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脑笔记:学习中最大的骗局

 扫地僧一一 2021-05-17
 这是“逑知大学”的第3篇学习方法 


无脑笔记是一颗看起来像解药的毒药,我们都是自愿吃进去的。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或者你的孩子“越努力成绩增长越不理想”而深感疑惑,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你去深入思考。
 
关于无脑笔记,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这是我的中学课堂日常:
老师在讲第一题的时候,我在做第一题的笔记;
老师在讲第二题的时候,我在做第一题的笔记;
老师在讲第三题的时候,我在做第二题的笔记;
......
 
整个过程下来,尽管我对老师传授的方法没有丝毫理解,但我发自内心地感觉整节课收获满满,脸上漾起各种自信。
 
在大家会齐声骂我傻缺的同时,我想告诉大家:
那种收获满满和充满自信的感觉来得太真实了,也许有人现在还沉浸其中!
 
而这些富含“正能量”的自我认可,只是无脑笔记无情催眠的开始。

事实上,成绩取决于有效的输入和高效的输出,无脑笔记根本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图片

 

 
无脑笔记的本质是什么?
 
一、简单记录
 
简单记录,顾名思义,整个记录的过程更多是调动外部动作,我们不会在大脑层面对所记录的东西进行深度加工。
 
然而,思考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意义编码是长期记忆的必要基础。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无脑笔记的简单记录对于学习和记忆毫无帮助。
 
二、无序堆积
 
我们整学期的笔记是我们对整学期课堂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这是你学完整本书却思考不出到底学了什么内容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你没有欲望去二次翻阅笔记的主要原因。
 
对于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来说,无序是最大的杀手,它能够瞬间抹杀你的检索欲望。

这就比我们将一件件商品丢进杂货铺,当我们需要该商品时,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成功将其找出,而这个寻找的过程简直就是对思维的反复煎熬
 
 三、假性努力

在传统观念中,优美而精致的笔记是判断是否认真听课和努力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应试教育时代最大的悲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笔记上努力迎合,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自己课上记录的完整性,更多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努力,这样如果考差了我们也能告诉自己“但是我已经很努力了”。

从开始到结束,感动的只有我们自己。

图片




什么情况下的笔记,
算是无脑笔记?
 
因为我们是研究学习方法的,所以我们思考的范围仅限学习过程中的笔记,暂时不考虑会议笔记以及其他场合的笔记。
 
一、绝大多数课堂笔记
 
为了保证自己的正常课程进度,同学们会将老师课上提出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每个例题统统抄写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
 
整个过程中,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摘抄下老师的板书,而不会去紧跟老师的思路。

最后,我们得到的只有干巴巴的文字而已。

当我们完成课堂笔记并将其打磨至极致时,我们会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则被我们视为考试坚强的后盾,让我们在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上彻底放松。
 
二、补充笔记
 
由于生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离校而落下某些课程,返回学校后利用同学的笔记补全自己落下的笔记。
 
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同学的笔记复制到自己笔记本上,只为给自己落下的课程作出交代。

在补充笔记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到的只有短暂的自我满足和安全感。
 
 
 
无脑笔记为什么使人沦陷?
 
一、注意力的优先分配
 
由于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支持我们同时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听课、思考、做笔记这三件事情中只能选择其一。
 
当我们选择做笔记,我们就会关闭大脑思考和听课理解的通道。

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心算:124 x 37 = ?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思考:5月27日是星期几?

这个实验只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
1、停止计算,转而思考5月27日的问题。
2、继续计算,暂时屏蔽5月27日的问题。
图片

所以,我们在注意力上为笔记分配优先权,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屏蔽思考和听课的通道,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比作是单核手机。
 
二、大脑的隐藏习惯
   
“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是我们大脑的运行原则。
 
也就是说遇到事情,在没有外界动力的驱使下,我们会本能地挑选最简单的事情来做,不会主动寻求挑战。

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思路理解知识以及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显然要比做笔记难得多,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选择做笔记而不是思考和理解。

相比做笔记,课后抄同学的笔记来得更加简单,这又会使大脑在其中作出选择。
 
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大脑会选择最简单的事情,而在这些事情的完成过程中,我们不会积累任何经验,更不会有一丝实质上的进步。

三、取舍困难
 
当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区分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要的,所以“一网打尽”成为我们学习知识时候的最优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定老师的讲课重点,我们会选择抄下老师的所有板书,以防知识点的遗漏。

这种现象说到底也可以看作我们思维上的懒惰,我们总是在用学习上的勤奋,来掩饰学习方法上的懒惰。
    
四、占有错觉

当我们需要某个知识,我们以笔记的形式将它据为己有,之后又对它置若罔闻。

占有之后你会产生错觉:我们拥有了 = 我们掌握了。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本书,题目叫做《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这是一本讲述原子能科学家兴衰起落的书,里边儿偶尔还会夹杂一些简单的核物理知识。但我心里很清楚,我并不是学习核物理的,我对原子能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买这本书的原因不仅仅是它那吸引人的题目,还因为它里面的知识和故事特别酷。
 
当我收到这本书,我只是草草翻一番目录,就把它放在书架上。

在这之后,我心里有一种错误的自豪感:我拥有了这本书,里面那炫酷的核物理和原子能知识我也掌握了。
 
但是,我只是拥有了它,就像大家收藏夹里收藏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一样,我们真的从中学到东西了吗?

图片

 

 
什么是“有脑笔记”?
 
一、理解为王
    
由于我们的注意力一次只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所以再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知识本身,去剖析知识背后的逻辑。
 
课后,我们可以在回到书本上,将老师的重要思路标记出来。这样最大效率地利用注意力,保证知识的输入效率
 
二、思考代替复制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学习中也在书上做满了笔记,但是为什么他能够在才华上脱颖而出?
 
原因在于这些笔记都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对他人笔记或者知识的简单复制,他做的是将自己当下的思考表达出来。

例如,当他遇到某些句子或者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他会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就好像在和知识进行深入交流,发生新旧知识的碰撞,让自己对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习是思考的残留物,“有脑笔记”是我们当下思考的表达。

和无脑笔记相比,“有脑笔记”的基础在于理解,因为对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产生思考和联想,最后化为文字。

再者,无脑笔记是简单的复制,只是将老师的板书和同学的笔记复制到自己笔记本上而已。
 
三、合理归类

“有脑笔记”不仅仅是自己思考和理解的产物,还是我们回忆知识的主要载体,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为检索提供便利,让知识的结构更加清晰合理。

学习和记录知识的过程就像是超市每天进货的过程,超市必须把当天新进的所有货物按照相关属性摆放至相应区域的相应货架上,方便顾客的寻找和购买。
 
为什么合理归类如此重要?

当你把自己的知识库比作中药店,你愿意把各种中药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还是把它们杂乱无序地放在一个大箱子里?

分类让知识便于检索,以及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而言,分类所产生的合理结构不是为知识套上枷锁,而是让知识变得灵活且拥有更多可能。
 
四、检索练习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认知天性》
 
我们之所以讨厌考试,是因为考试会带来挑战,考试的挑战在于让一个人不断的检索知识,不断地在知识上打上记忆的结,这个过程是痛苦、烧脑的。
 
但是只有经历检索这类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之后,关于记忆痕迹细胞的激活会不断发生,相关神经连接会被不断强化,以此形成长期记忆,提高检索效率。
 
同样,把自己比作中医,考试比作疑难杂症,知识就是你放在上百个抽屉里的中药,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出对症下药的药材和长时间找不出药材真不是一回事。 

图片




写在最后

学习是深度思考,不是简单记录。
 
请不要用学习上的勤奋,来掩饰学习方法上的懒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