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D3全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

 生物学渣 2021-05-17

双特异性抗体(bsAb)顾名思义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同时结合两个靶抗原或结合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该类抗体不仅具备靶向功能,同时可介导某种特殊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实现1+1>2的功效。因而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双抗药物的研发逐年递增,公开bsAb的已多达100多种,而一端靶向CD3的抗体则占据50%左右。(图1)

image.png

图1.全球临床研究中双特异性抗体靶点分布图

(图片来源:Nie, Siwei, et al. "Biology drives the discovery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as innovative therapeutics." Antibody Therapeutics 3.1 (2020): 18-62.)

CD3双抗的另一端主要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类似于B细胞淋巴瘤上的CD20与CD19,乳腺癌上的经典靶点Her2等。基于CD3的双抗可直接将T细胞定向至肿瘤细胞附近,两种细胞接触后,会通过激活T细胞上TCR受体信号通路,触发T细胞杀伤作用,释放颗粒酶与穿孔素、引起肿瘤细胞膜穿孔,导致肿瘤细胞溶胞和凋亡,达到杀伤肿瘤的效果(图2)。

image.png

图2 双特异性抗体作用示意图-以肿瘤治疗为例

(图片来源:Walsh, Gary. "Biopharmaceutical benchmarks 2010." Nature biotechnology 28.9 (2010): 917-924.)

CD3双抗研发的与日俱增,CD3抗体的筛选尤为重要,CD3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也是抗肿瘤的重要因素,若CD3抗体与CD3分子亲和力过强,则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因子风暴;若CD3抗体与CD3分子亲和力较弱,则不能达到招募T细胞至肿瘤细胞的目的。临床前通过在小鼠上的模拟实验,则可提前预判CD3抗体的药效及可能得安全隐患。当前使用人源化小鼠模型进行临床前药物评价,已成为评估肿瘤治疗抗体体内药效的有效工具。

CD3抗体除在肿瘤治疗领域广泛应用,在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排斥,I型糖尿病等领域也不乏药物研究。人类首个获批治疗性抗体Orthoclone OKT3就是针对CD3靶点,其最早被开发用于治疗免疫排斥反应,通过过度活化T细胞触发其凋亡。近年来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的CD3抗体teplizumab(anti-CD3D)表现出各种利好形势,有望获批用于延迟或预防I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CD3分子作为T细胞表面的标志物,是T细胞的共受体,由CD3γ、CD3δ、CD3ε亚基的胞外域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两对异二聚体(CD3γε和 CD3δε)构成,与T细胞受体共同组成TCR/CD3复合体,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信号转导及T细胞发育的调控(图3)。有报道显示CD3γ、CD3δ、CD3ε亚基之间的配对对于T细胞的成熟尤为重要。且针对CD3抗体的结合区域也并不仅局限于某个亚基,目前报道的抗体中既有靶向CD3ε,也有靶向CD3δ。因此通过将人的CD3γ、CD3δ、CD3ε引入小鼠体内,可构建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源化CD3小鼠模型。在人源化CD3小鼠模型上接种肿瘤靶点人源化细胞系,即可用于评价CD3双特异性抗体。

image.png

图3 TCR-CD3复合物结构图

(图片来源:Helsen, Christopher W., et al. "The chimeric TAC receptor co-opts the T cell receptor yielding robust anti-tumor activity without toxic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2018): 1-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