”,谁也不能代替。 
  海德格尔认为,“死”也就是指人们由于终日沉湎于日常琐事,往往不能真正与内在的自我接触,因而,通常并不意识到自我,只有当经历苦难和折磨的时候,特别是面临死亡时,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我的存在。死亡就是非存在、虚无。面临死亡,就是由存在转向非存在。对死亡的恐惧,就是拿存在与非存在作比较,一个人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才能真正把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完全分裂开来,才能突然面对着自我,懂得自己的存在与其他存在根本不同,懂得生与死的根本不同,懂得生、个人存在的意义,因为死亡只能是自己的死亡,谁也不能来代替。因此,只有对死亡的烦恼、畏惧,才能使人醒悟,获得人的个性,成为自我。可见,人们只有在烦恼、畏惧特别是死亡中才能对自己的存在有真正的体验,因而,死亡就成为通向真正的存在的入口处。

结语:(生命的本真状态)

当人从“畏”和“死”当中领悟到自身的存在时,生命才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从沉沦到本真,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去实现。在海德格尔看来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沉沦状态,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真状态,导致生命在岁月中白白流失,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沉沦回到本真,去认识、筹划此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