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昵称69290948 2021-05-17

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其最大的区别是评价书法的审美标准不一样。

大众的审美标准有三个

一是能识读。老百姓最爱欣赏自己能认读的书法作品,比如楷书、行书。看这些书法,他们心情愉悦,愿意多看甚至还能说出自己的心理体验,比如这字体硬的很,那字写的太软等。如果你给他欣赏一幅篆书或者草书,由于没有识读性,他们就有排斥心理,不愿意多看,因为欣赏出现了障碍,所以你要他们说出好坏,他们的回答可能是我不懂,或者会出现反感情绪:这疙斗马眼的,云里雾里的,啥玩艺?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理论指导,他们的审美体验都是从个人生活经历中得来的。

二是工整。精工整齐,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中,对事物逐渐形成的欣赏标准。比如说房子:这几排房真齐整,高低大小一模一样,真象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他们同样也把这种审美经验运用到书法上:这字好,纵有行、横有列,每个字象士兵一样,真方整!反过来,你给他们看大小悬殊、东倒西歪、粗头乱服的楷书和行书,就看不惯。因为这种书体超出了他们认为正确的审美范畴。

三是美观。人们认识美,最初是从人的本身开始的。在群聚社会,他们会把体貌面容美丽帅气的人做为美的标准。比如男有潘安,女有西施等。都是历史上公认的帅哥倩女。书法最初的审美也是从人的形象做为依据开始的。如“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如“壮士佩剑”、“妇女纤丽”等。所以老百姓对书法中美的欣赏也停留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认为美的字会这样赞赏:这字秀气。这字带劲。这字飘亮。如果再进一步问:这字为什么秀气、带劲,大部分人就说不上来了。

综上所述,说明大众对书法的审美只停留在自身生活经历和写字的体验感知。他们判断书法好与坏的标准是以字的外在形象为依据的。他们欣赏的是自己能看懂的书法,而没有心理体验、看不懂的书法有可能被他们排斥为另类,认为是傍门左道、狂乱鬼怪。这就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局限性。

书法欣赏的局限性,最终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书法好与坏的混乱认知。最近网络平台上,广大网民对二田楷书的极力热捧,而对沃兴华、王鏞、王冬龄等书法家的作品极力贬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相信大家都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知。

而书法家之所以为书法家,与老百姓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用专业的书法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创作或鉴赏。

这套书法理论体系是从中国文化的高度立论的,也是文化除文学、诗词、绘画之外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汉代杨雄“书为心画”的提出,为论述“心”与“言”、“书”之间的关系:“…弥论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意思是说,写字是心灵的图画,字写出来,就知道是君子还是小人;写出来的字也是君子小人感情激发的表现。

那么,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我提纲式地给大家罗列一下:

一是从书法的“法”着眼。即美化书写的形式法则。

首先要有“生动有力的笔划,笔划美的书写要求,要在技法上具备“逆与顺,藏与露、中与侧、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的合理搭配。

其次要有“多样和谐的结构章法”。结字、布局的要求,要具备“欹与侧、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等不同侧重、又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味。

二是从书法的“意”着眼。“意”即笔意、字意,书意。意是书法创作和鉴赏的核心。是形而上的审美高级阶段。它主要探讨的是书法作品流露出来的“气”(气韵)、神(神采)。而气韵、神采的好与坏、优与劣,取决于书法作品体势的“骨、筋、血、肉”。以及呈现的“阴柔、阳刚、清淡、雄浑、劲健、狂放、拙朴、潇洒、典雅、超逸、精巧、神奇、中和、自然”等不同层面丰富多样的意味风貌。

除以上二个审美范畴和标准外,书法工作者还对书史书论有所研究。从而知古论今、知人论世,对书法艺术风格流派有一个通透的理解和认识,为真正创作出既有传承又能创新的作品,打下一个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以上两大部分,通过大众的书法审美标准和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的罗列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大众对书法的审美是淺显的,只局限于写字规则的体验和感知;而专业书法的审美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前者。

所以,当有符合专业审美、风格比较独特的书法作品置于大众面前时,大众在按自己的审美标准欣赏情况下,就出现了与专业审美不一样的评价。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